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德魯克遇上稻盛和夫,我們該聽誰的?
管理學領域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左手德魯克,右手稻盛和夫」。。 當德魯克遇上稻盛和夫,管理者們通常會產生這樣的問題,一個是西方管理學之父,一個是東方經營哲學家,我們到底聽誰的?

其實,從本質上講,德魯克與稻盛和夫對經營管理之道的認知基本是一致的,只是他們是通過不同的途徑得到的"管理之道"。 細細看來就會發現,德魯克是一位學者,他以他的洞察力和遠見告訴我們什麼是企業,什麼是管理,如何管理自己,如何管理員工和客戶,從某些層面上來看,他更像先"知"者。 而稻盛和夫則不同,他在逆境中長大,通過自己的才能和獨到的經營哲學把京瓷和KDDI做大做強,從這一過程來看,他更像是一位先"行"者,幾經波折終於"封神"。

我們無需糾結到底該聽誰的,畢竟兩者的觀念並不是對立的,我們應該總結這兩位東西方一流管理大師的管理理念,尋找他們的交叉點,獲得有效的管理智慧,無限接近管理的真諦,那麼這兩人的理論是如何交叉的呢?
一、關於事業理論
這是德魯克最出名的理論之一,他認為一個企業必須要明確自己的事業是什麼,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組織運營的方向,但這個問題是一個難以很快回答的問題,大多數企業需要努力思考和充分研究之後才能有答案,這個回答過程不僅長而且我們無法判定這個答案的對錯,我們只能把答案交給市場和消費者,只有他們才能從外向內看,也只有他們才能判斷答案的對錯。

然而稻盛和夫卻認為事業的定義應該具體化,它很快思考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他將自己的事業具體為:成為日本第一、世界第一。 他將事業當成自己內心的訴求,他總是高呼:「總有一天京瓷會成為日本第一、世界第一」。,他將這個目標融入工作和生活中,始終想方設法的朝著這個目標前進。

也許你在想,稻盛和夫是幸運的,因為他的京瓷成功了,所以人們才開始分析他的事業理論,否則只有人記得德魯克,沒人記得稻盛和夫,其實不然,關於"我們的事業是什麼"這個問題,不就是需要努力思考和充分研究之後朝著設定的目標前進嗎? 至於對錯與否,讓我們根據消費者和市場做出的反映及時微調自己的目標不就好了。
二、關於社會責任
德魯克曾寫過三本書,這包括個人的管理、組織的管理和社會的管理。 他認為所有機構的管理都要對他們的合法活動所產生的的影響負責,他們必須深入考慮和制定企業與政府相互關係方面的新政策,必須為組織所造成的社會影響負責。

不同的是,稻盛和夫認為我們應該積極打造社會影響,履行社會責任,企業是社會的公器,應該將"為世人奉獻、為社會奉獻"當作終身己任,他始終堅信只要行正確的為人之道,宇宙自然會給予回報。 其實,組織是無法脫離社會的,那麼組織一定要履行社會責任,我們制定的企業政策在符合政府的制定的大政策的同時,我們企業管理者應該回報社會,為世人、社會做出貢獻。

三、關於創新
美國企業十分重視為員工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和氛圍,以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才能。 他們認為,競爭才能出效益,競爭才能出成果,競爭才能出人才,不競爭,企業只會失敗。 德魯克作為西方的管理大師,自然是推崇自主創新,提倡競爭的。

從這點上來看,稻盛和夫也是推崇創新的,但他的創新與德魯克的創新是不同的,他認為我們應該善於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經驗,經過消化和吸收,把學習和借鑒到的東西與本民族實際結合起來為我所用,形成適合自己的東西,他推崇的是創新精神,而非競爭性的自主創新。 其實從企業來看,我們只有擁有了創新精神才能讓我們的企業在市場的競爭中嶄露頭角,其實兩者提倡的"創新"是相輔相成,殊途同歸的。

因此,我們應該結合自身文化的特點,借鑒歐美日企業管理思想和模式中的精華,把自身文化中的精髓發揚光大,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盲目跟風,在台灣的語境里把德魯克的管理之道和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詮釋透徹,取中庸之道,獲得極致有效的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