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麦肯锡,他们是否过得更好?

blank

离开麦肯锡,他们是否过得更好?

原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职问」(ID:zhiwen_15)

咨询业频繁跳槽,似乎已成为这一行业继高门槛、高薪资、高工作强度之后的印记。

那些离开麦肯锡的年轻人,都曾在这里度过他们最繁忙、最激情、最折腾、最充实的一段时光。他们说:从未后悔进来,也不曾后悔离开。

那么,离开作为职业起点的顶尖咨询,他们去了哪?是否过上了他们想要的生活?

他为什么离开麦肯锡

之前听朋友说过,咨询业最常见的人有三种,一种是将咨询作为毕生完美事业的天生 consultant ,一种明知咨询于己是错误选择但仍坚守下去,而最后一种,最为常见:将每一段咨询职业经历都作为不错的职场履历。

动笔前采访了多位咨询业跳槽人士,也做了很多 research ,得出结论:咨询跳槽最常见动因有以下几种:

一、工作与生活平衡难以实现

咨询行业,尤其 MBB ,其工作强度之大常令外界人士感叹 consultant 拿再多薪水也不为过。

之前听一位法律行业的闺蜜说,在金杜,七八点下班像过年,十一点多是常态,每个月都有几次一两点下班,每两个月就要来两三次通宵。而麦肯锡工作强度,与之相比绝对有过之无不及。

凌晨两三点下班、连续工作五六十个小时、出差时间远多于留驻公司所在地、常常与友人约饭但突然得到出差通知不得不取消...这些都是麦肯锡再常见不过的场景。而工作强度略低于 MBB 的 Tier 2 咨询,以 RB 为例,非忙季也要十一二点才下班,出差更是家常便饭,如 RB 做汽车领域,从助理到高级顾问、甚至合伙人,都避免不了每年需要多次飞去长春、上海等地长时间出差。

无论是从外部施压还是 consultant 对自身要求来看,顶尖咨询公司绝对是劳心劳力劳神的工作选择。很多人在工作3-5年后,会因为个人生活、娱乐时间基本被工作填满、家庭得不到照顾、厌倦“空中飞人”日子,而选择离开 MBB 或是离开咨询行业。

二、职业瓶颈:up or out

“ up or out ”规律,指的就是:如果三年内没有升职,就得出局。

不同于在企业做战略咨询,顶尖咨询公司和咨询行业晋升路径要明晰的多,当你在一个 level 上做的比较得心应手,所在公司就会希望你能担负起更多职责。通常每两三年会有一次升职,与此伴随着薪资的增加。

可很多时候,从公司角度来看,你的 pay 越来越高,但你对公司贡献的增长却不像 pay 增速那么快,那么你的性价比也就越来越低。到了这个时候,他就会想:为什么不找便宜的人来替代你。毕竟,作为求职领域的优势方,麦肯锡永远不缺人才。

但是,在这场博弈中,也并不存在弱者。咨询行业出来的没有傻子,很多人从进入麦肯锡那一刻就早早知道了这一所谓职业瓶颈,也就会更清醒地看到自己想要、以及应该走的道路是怎样的:出走,行业内或是业外。

三、职业成就感

这里所说的职业成就感并不是说他们从咨询这一行业中得不到成就感,而是由于咨询的工作性质,他们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并与他们所付出的不对等。

很多跳槽或没跳槽的咨询公司朋友都抱怨过:不想再为甲方工作,不想再为他人做嫁衣。

从外人眼中来看,咨询很多时候不过是“外行”指导“内行”,还拿着高于工作价值的薪水;

在一些甲方眼中,很多咨询项目既然不能马上产生价值,那么它就是没有价值;

而从 consultant 眼中来看,哪怕我再有真知灼见,哪怕我把甲方的活儿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哪怕我有很好很好的表达能力,也架不住客户按自己理解所作出的那些不合理的评价。

很多 consultant 做了多年咨询后,越发地希望可以深入一个有发展的行业慢慢挖掘看到、感受它的改变。

四、收入翻倍 Why not?

很多毕业时职业方向不明确的名校学子会将咨询,尤其是 MBB 作为极好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接触到很多行业、项目,方便找到自己想要从事的路径与方向,还可以得到最顶尖咨询的镀金,为之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一个很好的起点,增加一项极有竞争力的 title 。

很多咨询师在工作三五年后跳槽去到了更高薪的平台,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是:投行。

从 consultant 角度来看:我在咨询做的事情,和投资前端的分析很像,那么为什么不去做投资赚更多钱呢?

与咨询相比,投行的 pay 天生更有优势,尤其是 bonus 。譬如,麦肯锡本科毕业第一年在国内的收入一年30多万,而伦敦的一家小投行,不加 bonus 是50多万,一年可以收入七八十万,与咨询相比基本是翻倍。反正到哪都是累,但投行可以赚更多钱,Why not ?

咨询跳槽常见路径

咨询跳槽,一般有以下几种最为常见的走向:

一种是跳槽去到更高阶的咨询公司;

一种是跳槽到比较成熟的甲方,在公司做战略咨询方向;

一种是跳槽到金融投资相关、投行;

一种是创业,开始做自己的事业。

行业内跳槽,通常是由低一阶的咨询走向更高阶咨询公司,其对跳槽者的要求非常之高,很多人会选择工作一段时间后先去读个 MBA ,再回到咨询行业,或是在咨询公司内部获得职位晋升,或是跳入更高阶的咨询。

如果没有 MBA 镀金,进阶道路还是非常不易的。我的一位朋友就是先在比较精品的咨询公司做了两年,并且他在公司内算是表现非常出众的一类,之后进入了摩立特,再之后又去到了 MBB 的一家。他的最大特点就是:在金融领域非常有经验,并且所研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一个工种。

此外,咨询业也不乏很多最初在甲方工作之后跳槽咨询的,虽然不是咨询出身,但这一类人士如果是在行业内做的比较精专的,去到咨询也会很加分。在咨询的社招中,很多咨询公司希望 candidate 是在行业内、企业内有过三年左右工作经验的(咨询师并不会在前两年选择行业方向,有什么做什么,第三年开始会比较专注于一些领域)。我的一位师兄走的就是这样的路径,毕业后他在工业行业内做了两年,后来跳到了埃森哲,又跳到了麦肯锡。

至于跳槽到甲方的 consultant ,虽然跳槽后可能接触的会是一个全新的行业,但由于在咨询公司学到并实践了很多方法论,工作起来基本不会受到跨行带来的阻碍。

“将咨询公司思维运用到公司方向,是很多咨询师行业外跳槽后的惯用方法。譬如之前我在 MBB 中做的主要是能源方向,跳槽百度做投资、战略之后发现,虽然互联网公司发展很快,没有时间培养你行业分析的方法论,但其实在咨询公司和 TMT 的方法论是相通的,即便是我跨行来看行业内东西,咨询公司的方法论和思维的帮助都很大,工作起来非常顺。”

从甲方企业角度来看,也会很乐意于雇佣曾任职麦肯锡等顶尖咨询公司的 consultant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万科、华夏等名企一度非常偏好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跨国社会精英。此前万科的“007行动”(寓意搜罗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精英人士)2007年就从麦肯锡中挖来了不少人并委以重任。

其中,被称为”少帅“的孙嘉,跳槽后先后担任万科战略与投资管理部总经理、西安万科总经理、上海万科总经理、集团执行副总裁。而同出身于麦肯锡的北京区域总经理刘肖,也被认为是万科第三代的中坚核心。

看得见的机遇,看不见的挑战

当然,咨询跳槽的道路上除了看得到的机遇,也会有很多难为外人道的挑战。其中包括人脉资源、客户资源的流失,转行后短期内的不适,创业道路上的壁垒等。

对于转向甲方做战略的人来说,如果不是以高起点落到企业中高层职位,那么在公司做战略不仅薪资水平、涨薪幅度略低于咨询(持平已经很不错了),职业路径也并不如在咨询业内清晰。在咨询的话,可能十几年可以做到合伙人,但在公司,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和晋升方向。并且,通常咨询公司氛围较甲方甲方公司更为单纯,人事关系也没那么复杂。

对于转去投资方向的人来说,在咨询至少可以旱涝保收,而投资却可以直接看到成果,这算是一个不小的风险点。

对于转而创业的人来说,虽然在开创自己事业过程中可以收获更多自豪感并且可见证很多项目的落地实施,但是与此同时你需要承担的压力和工作强度与咨询跳槽前可能有增无减,要让一家公司有效运转、调整组织架构、流程化工作体系、优化员工绩效激励等,要做好这一切绝对不是容易的事情。

-------------------------------------------------------------------------------------------

许多同学私信我一些求职上的问题,时间有限不能逐条回复,抱歉抱歉!如果有求职方面的难题可以加我的同事,职问职业发展咨询师Max的微信号:Maxdxh ,欢迎骚扰~ 更多四大、咨询、法律、投行等求职干货分享欢迎围观微信公众号「职问」

What do you think?

Written by marketer

blank

解密| 麦肯锡去年招了106人,他们都是什么背景?

blank

从Z世代的消费观中来了解Z世代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