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的核心邏輯
前些年“增長黑客”這個詞非常流行,各個公司都試圖從這套理論裡面找到產品新的增長點,隨著線上流量越來越貴,微信政策越來越嚴,慢慢地大家發現這個“炒冷飯”似的概念,實際上沒什麼用。就像市面上有大量的各種高考高效學習方法,其實都難以在實際中奏效一般。
提到高考,因為我高考分數特別高,過年回家總會有人問我,你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學習方法?
我說了其實就是做題,我高考那一年,書店裡能買到的模擬題我基本上都做過了。做完題之後整理錯題本,梳理基礎知識。拿到好成績的核心邏輯其實就這麼簡單,只是知易行難罷了。
那麼回來產品增長的話題,增長是不是有這樣知難行易的核心邏輯?
今年7月份我換了工作,從滴滴到字節跳動,開始第一次系統性地做增長。從入職到現在,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增長的核心邏輯是什麼?高考的核心邏輯可以總結為“做題→錯題本→基礎知識”,增長的核心邏輯是不是可以有這樣簡單的表達?
增長的背面,是留存
用戶的增長,和用戶的留存,就像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我們在意的用戶規模,無論是看日活還是月活,都是由增長和留存兩個角度共同決定的。每天來100個用戶,但是這些用戶每天來訪的人數減少一個,每天來200個用戶,但是這些用戶每天來訪的人數,減少3個。長期以往,前一個產品的用戶規模顯然追大於第二個產品。這是最簡單不過的道理。在忽略留存的情況下,片面追求增長,這樣的增長策略往往會難以奏效。
誘騙性廣告最容易獲取用戶的點擊和下載,但是這樣的廣告獲取的用戶留存會很差。在產品基礎邏輯有明顯問題的時候獲取用戶,也會造成用戶的快速流失。而最可怕的是,獲取用戶就像在樹上摘果子,最開始能摘到的果子,往往是最容易獲得的果子,後面會越來越難。將潛在用戶用一些所謂的“growth hacking”方式在產品留存率差的時候獲取到,實際上是對未來產品的一種消耗。
增長的另一個背面,是商業化
增長是一個需要投入資源的過程,不管是線下營銷、裝機、在線廣告,每一項都是需要投入資源的,再不濟,線上搞個裂(chuan)變(xiao)也是要拿出一些紅包錢的吧。要投入資源,就要算賬。每次付費獲取一個用戶,都是一次投資,當我花200塊錢獲取一個用戶的時候,產品總是要想辦法從別的渠道把這200塊錢賺回來,有的產品打廣告做流量販子,有的遊戲有各種充值入口讓你變得更強,有的產品想辦法賣你一些東西,賺取利潤。有的產品雖然不直接從你身上賺錢,但是只要起了規模就能講故事融資上市。增長就是花錢買用戶,而產品商業化的程度決定了能花錢的多少。莆田系醫院從百度獲取一個新客成本是好幾千,他們之所以敢這麼獲取流量,是因為每個患者只要進了醫院,這些醫院能把這個家庭幾十年的積蓄都想辦法賺到手。這就是商業化帶給的莆田系的底氣,這也是百度把廣告賣給莆田系的理由。當然,這也是我討厭百度這家公司和這些醫院背後勢力的理由。
一些大公司孵化的的產品之所以增長得快,除了因為有強力統一的用戶增長部門,還因為有強力統一的商業化部門,每個產品,從最開始就在思考商業化,也因為此才能夠果斷地花錢獲取流量。
增長不僅僅是增長,不僅僅是從廣告平台算CPA,次留、7日留存這些指標,不僅僅是找和產品目標用戶重合度高的綜藝打廣告,更是要有好的產品留存率,產品在整個生命週期能貢獻的利潤(也就是LTV,lifetime value)。
那麼增長的核心邏輯是什麼?做好留存、做好商業化、投入資源去做增長。沒有那麼多tricks能讓你低成本獲得一大堆流量,本來就是一個需要投入大量資源的事情。這個道理很簡單,簡單到就像做題之於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