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BM做十年咨询顾问,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作者用十年IBM的工作和见闻总结了十个体验,包括如何适应公司成为优秀的职员以及如何成为一名好顾问。
作者|石延霞
源自|微信公号石延霞
转自|CMKT咨询圈
十年前的今天,我进入了IBM。
那时候,我已经在4家公司工作过,一家国企,两家民企,一家外企。
进入了IBM之后,我的记忆慢慢恢复。我才想起来,7年前在美国读MBA时,有两位同学是来自于IBM台灣公司;我回想起来,当他们说起IBM这个大名鼎鼎的名字后,大家,包括我,都是很艳羡的眼神;我才想起来,我刚回国的时候,曾经申请过IBM的工作,无果而终。
也许正是冥冥中有这么一些与IBM的缘分,我才在7年后,在一个猎头的极力促成下,中断了那份如火如荼地进行了7个月的工作,怀着对老领导的无限歉意和内疚,懵懵懂懂地进入了IBM,开始了我在IBM的职业生涯。
刚写下文章标题的时候,我并不知道答案是什么。写到这里,突然找到了第一个体验,那就是:你选择的公司,一定在冥冥之中和你有着某种缘分;缘分越深,待得时间就越长。
刚刚进入IBM,我是从做学习发展顾问(learningconsultant)开始的,因为之前的工作经历都和培训和咨询有关。但是进入IBM后,发现做的工作内容比以前更宽泛了,服务的客户比以前规模更大了,接触到的同事比以前更聪明了(至少学历都比较高)。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也变聪明了,因为很多以前需要找人去做的事情,在IBM都需要自助完成了,比如所有的出差都需要自己在网上订机票、订酒店、出差回来自己在网上报销;电脑出问题需要自己打IT热线远程搞定;HR有问题需要自己打HR热线问;工作有问题需要自己在公司网站上找各种文件、资源和专家;每周五之前需要自己填报这一周的工时,证明又为公司创造了一周的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感觉自己就像一条鱼,突然从一条小河跳到了大海,在大海里不停地游啊游,闯着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浪,闯过去了就感觉自己变得又聪明了,力量又强大了。所以,这是第二个体验:大公司就是一片大海,要学会游泳,当然,也要学会求助,资源都在你身边,看你会不会用。
找到工作的感觉后,就是领导了。除了在新员工培训中见过一次帅帅的第一任直线经理后(进公司前和他只是电话面试过,听过他的台湾腔),就被放到了项目中,直到他半年后离开公司,也没再见过他。
在之后的9年半里,我先后有过5位领导,除了每年1到2次的部门聚会、部门培训、领导偶尔视察项目外,在平时的工作中大多数时间都见不到他们。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在项目上,而项目的地点则随客户而定,客户在哪儿,我们就在哪儿工作,和领导在哪儿无关,和领导有事,就用电话或邮件(后来开始用微信)沟通。
这样的体验也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以前的工作每天到了公司都会见到领导,而在IBM的咨询顾问工作会让你体会不到领导在身边的存在。所以,这是第三个体验:每天看不见领导,但一点儿都不耽误工作。
刚进入IBM的头半年,我服务的客户项目时间都不长,客户也不太严格要求驻场办公,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办公。尽管在家里办公,也要从早到晚连着网,大部分时间都在电脑上,白天没干完的活儿晚上还要干,碰到需要和美国同事做一个项目时,还需要半夜三四点爬起来开电话会议。
但这样的工作形式让家人、外人感觉我的工作还是很惬意,因为他们觉得我每天不用必须早起;不用上下班堵在路上;白天工作做完了,衣服也抽空洗完了,饭也顺手做完了。这种体验也是之前的工作从来没有过的。所以,这是第四个体验:不用每天去公司,工作也能做。
但是,好景不长,半年后,我被派到了华为项目,从此开始了长达两年的“非人(飞人)”工作模式。周一到周五在深圳工作,每两周的周末回一次北京家。每次都是坐周五下午5点以后的飞机,从深圳到北京在飞机上就要坐整整三个小时,再加上来回路上坐出租车、提前到机场值机安检、下飞机等行李的时间,至少要六个小时;到了雨季,飞机晚点是家常便饭,航班不被取消就谢天谢地了。所以通常周五晚上回到家里就是深夜十一、二点了,能不后半夜到家就是人品大爆发。可是在家里还没待够48小时,周日的下午就又要返回深圳了,和周五下午是一样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只是方向不同而已。不飞的那周末,就在酒店里过,不用在路上折腾了,但要忍受一个人过周末的寂寞。
这样的生活模式,我居然坚持了两年,现在想想都有点不可思议。在这两年比较漫长、密集的两周往返一次的项目之后,我做的项目要么基本上时间都比较短,几个月时间就结束;要么城市离北京比较近,如保定、郑州、嘉兴、哈尔滨、合肥、杭州、南京,这些城市可以选择高铁或飞机一周回一次家。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才又一口气坚持了8年。
当然,我能坚持这么久,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比较喜欢新的地方,新的人,新的事,也许和我是双子座有关系,喜欢变化,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所以在做项目期间,我都会抽时间在这些城市和周边城市去旅游,有时是一个人去,有时会让老公过来陪我一起去。
到今天为止,也算取得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附加成绩,就是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除了还有3个没去过外,都已经留下了我(们)的足迹。附赠的成果就是混到了两家航空公司的金卡,两家酒店集团的白金卡。随之而来的就是发现在享用飞机VIP休息室,飞机前排座,飞机VIP摆渡车,酒店行政酒廊的时候,经常混在了一帮老(zi )(shen)男人堆儿里,表面故作淡定的时候,通常也是内心很尴尬的时候(我承认此时的我,内心还不够非常强大)。
当然,我能坚持这么久,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必须要说,就是家人(包括自己父母、老公家人和老公本人)对我这种工作模式的支持,至少一直没有反对,让我放弃这份我还是很喜欢的一份工作,我想这是能让我坚持了这么久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力量。而在这十年中,我看到过很多同事,不管是男同事,还是女同事,很多因为家庭的原因而不得不放弃他们本来挺喜欢的一份工作。所以,这是第五个体验:咨询顾问工作拼智力,但更拼的是体力、心力、适应力;如果没有足够的热爱和家人支持的话,不容易坚持很久。
现在想想,也许那两年就是因为是给华为做项目,每个顾问都被华为的愿景、项目的愿景、华为的领导和同事、IBM的领导和同事所激励,像打了鸡血一样。大家都能舍弃每天与家庭团聚的生活,一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一不小心,两年的生命就在华为度过了。
至今为止,我都认为华为是一家非常伟大的公司,一个非常“聪明”地知道如何最大化地利用乙方价值的甲方。至今为止,我都认为华为项目为我的咨询顾问生涯打下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和功底,在以后的咨询项目中,华为项目也给我树立了特别高的标准和要求。所以,这是第六个体验:好客户成就好顾问。
十年过去了,今天做了一个统计,我已经做了21个项目(包括二期),16家客户。这些客户横跨12个行业,从传统的衣(服装)、食(餐饮、食品)、住(地产)、行(汽车)、美(化妆品)、钱(银行)、网(电信)、电(核电)、用(电子)行业,到最近几年的新兴互联网、物流行业;这些客户大多数都是各自行业里面的佼佼者,年收入规模从几千亿到几十亿不等。
每进入到一个新行业和新客户,都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了解这个行业的业务模式、管理模式、这家企业的管理体系,找到这家企业的管理问题,帮助企业老板解决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方向不清晰、组织分不清、人员不给力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考验咨询顾问的就是快速学习能力、知识体系构建能力、研究洞察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从刚开始的学习发展顾问(learning consultant)不断挑战自己、拓宽领域,转型为战略和人力资源顾问(Strategy and HR consultant)。所以,这是第七个体验:好顾问都是好学生。
方向不清晰、组组织分不清这两个问题相对来说还不是很难,因为这是老板一个人的病,咨询顾问通过一定的框架、工具、方法,分析大量的数据、訊息后,加上老板个人的悟性和判断,通常都会帮助老板明确发展方向,分清组织的架构和职责。
最难的其实还是人员不给力的问题,因为这不是老板一个人的病,而是一群人的病。而人是最复杂的动物,是在企业当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很多老板是在业务发展到一定瓶颈后,出现多年徘徊不前或开始下降的时候,感觉是人出了问题,然后把希望寄托在咨询公司的一套人力资源体系设计方案中。但其实,越是一群人的问题,才越需要客户自己内生的力量去解决,咨询公司只会起到一个医生给病人开医嘱开处方的作用。一群病人能不能好起来,要靠这一群人统一地、真正地遵照医嘱,坚持服药,外加运动,调理自身系统,才能见到好的效果。
在这点上,也是我至今都认为华为是一家好客户,好“病人”的原因。华为的任总在从IBM引进所有的咨询项目时,要求所有的华为员工必须先僵化,再固化,再优化。在定医嘱、开药方的过程中,可以和咨询公司深挖病因、共同探讨、激烈碰撞,一旦“医嘱和药方”确定并开出后,所有人必须按此医嘱执行实施,任何人不能违反,只能“削足适履”,而不能“削履适足”。
在过去服务的这些客户中,有一些做到了这一点,从领导到HR都能够尊重专业的价值,并能够将咨询方案贯彻实施,配合业务的优化,对业务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领导很满意;自身的人力资源人员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很多参与过项目的甲方同事在项目结束后,职业都得到了发展。如华为当年参与并领导了项目的业务领导,通过项目,对HR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路被领导提拔重用为华为如今的HRVP;IBM也获益,成就了客户,赢得了口碑;是一个全赢的结果。
而有一些客户,主观上对咨询公司不是很信服,总是用PK的心理看待咨询公司,而不是从如何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和咨询公司共同合作;或者责任感不够,觉得项目是公司的,和自己没多大关系,所以对咨询设计方案敷衍应对,对后期实施更是不推不动,这样的项目结果当然可想而知,领导不满意,员工也不满意,自己也没有获益,IBM也不获益,是一个全输的结果。
但是,每做一个项目,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咨询顾问宝贵的“临床”经验,都是在成为“老司机”路上踩出来的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所以,这是第八个体验(套用最近很火爆的电影<冈仁波齐>的一句影评):顾问没有白做的项目,每一个项目都算数。
在为这16家客户服务过程中,除了提供专业咨询之外,更精彩的部分其实是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知道些他们和她们的故事,唏嘘着他们和她们的那些表面的和背后的故事。这些人里面有老板,有高管,有员工,有同事。个人有个人的故事,个人有个人的精彩,个人有个人的无奈。
留在记忆里的永远是印象最深刻的,比如在感谢IBM晚会上的主席台上,盛装嘉宾群里穿着一身休闲服,两手不知该放哪儿、但在机场健步如飞的70岁的华为任总;从办公室外气宇轩昂地走进来,坐下后给顾问谦恭添茶的顺丰王总;在培训教室和高管打成一片,把自己当成小学生一样好学的长城汽车“硬汉”魏总;子承父业、夫妻同心、睿智沉稳、永远带领时尚大叔潮流的雅莹张总;留着考究胡形,绅士儒雅而又不失犀利的链家左总;散发着浓浓的徽商气息的洽洽陈总;企业家里的斜杠大师(食品科学家/育儿专家/管理哲学家)的贝因美谢总;力挽狂澜、巾帼不让须眉、皮肤好到家的关行长;走廊偶遇、自带光环逆生长、被保镖簇拥的百度“李大爷”;在会议室边大口吃着大葱包子边听顾问汇报的净雅张总;志存高远、侠肝义胆的内蒙汉子苏美李总………
当然,和这些了不起的“台灣脊梁”民族企业家的光鲜精彩相比,那些有烟火气的普通人给我留下了更鲜活的印象。比如曾经的项目组里面有一个自由不羁的东北boy, 两天去一次麦当劳,三天吃一次汉堡王;看到麦当劳有自己喜欢的玩具套餐,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每周一到每周四西装革履、皮鞋铮亮,每周五一定换成白T恤、鸡屎黄短裤。
比如曾经的项目组里面有一个有才有趣的上海小哥,每天一定要喝够10杯咖啡,其中5包是酒店的咖啡包,另外5包是从家带来的自磨手工咖啡;画起PPT来每条线都是一样的直,每个框都是一样的大;讲起PPT来神采飞扬,眉飞色舞,但是前一天晚上一定是一眼都不会看PPT的;模仿起每一个人来,维妙维肖,出神入化,每一个表情动作和语音语调,都如真人附身。
比如曾经的项目组里还有一个我爱我家的北京大哥,一张敦厚黝黑的脸上,只写了五个字“听老婆的话”。每天晚上下了班回到酒店,必定要陪老婆聊天,一直聊到老婆在电话那边睡着;老婆嫌她微胖,第二天就把晚饭戒了;老婆怕他抽烟对身体不好,第二天就把烟戒了;老婆想让他在家多睡一晚,他都是周一早早起床,轻轻的吻了老婆的脸,心里面默默地说了声再见,去搭早班高铁。
比如曾经的项目组有一个心怀大爱的山西老乡,江湖人称玉面书生,他爱伙伴,爱领导,爱公司,爱客户,为了他们,他不吃饭,不睡觉,不回家,只为了加班加班再加班;他爱奶奶,爱爸妈,爱姐姐,爱女友(后来的老婆),为了他们,他孤身打拼,努力挣钱,尽力攒钱,只为了爱你爱你再爱你。
比如曾经的项目组里有一个侠肝义胆(这是此文我用到这个词的第二个人)的河南小哥,他原本是客户的项目经理,后来被我成功挖角到IBM成为同事,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处女座,对自己、对工作要求极其完美,曾经一次嫌我手册里面的一条线没画齐打电话给我,我直接给他跪了;他对朋友、对同事、对领导、对客户掏心掏肺,宁愿自己吃亏,宁愿自己喝酒难受,也不能让别人有生疏冷漠的感觉。
比如曾经的项目组里有一个一言不合就写诗的湖北大叔,经常画着画着PPT,突然就在纸上了写起了诗,项目结束了,居然出了一本诗集;当时我和项目组的一个肤白貌美的妹子都是冯唐的迷妹,经常在冯公子公众号里发了新诗后啧啧称奇,惹得这位大叔很不忿,嘴里嘟囔着“我的诗哪点儿不如他的好?“。
比如曾经的项目组里有一个爱憎分明的东北辣妈,娇小的身体里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她共事的几个月里,我眼角的鱼尾纹陡增,因为每天她会让你笑个不停。坐出租车,上车时一副严肃脸的司机,下车的时候问她是不是赵本山派来的女徒弟。但欢乐的外表下,掩藏不住她细腻脆弱的内心,经常为父亲的病逝而痛心不已,每到那个时候,平时的开心果秒变小女孩儿。
比如曾经的项目组里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北京大妞,嘻嘻哈哈的外表下是一颗极其善良细腻的心,对猫啊狗啊天生不设防,狗弟弟去世后经常在梦中哭醒,又和老公养了一对猫,一家四口每天同吃同睡,同出同进;最重要的是,发现做顾问不是她的真爱后,毅然决然地辞掉,干起了她最爱的珠宝事业,从此成为了珠宝界里做顾问做的最好的,最懂客户需求,最懂方案设计,最懂文案撰写,最懂实施落地,从此我就成了她的大(bai)客(jia )户(niangmen)。
这样的可亲可爱的普通人还有很多,我只是随着记忆的流动随手选取了几个。这么多年下来,正是这些可亲可爱的同事、客户朋友,细腻了粗糙的生活,柔软了坚硬的时光。所以,这是第九个体验:和你长年累月只和不超过10个同事加领导相处对比,顾问生活为你打开了一个阅人无数的窗口。
写到最后,似乎已经没啥可回忆的了,这个时候需要展望下未来了。做了十年的人力资源咨询,虽然已经从当年的咨询顾问,跨过了咨询经理,到现在的咨询总监,可是一直都觉得人力资源的问题博大精深,看不到底,学不到头的感觉。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一群苦逼的HR从业者。
何况到了现在,半路居然又杀出个Watson大神来,这个大神一出世就武功盖世,大有要把现在所有做人力资源的人类都要赶尽杀绝的架势,什么组织啦,岗位啦,招聘啦,薪酬啦,绩效啦,能力啦,学习啦,统统都可以被这个大神代替,不带人们玩儿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未来”。所以,第十个体验就来了:人力资源咨询顾问的未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