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做的事,即用創意讓更多人接觸到優秀的產品
“我所做的事,是時尚行業裡最動人的工作之一:即用一個靈感讓他人感到快樂”。 -紀梵希
有感於紀梵希,晚上我獨自坐在陽台上,思考我做行銷服務的出發點是什麼?
應該是用創意讓更多人接觸到優秀的產品。
我一直認為行銷是架接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樑。
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基因,而且有自己的情感,產品就是品牌的軀幹,而內容則注入品牌思想與靈魂。
回想我做過的品牌,每次的出發點都是基於產品挖掘內在的情感,與消費者共情。
在做行銷的過程,我一直追求差異化:
- 產品差異化;
- 行銷差異化;
- 人群差異化。
剛開始時,往往我對新鮮事物興趣濃厚,可能會了解、學習、模仿,但我非常不喜歡抄襲。
也許以前做了很多無用功,在品牌行銷的路上走了一些彎路,現在我很珍惜自己的時間。
與其抄來抄去,還不如多花點時間研究、思考、創新。
比如在一個社交媒體的行銷上,我會研究行業內大牌的行銷玩法,但從來不抄襲或者跟隨,因為我覺得跟著大牌的行銷玩法玩,你折騰不起,而且永遠沒有機會,於是我總是在尋找和大牌的差異化競爭。
以前DW在海外送手錶給達人的時候,我就賣給達人,她瞄準的是1W以上粉絲的達人,那我就瞄準5000粉絲以下的KOC;
lolarose在小紅書上大量投放1W以上粉絲的達人筆記時,我就投放5000粉絲以下的素人筆記。
但我永遠會保持重要的一點:
讓品牌的內容與眾不同!
在做品牌的行銷之前,我必做的兩項工作就是:對行業消費者調研,賦予產品情感屬性。
【消費者調研】是為了精准定位品牌的目標客戶,勾勒出品牌的目標人群畫像,可以聚焦推廣;
【賦予產品情感屬性】是為了讓產品有情感關聯性,通過某個場景或故事想起品牌及產品。
譬如我會給手錶起系列名,構思設計理念和佩戴場景,設想目標佩戴人群,就是為了讓目標消費者看到內容時能夠引發共情。
有時我會為了產品的一個呈現創意焦頭爛額,有時也會為了一個更易於傳播的口語名稱而輾轉反側,一切的出發點只是用更簡單的方式讓優秀的產品被更多人知曉。
我們國內有非常多優秀的供應鏈,但苦於行銷手錶的匱乏,沒有傳遞到消費者面前,而更多的是在模仿大牌行銷無果之後,一些運營反而會質疑產品是否匹配市場需求,而且老闆妥協,按市面上熱賣的款式而不是有個性的款式進行推廣,最終庫存積壓一大片,又丟失了自己的品牌風格。
真是可惜!


好好的產品創意往往被三流的行銷思維耽擱了!
想把行銷做好,第一件事就是了解產品背後的工藝和設計理念。
第二件事,就是了解消費者,觀察生活,融入生活。
而這些,都需要時間積累。
有時候我們團隊為了思考一個創意,可能會研究十來個品牌,看他們的拍攝風格,呈現方式【圖文、視頻、文案】,以及活動策劃和客戶運營的方式等;
如果還沒有思路,就會去《行銷管理》一書中找尋靈感和創意;
再沒有思路,就去睡一覺。
一般一覺醒來,就有了一些想法。
我一般都會在晚上坐在陽台上,思考一天的所想、所行、所得,反思一天的所感,隨著晚風吹拂,思路也逐漸變得清晰起來,明天要做的事情也逐步清晰,能保持一點一滴的進步,逐漸向“用創意讓更多人接觸到優秀的產品”的理想目標而努力,也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文
Alan木樺
2021.4.28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