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報考SWOT分析第一步,發現你有且不自知的優勢
認識自我因為“自我意識”的形成要從認識自己或者重新認識自己開始。在人生的關鍵點上,面臨著

SWOT框架

當時,哈佛商學院的安迪(Andrews)和斯坦福的韓弗瑞(Humphrey)兩位學者,一東一西,幾乎同時提出了這個分析框架。按照他們的想法,人們只要進行外部分析,理出機會(O)有幾條、威脅(T)有幾條,同時通過

第一種戰略,就是SO戰略,利用你的優勢、抓住機會。
第二種戰略,是WO戰略,是彌補你的劣勢,通過改善自己,來抓住機會。
第三種戰略,是ST戰略,就是發揮自己的優勢,規避企業面臨的威脅。
第四種戰略,是WT戰略,就是將你的劣勢最小化,或者快速彌補劣勢,來規避威脅。
從零致醫團隊近一周,即是利用SWOT工具對我們的付費用戶進行了考研報考的第一階段服務,SWOT分析中的
考生在接受我們的一對一諮詢前,先做一張我們的測量表,在做量表的過程中,考生也可以思考到之前沒有想過的問題,捋一捋之前沒有捋過的問題。

測量表中也有一些性格測試題目。 “性格理論”是由榮格認為,內向性格者的精神能量流向內部,外向性格者流向外部。後世眾多心理學家,在這個理論的基礎上,開始自己的研究。

美國心理學家布里格斯和邁爾斯母女在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們在測試題中也參考了MBTI測試的內容。

根據這一理論,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性格偏好,這個偏好可以體現在下面四個維度上:
外向(E)或內向(I)
感覺(S)或直覺(N)
思考(T)或情感(F)
判斷(J)或感知(P)
第一對偏好關注你從哪裡獲得精力——從自身以外(外向型E),還是從自身內部(內向型I)。
第二對偏好關注你如何蒐集周圍世界的訊息——直陳性地、有序地(感覺型S),還是比喻性地、隨機地(直覺型N)。
第三對偏好涉及你喜歡如何作出決定——客觀地、不涉人情地(思考型T),還是主觀地、顧念人情地(情感型F)。
最後一對偏好關注你每天的生活方式——你喜歡事先決定、照計劃過得井井有條(判斷型J),還是寧願靈活應變、在生活中順其自然(感知型P)。
這些特性結合起來構成了

由於偏好的存在,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地運用這些偏好,並在這些偏好領域培養充分的信心和足夠的能力。但這並不是說人們從來不去那些非偏好的區域,實際上人們發展得越成熟,就越能夠在充分掌握偏好區域能力的基礎上,不斷使用那些非偏好區域的能力和特質,但是非偏好的特質並不能替代原始的偏好特質。

我們在測量表中引用,引導考生關注自己的性格特點與報考專業傾向,以及如何在考研大戰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
在幫助考生尋找到個人核心競爭力的方面,我們運用了幫助考生匹配到適合自己的專業和導師。
我們說,從外向內看,比的是誰識時務。我們有句古話叫“識時務者為俊傑”。而從內向外看,比的是誰更“自強不息”。台灣還有句古話,叫做“天生我才必有用”。其實,我們一直都困惑,“我才”到底是什麼?其實,“我才”包含兩個方面,一個叫“資源”,一個叫“能力”。

資源和能力
與資源相比,能力是更深的一層。資源更加具象,能夠看得到;你的同學經常誇獎你的話,事實上他們在夸你的都是你的資源。但能力則非常隱蔽,不容易被識別,被看出來。
所以,你需要好好挖掘出這些,才能讓你的SWOT分析更深刻。
考研報考SWOT分析第一步,發現你有且不自知的優勢。現在去好好做一次SWOT分析吧。
如果你有關於中醫考研報考的問題,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