關於10人法則、聲音的形成和知識智慧

blank

關於10人法則、聲音的形成和知識智慧

blank

1、10人法則

暢銷書作家賽斯·高汀的部落格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部落格之一。

從2002年至今,他在自己的部落格上發表了大約6500篇文章,現在依然還在更新,他的文章總是能用新的視角、不一樣的觀點給我們展現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在《巨人的工具》里,蒂姆·費裡斯讓他從裡面選出最值得推薦的一篇,他提到了10人法則,或者說從10人開始。

這是一條非常簡單的行銷理論,向10個信任你,喜歡你的人宣傳、演示、分享你的產品。

假如他們沒有告訴其他人,那就表面該產品不夠好,這個專案就不應當啟動。

假如他們告訴了其他人,那就表明你可以開始這個專案了。

這個和埃裡克·萊斯在《精益創業》里提到的MVP概念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但是這個成本更低,也更簡單,幫我們跳開自我視覺,用最少成本的方式進行市場驗證。

為什麼賽斯會把這麼一個最簡單的行銷理論當做最值得推薦的方法呢?

因為我們實在是太容易陷入自我的偏見里了,我們絕大部分時間都會沉浸於自我的世界,不斷幫自己完善,幫自己圓謊,最後陷入"我執"裡不可自拔。

而從10人開始的關鍵,不是這10個人是否認可你,而是這10個人是否用他們個人的信用背書,幫你去傳播,去推廣,這才是真正的認可。

2、聲音是什麼?

今天一個朋友問我,森林裡一顆大樹倒下的時候,如果沒有人在邊上,它還會發出嘩啦一聲么?

當時我就懵了一下,大樹倒下后發不發聲,和你在不在邊上有毛關係哈? 它又不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才發出聲音的!

但是仔細一回味,這該不會是腦筋急轉彎吧?! 於是說,這得看這樹兒怎麼想了?! 哈哈哈

朋友哈哈一笑,和我說,你是不是忘記了聲音是怎麼來的?

突然就反應了過來,我們又陷入人類創世論的主觀視角了,聲音這個概念,本來就是我們人類創造出來的而已。

聲音首先得是一種震動,而且需要是在一定頻率範圍內的震動,然後經過我們耳朵里的一堆複雜器官的轉換,才變成我們大腦可以識別的"聲音"。

大樹自己倒下的時候,從來不會嘩啦一聲,它只會產生一定範圍的震動而已。

這個事情,讓我重新開始回到西方哲學家們思考的世界真相了,這個世界的一切,包括我們能感知的,和不能感知的(通過理論推導出來,或者人類自己去定義出來)的一切,他們原本的樣子是怎麼樣的?

我們的眼睛能識別的世界,看起來多姿多彩,比起汪星人豐富多了,但是和老鷹的比起來,又差了好多。

我們能聞到的世界,也一樣,比起汪星人鼻子里感受到的世界,少了太多樂趣,就像我們比他們看的多的多一樣。

你開著車帶著汪星人出去旅遊,你用眼睛看著沿途經過的風景,和汪星人頭伸出窗外用鼻子感受到的風景比起來,也許它聞到的世界層次感更加豐富。

我們看到的世界,是我們想看到這些? 還是我們只能看到這些呢?

3、知識和智慧

我們每天看新聞,看文章,看電影,看書,看世界,哪些才是真正的知識呢?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不過有一個關於我們接受訊息的框架論。

所有我們的五官+觸覺接受到的東西,都是數據,比如數據高級一點的是訊息,訊息裡面有價值的是知識,而知識裡能讓你改變行為的,讓你開闊視野,並經過你的吸收變成你的行為習慣,思考習慣的,是智慧。

所以,從數據,到訊息,到知識,最後到智慧是一個倒三角形的漏鬥,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層層精鍊的。

數據不用說,不管有的沒的,都是數據,是么有結構,也沒有指向的。

就像你看到一個筆劃,加一個字母,加某一段無意義的數字一樣。

而訊息,是有結構,有指向的,用香農的話總結,訊息就是"消除了不確定性"。 大量的數據是不確定的,而訊息就是告訴你什麼是什麼,消除了不確定性。

舉個例子,一個人每天三點一線的生活,另一個人全世界旅遊。 如果找偵探確定這個人此時此刻的地理位置,那麼第一個人的不確定性只有1/3,而第二個人則無窮大。

所以偵探收費,第二個人就比第一個人高的多的多。

而知識,則是對你有用的,什麼是有用,是能夠對你的決策產生影響的訊息,這個影響也許是現在,也許是未來,這個就可以用來判斷你平時看的文章,電視它的價值感了。

至於智慧,則是知識內化後的產物,需要你不斷的反思,不斷的總結,把這個知識點變得"通用",當別人聽了也能有用的時候,它就變成了智慧。

適用性越廣,說明這個知識的"智慧"含量就越高。

那麼,你平時每天在接觸的外界世界的數據中,訊息、知識和智慧的比例是多少呢?

想了解更多關於 Facebook 與 Google 廣告投放?

What do you think?

Written by marketer

blank

一篇6450字的廣告,如何開啟1.8萬億美金的華爾街傳奇?

blank

巴菲特:一項技能,讓你的財富增加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