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黑客”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多少?
紅極一時的“增長黑客”如今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是被取代?還是完成了本土進化?你知道它是從哪兒來,如今又到哪兒去了嗎?下面我們來談談“增長黑客”的前世今生。
作者丨風度編輯丨風度
2018年,國內互聯網市場突然殺出一個全新的營銷理念“增長黑客”,備受業內人士關注與青睞,各行業資訊爭相報導,相關文獻層出不窮,大量增長培訓班如雨後春筍,打著專業的招牌,卻傳授著側重不一的“方法論”。不少公司也增設高薪崗位寄予厚望,可謂紅極一時。
2019年,市面上出現了《增長黑客》《增長黑客實戰》《矽谷增長黑客實戰筆記》《用戶增長方法論》《我不是產品經理》《增長五線》《用戶增長實戰100問》《增長思維》等一系列書籍,我都有一一拜讀,大體上框架一致,都有對模型、指標、流程、工具、團隊等核心進行闡述,只是在戰略戰術上各有側重,有的側重營銷、有的側重運營、有的側重產品、有的側重戰略、有的側重戰術細節,總之都讀下來,對本土化增長的理解也就七七八八了。
同時知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簡書等平台也隨處可見相關文獻(UGC)。當然,文獻水平必然良莠不齊,此處不多評論;
各知識付費機構也推出了相關課程,看了課程大綱,內容側重也是各有千秋,但總的來說,都是“三大優勢七大賣點”的營銷套路,我當時對一些課程的定位也是捏了把汗。不過還是有幸聽到了《矽谷增長黑客實戰筆記》作者曲卉老師的實戰課程,感覺大體框架一致,但較她這本書要更加註重實操性和系統性。
實際上,“增長”這個理念並不是2018年才出現,互聯網行業的大廠們幾年前就已經在默默深耕,如今已有一套成熟的體係來指導他們做增長,並取得過爆發式的效果,比如國內的頭條、騰訊,國外的facebook、twitter。但這些都屬於高度保密的內容,因此大佬們都很低調,沒有外傳。縱觀國內這些年“增長黑客”的發展,其實與國外出奇的一致。為何說一致?看完下面的內容你就懂了。
接下來,我們先說“增長黑客”理念是何時誕生、怎麼誕生、又是如何擴散的?
第一階段應需而生
2010年的一個晚上,加州某地,有三位正在創業的“老頭兒”在一起把酒言歡,一直喝到凌晨,醉意朦朧下抱怨起當下困擾他們已久的問題:“所謂經驗豐富的營銷精英,為何招到創業公司後,公司業績不僅沒有增長,反而出現倒退了?”
探討一番,三人總結出原因:“這些精英履歷光鮮,在大公司經常採用燒錢戰略,習慣了憑經驗拍腦門做決策,但問題是創業公司沒錢給他們燒。”
因此,三位藉著酒勁兒達成共識:“傳統營銷救不了創業公司,是時候尋找新型的人才了”。那麼,創業公司該挖掘怎樣的人才?
他們深思熟慮,總結出此類人才該具備以下特點:
- 極強的用戶思維和產品思維
- 用數據說話,而非拍腦袋
- 重核心業務增長,而非“品牌形象”之類
- 職能、技能多面,只要是增長有關的工作都能頂上
三位“老頭兒”異常興奮,但是“秘籍”寫好了,總得有個霸氣點兒的名字,一番爭執,“Growth hacking”就這樣誕生了!帥氣又不失優雅~
這三位“老頭兒”就是矽谷的創業大佬肖恩.埃利斯、希登、帕特里克。一周之後,肖恩.埃利斯酒醒之餘將這個理念公開發表,在小圈子內得以流傳,他也因此被冠上了“增長黑客之父”的殊榮。
第二階段順勢成長
2012年,矽谷大佬Andrew Chen也寫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了Airbnb(愛彼迎)的真實增長案例,這個案例直到今天還在流傳。於是增長黑客徹底火了起來。
Andrew Chen對增長黑客的定義是這樣的:
實際上,2012年左右的“增長黑客”就是不惜一切代價進行獲客,各種小技巧、黑科技層出不窮,包括:
- 抓住用戶心理弱點
- 利用各種規則漏洞
- 薅其他平台流量
- 病毒營銷手段
當時對增長負責人的要求也非常苛刻,寫代碼是硬性要求。
這個時期總結下來非常原始,為什麼說它原始?原因有以下幾點:
- 迫切追求快速爆發
- 忽略了長期、可持續的性質
- 真正理解切實踐的人很少
- 整體框架和方法論不清晰
- 過於注重技巧
也因此,大部分公司應用了“增長黑客”但仍然短命。以上可以稱為“增長”的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漸成體系
到了2014年,“增長”進入了第三階段,增長體系逐漸形成,但也面臨新的挑戰:
“套路”失效越來越快,人們對下一步該如何做產生迷茫?
“增長黑客”發展為“垃圾製造者”,垃圾郵件,竊取通訊錄,許多人開始反感。
究其原因,人們在觀察案例時,只看到了表面玩法,也就是冰山的上半部分,忽視了其背後的支撐邏輯(冰山下半)。於是人們開始清醒,意識到增長黑客的核心應該是“不斷開發戰術的方法論”,而不是抓著“牛逼戰術”不放。
這時,誕生於2007年的AARRR模型被融入“增長黑客”體系中,大家開始研究全生命週期,從細節開始優化(這也是大公司冰山下的第一要素)。 AB測試、數據分析只是戰術,最終的戰略目的還是要提高產品的用戶體驗,從而增加用戶粘性,拉動口碑。此時,大量書籍問世,“增長黑客”理念徹底傳開。
2015年,肖恩大力倡導“增長流程”的應用,用數據和技術驅動增長(大公司增長冰山下的第二要素)。肖恩採取“高頻測試”的方法,對自己的“增長黑客網”進行優化,每週數十次測試,不到一年,實現了用戶量翻倍。這對市場起到了積極的正面影響,但是人們躍躍欲試的同時意識到一個嚴重的問題,不知該如何下手!此時,我們熟悉的北極星指標誕生(大公司冰山下的第三要素)。
總結一下第三階段的特徵:
- 認知從戰術上升戰略,形成體系化方法論,可持續發展勝過爆發
- AARRR融入體系,可持續增長的核心“激活”、“留存”被重視
- 實驗思維和增長流程得以傳播——也是增黑理論最精髓的部分
- 北極星指標出現,人們告別猛撞南牆式的增長方法
- SaaS市場蓬勃發展,代碼能力門檻降低,告別重複造輪子
第四階段健康發展
2016年,布萊恩.巴爾福完善了“增長流程” - 他稱之為growth machine,真正“可擴大、可預測、可重複”的增長方法論,比肖恩當年的“高頻測試”更加完善;
同期,安迪.瓊斯也提出了名為“增長公式”的新理論:也就是“增長模型”,於是“可複制、可擴大、可預測”的目標被數字化了。
2017年,肖恩在國際增黑大會上指出增黑體系4個層面:
- 戰術和技巧,比如SEO/SEM, 微信裂變,轉化率優化
- 讀懂並學習流量型平台規則,摸清玩法,抓住流量紅利
- 應用增長流程,讓整個體系具備可重複性;
- 學習基本的原則和技能,比如MVP、PMF、AARRR漏斗
之後的一段時間,國外“hacking”的概念逐漸淡化,“增長”與“黑客”被分離,整個體系上升到“企業增長”的層面,弱化個體,強調“增長團隊”的架構(管理層面),以及企業增長文化的打造(思維層面)。
2019年,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SaaS產品,數據分析、自動化營銷、人工智能服務......滿大街都是輪子,這也大大降低了增長門檻。
“增長”在國內近況
接下來再說說“增長黑客”在國內最近的發展情況:
- “增長黑客”已經過度到了“增長”這個更加寬泛的領域,體係也更加健全;
- 人們不再盲目追逐“增長黑客”,而是根據自己的需求冷靜思考,初創公司不需要這個崗位,其他公司會根據當下所處的生命階段對“增長”有不同的需求,是優化渠道、優化投放來獲客?是迭代產品、精準運營來留存?還是變更營銷策略對流失用戶召回?
- 增長流程進一步完善為growth machine,增長模型的提出使得整個過程得以量化和可預測;
- 增長團隊逐漸取代了“增長黑客”這個單獨的崗位,一個團隊搭配了產品、運營、市場、數據等人員,增長工作也更加科學高效地展開;
- 大家更加註重數據驅動,搭建數據採集、數據倉庫、數據分析的體系,助力業務增長,助力功能優化;
- 科學測試越來越受重視,不論用戶的使用是高頻還是低頻,都可以加快實驗頻次,對落地頁進行熱圖分析,對用戶路徑進行細節優化等等;
- 圍繞創業和增長的生態逐漸完善,包括B2B服務商以及Saas工具,這進一步降低了公司老闆的認知成本,從而積極推動增長體系的擴大;
總體來說,國內目前正處於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的過渡期。但越來越多的企業高薪增設“增長”相關的崗位,且薪酬居高不下,可見國內專業的增長人才供不應求。隨著相關文獻、課程、書籍的普及,崗位的實操經驗堆積,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將湧現大量的“增長型”人才,推動國內的市場朝著穩定增長的階段前進。
實際上,“增長黑客”理念並未如潮水般褪去,而是隨著技術的進步,體系的完善,進化為更加普適、更加科學、更加適合當下的營銷手段,相信未來會成為眾多企業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利器!
以上就是“增長黑客”理念的來龍去脈~
後面我將繼續沉澱“增長”系列文章分享出來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記得持續關注哦~
- 作者:風度
- 微信:guo_er2013
- 公眾號:精益增長(ID:wayd2020)
- 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