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模型之—SWOT分析:幫你找到企業內憂外患的痛點
一般人的思維沒有受過嚴格的訓練或引導很容易渙散,不容易形成系統,這樣我們考慮問題容易顧此失彼,患得患失,而思維模型就是一個絕佳的工具,讓我們能在一定的框架內思考,有助於思路合理有序的展開,形成自洽的邏輯。
今天介紹的是久負盛名的SWOT分析法,是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韋里克提出,經常被用於企業戰略制定、競爭對手分析等場合。 SWOT分析實際上是將對企業內外部條件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進而分析組織的優劣勢、面臨的機會和威脅的一種方法。通過SWOT分析,可以幫助企業把資源和行動聚集在自己的強項和有最多機會的地方;並讓企業的戰略變得明朗。
此外SWOT分析法簡潔、實用、易學是不可多得的思維工具,我們今天將它慢慢展開,希望大家能深度理解,靈活運用。
一、矩陣中要素及其關係解析
那麼,用象限的分佈來表示SWOT的話,它可以是這樣體現的:

S:Strengths(優勢)—內部的有利因素
W:Weaknesses(劣勢)—內部的不利因素
O:Opportunities(機會)——外部的有利因素
T:Threats(威脅)——外部的不利因素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再用內外部交叉的方式,來找到應對的策略!
優勢—機會(SO)戰略其實所有的企業都希望自己的企業處於這樣一種狀況:即可以利用自己的內部優勢去抓住和利用外部環境變化所提供的機會。當然事物的發展過程是曲折的,企業通常需要經歷過WOST或WT戰略而達到能夠採用SO戰略的狀況。足夠的耐心,不妄動,蓄勢待發是一個企業應有的戰略素質。
劣勢—機會(WO)戰略適用於這一戰略的基本情況是:存在一些外部機會,但企業內部的一些劣勢妨礙著它利用這些外部機會。面對這種情況,一方面我麼可以找到更合適的合作夥伴一同開發,利用他的技術優勢,一起將蛋糕做大,另一方面是堅決的內部改造,調整,成立專項的隊伍、招募與培養人才,合力攻堅,使之達到利用機會的條件與能力。
優勢—威脅(ST)戰略當然威脅可能來自第三方的跨界打劫,也可能是新產品、新材料、新技術對原有企業的潛在衝擊,企業要利用好現在的優勢,做好應對策略,總會有找到一片新的藍海。
劣勢—威脅(WT)戰略這個階段的企業是岌岌可危的,稍有不慎就可能面臨併購、收縮、宣布破產、或結業清算,因而這個階段要以必死的決心,放手一搏。果斷的做減法,砍掉多餘的人、捨棄不賺錢的業務、關掉虧損的門店等等,只保留最強的一個點,休養生息,整頓管理與業務,等待機會。

舉一個科爾尼SWOT分析得出戰略的例子。

二、如何分析矩陣的的各要素?
優勢與劣勢分析
因為優勢和劣勢歸類成為個人或組織分析的內部因素,機會和劣勢歸類為個人或組織分析的外部因素,因此在使用SWOT模型的時候,需要先分析內因。內因需要分析需結合
Q品質
C成本
D效率
D設計
M人才/設備/物料/方法/工具
S銷售與服務
機會分析
機會分析要使用二級分析模型——
P政策法律
E經濟發展
S社會環境
T技術水平
威脅分析
我們又要使用二級分析模型——
現有競爭者潛在競爭者替代品客戶供應商

三、個人如何利用SWOT
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SWOT對自身的能力與事業進行理性的、有效的分析,更加的了解自己的狀況,根據當前的形式,做出正確的調整。人生更多的是WO策略(利用機會,克服劣勢)、ST策略(利用優勢,迴避威脅)、甚至是WT策略(減少劣勢,迴避威脅),更多的是在磨煉與煎熬,我們在等待SO(發揮優勢,利用機會)的時刻,做一個有準備的人,關鍵是你要能熬得住,不要中途歇菜了。

“誓用汗水換財富,誓以煎熬練意志”有時候想想自己以前的創業歷程,為什麼失敗,就是因為太貪婪,太急功近利,沒有種“熬”的精神,碰到困難就,就換方向,換到到底,就迷失了自己。
最後的提醒,其實比思維模型更重要的就是一個人的意志品質,思維模式是一把好刀,只有堅強意志的人才能一刀見血,一劍封喉。
個人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