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稻盛和夫前輩身上學到的:

blank

從稻盛和夫前輩身上學到的:

1. 敢於與眾不同。

越有原則的人(不是僵硬迂腐的人)越會遭到眾人的反對。 但是,如果就這樣輕易妥協,大事就不能成功。 所以不要輕易屈服於"常識",要勇於挑戰高目標和新事物,要能抵抗得了眾人給的壓力,在正確的道路上筆直前行。

2.要敢於挑戰,敢於創新,開拓新局面,當然是大膽和謹慎兼備。

京瓷就是這樣一路開拓過來的,從顯像管到半導體陶瓷封裝再到人造寶石、太陽能。 在日新月異的技術時代,不用於開拓新局面,即使取得一時的技術優勢。 也會很快就被淘汰的。

3.更加確定了自己的價值觀和方法。

價值觀上,努力回報社會,為世人、為社會做貢獻,宣揚"利他"精神。 方法上,刻苦工作,為之嘔心瀝血。 絕不貪圖安逸享樂(但是要努力從工作中收穫樂趣),絕不以榮華富貴作為自己的底層價值。
稻盛和夫還解決了一個基本的倫理問題,就是"利己"和"利他"。 他指出,利己之心生而有之,是生存的根本,所以不可能完全去除。 但是"利他之心"同樣重要而且深埋於我們心中,只需要通過努力工作,積善行,就可以實現利他。 於此同時要注意多讀哲學書,接受聖人的教誨,磨練出更美好的心靈。
在倫理上,稻盛和夫提出利己和利他並存,而非像台灣傳統教育那樣完全否定利己,宣揚"毫不為己專門為人"的偽君子思想。 在思想上實現了利己和利他並存的和諧社會思想。 在行為上,稻盛和夫拚命工作,積極思考,實現了京瓷、kddi、日航的奇跡,實現了個人的價值。 同時這些公司的優質產品和服務也回饋於社會。 在實踐上實現了利己和利他的完美統一。
傳統教育的幾大問題:第一,如果毫不利己,自己輕易就吃大虧甚至犧牲,還怎麼實現社會價值? 這裡稻盛和夫給出了正確的利他方案。 第二,如果一般小市民的「利己」是對的,也就是說所謂利己就是多掙三五貫錢,多一點打麻將的娛樂時間? 這裡稻盛和夫也給出了答案,努力工作就是利他,就是磨練自己靈魂,也就是利己。

4. 確定了踏實苦幹的工作風格。

在仔細閱讀稻盛和夫著作之前,因為天坑專業出身,所以總會覺得辛辛苦苦工作是愚鈍的做法,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努力尋找討巧的捷徑。 (這裡的比較來自於化生專業和數理計算機專業特點的比較)現在看來,苦幹和巧幹都是有道理的,每天足夠勤奮的工作量不僅是出成果的最重要保證,也是一個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

踏實苦幹,不僅是實驗、製造業所需,也是在所有行業取得一定成就的不二法門。 這裡需要注意,稻盛和夫不僅從自身經歷出發得出了辛勤勞動很有必要的結論,而且還從倫理上加以論證。 稻盛和夫從日本民族特有的「匠人精神」,悉心列舉了許多從勤奮勞作中脫穎而出的名人,並論證出了一個重要結論:勞動是磨練人的心靈的最好方式。 當然這是帶有宗教意味的思想。 不過,即使是從科學合理的角度來看,勞動可以鍛煉人的身體和大腦思維,磨練人的意志,這點是沒有錯的。

我決定,以後也要花足夠多的時間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去,減少娛樂。

注:日本的傳統文化里有"匠人精神":師傅將自己安身立命的技術本領傳授給徒弟,徒弟在悉心接受教誨並且掌握後,繼續在師傅原有的技術基礎上進行開拓創新,使得原有技術進一步提升,在這個過程中,他也會招收徒弟以繼承自己苦心鑽研出的本領。 就這樣,師傳徒,徒傳徒孫,將一項看似簡單的技藝一點一滴地向前推進。 日本人崇尚老老實、全神貫注幹活的技術工人,並將這種踏實勤奮的作風奉為"匠人精神"。 應該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能在製造業取得那麼輝煌的成果,和日本民族骨子裡的這種"匠人精神"是分不開的。

5. 增強了辯證思維。

在學習稻盛哲學之前,我經常會產生兩相矛盾的思維,比如這時候應該嚴肅一點還是活潑一點? 這種矛盾的心態讓我心力交瘁,猶豫不決,而且會產生自己很笨的感覺。

在學習了稻盛哲學后,我才知道原來不是自己愚笨,而是自己太幸運了,先天性格和家庭背景讓我的兩極思維兼具。 比如稻盛哲學里提出了這幾組矛盾:

第一,領導人的嚴肅嚴厲和溫柔和藹關懷之心的矛盾:在工作中稻盛是相當較真和嚴厲的,對下屬要求可以用"嚴苛"來形容。 並且他還否定了歐美管理哲學中「管理者不要直接干預下屬工作行為和方式」的理論。 他指出這將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所以還是及時指出來比較好,應該說稻盛的說法對於製造業是適用的。 而在一方面,光是嚴厲還是不行,不能讓員工對你產生"敬而遠之"的心態,所以在工作之餘,稻盛和夫會開"空巴"酒會犒賞員工,在席間他依次敬酒,與員工互相吐露心聲。 即使是一開始無法敞開心扉的員工,也會逐漸被他的熱情打動,開始場所欲言起來。 在掌握了公司中員工知道而他可能還沒有掌握的訊息的同時,也拉進了員工的距離。

也許最能體現稻盛關愛員工之心的是京瓷的社訓:"在保障員工的物質和身心需求得到保障的同時,為社會和世人做貢獻"。 當然,這不是空話,京瓷建立60多年來,即使遇到石油危機這種多年難遇的金融風暴,也依然穩如泰山,不裁減一名員工,以實現稻盛對員工的承諾。

第二,如火燃燒的熱情(感性)和如水般冰涼的理性的矛盾。 在30歲以前,稻盛和夫作為一個鹿兒島鄉下人,崇拜明治維新元老西鄉隆盛,也就是重情重義的人格。 他自己也是這樣的性格,如果不是如此,恐怕他也不會得到原公司諸多同僚乃至上司的支援,得以創立新公司。 但是建立公司兩年後,員工中爆發的"造反"事件,卻讓他明確了京瓷真正奉行的社訓的同時,也明白了這個事實:開公司,做生意,是個高度現實的事情,光有西鄉隆盛那樣如火的熱情是不行的,還必須有大久保利通那樣冷峻明澈、不近人情的一面,否則,公司會很快被自己敗壞。 現在看來,這種認識是非常正確的,沒有如火的熱情,很多需要開拓打拚的事情你就不敢幹,就會限制自己的發展;但是光有熱情,又會如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深淵般危險。 稻盛本是一家破敗公司的幹部,因上司的排擠,一怒之下出來創立自己的新公司,這體現了他慷慨激昂,熱情豪邁的性格特質;但是此後幾十年間他穩健經營,幾乎不進行銀行貸款,也不參加任何可能獲得暴利的投機專案,使得京瓷在長達半個世紀的經營過程中始終屹立不倒,年年盈利,體現了他的謹慎理性的性格特質。

他的理性和熱情別來自於他的父母親,巧合的是,我的理性和熱情也是分別來自父母親。 不過不同的是,他的父母雖然性格迥然不同,但一生相守,沒有分離(笑)。

不過,也不是每種矛盾他都是全部肯定兩者的。

如"大善"和"小善"的矛盾。 所謂"小善實大惡,大善似無情"。 稻盛指出,嚴厲對待員工,促進員工進步,這看似冷酷無情,從長遠來看才是為員工好,是"大善"。 而一味縱容員工甚至討好員工的領導,就像溺愛孩子的父母一樣,是害了員工,是"小善"。

如「聰明才辯」和「深沉厚重」的領導者人格特質的矛盾。 稻盛和夫認為,儘管現在無論東西方,都推崇那種頭腦聰明,專業知識豐富,口才好的領導,即"聰明才辯"型領導。 但是真正值得推崇的卻應該是那些善於深思熟慮,人格端正,公正無私的領導,即"深沉厚重"型領導。

稻盛和夫這段理論引用自明代思想家呂思勉《呻吟語》:"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 聰敏才辯是第三等資質" 也就是說對於領導人而言,人格第一,勇氣第二,聰明程度不過第三。

對於員工,是應該著重忠厚的人格還是聰穎程度? 稻盛和夫更喜愛前者,他的理論是,忠厚之人雖然可能笨一點,但是踏實肯干,長此以往,他會和公司一起成長為優秀的個體;而聰明的人往往如兔子般跳脫,好高騖遠,甚至不好好乾一段時間就離開公司了,所以後期發展往往反而不如笨一點的踏實肯乾的人。

到底是忠厚重要還是聰明重要,這個問題見仁見智。 不過,稻盛和夫對於領導人的擔憂是值得今天人們的警惕的。

還有對於"利己"和"利他"的矛盾。 這一點之前也已經提到過。 稻盛和夫是直接批判利己之心的,他肯定利己之心存在的必要但反覆強調要打擊它。 咋看之下,這不是一個大公司領導應有的理性思維,但仔細一下也是有道理的。 人類歷史上因為利他之心已經發生太多殘酷戰爭悲劇,如果減少利己,增加利他,人們團結起來,科技和文化很可能進步得比現在快得多。 另外,對於大自然的征伐也預示著人類將來可能面臨滅頂之災,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就需要人們克制自己的慾望,增加利他之心,和自然更加和諧地相處。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矛盾的存在與否,稻盛和夫都絕不是一個"中庸"主義者,而是具有技術工作者獨有的敏銳。 在面臨不同問題時,有時大膽,有時謹慎;有時嚴苛,有時溫和,在不同時段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手段,這很重要。

6. 更加確信了"心之力"的力量。

這不是唯心主義,而是有實際證明的。 稻盛和夫在23歲時不幸進入一家破敗的公司,不禁滿腹牢騷。 但是當公司中同一批的大學生都離職了,就剩下他一人時 ,他的心態反而迎來了轉機:他想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埋頭於工作中,證明自己的能力。 想不到,就是這樣心態上的轉變,使得他全身心傾注於工作中,積極思考工作難題,反而忘記了煩惱,甚至愛上了新型陶瓷研發的工作(在大學時稻盛學的是有機化學,對於無機化學只是在工作前突擊學了一段時間)。 稻盛在松風工業公司一次又一次證明瞭自己的技術能力和領導才能,為日後京瓷的輝煌奠定了基礎。

需要指出的是,稻盛的轉變並不完全是"ds逆襲",稻盛本就資質卓絕,非常聰明。 這一點在中學時就非常明顯了(彼時他雖然貪玩,但只要一用功,成績就會突飛猛進,大學時因為學習刻苦,是絕對的第一名)。 另外,稻盛多年刻苦的學習,工人家庭薰陶出的對於技術的擅長和熱愛也對他説明不小。 但即便如此,稻盛和夫的親身經歷也證明瞭,心變,則人生巨變的道理。 儘管周遭還是那些人,那些事,但是自己的心態和思維方式,由此衍生的行事方式,也就完全不一樣了。

寫到這裡我不禁想吐槽,當某些清華北大的高材生黯然銷魂時,他們到底在黯然什麼? 社會的不公自古至今,稻盛在剛開始工作時也見到了很多關係戶,為此他義憤填膺,甚至還想加入黑社會。 所幸最終他沒有選擇錯誤的人生道路,而是積極工作,熱愛生活,積極反饋社會,度過了一個正直、充實、圓滿幸福的一生。 我寫這段話絕非為社會黑暗作辯護,而是對頹廢思維的抨擊。

7. 消除了我對宗教的偏見。

令人詫異的是,作為一個技術專家,稻盛和夫是信佛的,如果只是一般程度的信仰還罷了,稻盛和夫在65歲那年真正出了家,接受了西片擔雪法師的剃度。 只是之後西片法師對他說,他在塵世中工作對社會的貢獻更大,所以才勸他返還塵世,繼續為世人,為社會做貢獻。 稻盛和夫自小受凈土宗的影響,後來又接受了禪宗法師的諄諄教誨。 可以說,性格剛烈的他內心的慈悲關懷,很大一部分就是拜佛教所賜。 佛教中的諺語,如「小善實大惡,大善似無情」、"自利利他"等思想,對稻盛和夫的經營企業和經營人生都有極大啟示作用。

稻盛和夫創辦京瓷,最初是出於技術人員的夢想,想要將自己的技術發揚光大,但之後他很快認識到了以自己一己之私創辦的企業走不長遠,所以才在認真思考後得出了一個利他主義的社訓,即"在保障員工的物質和身心需求得到保障的同時,為社會和世人做貢獻"。 之後勇氣可嘉的稻盛和夫創辦KDDI,接受重建日航的重任,這些被外人看來可稱為「魯莽之舉」的行為,背後支撐他的都不是自身的利益,而是想要為世人,為社會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稻盛和夫的事蹟表明,即使是在弱肉強食的商業社會里,充滿哲學思想的宗教仍然是可行的,只是需要你結合世俗的實際情況去運用它。 那些說宗教純粹是迷信,信仰宗教的不是傻瓜就是心靈脆弱的人的言論,可以休矣。

8. 消除了我對商人的偏見。

因為無數歷史和現實的案例,商人在我的印象里基本是唯利是圖,貪得無厭的形象代表。 但是稻盛和夫的故事卻明白無誤地告訴我,除了貪商奸商外,還是存在一批老老實實為社會進步做貢獻的企業家的,甚至在能力和機緣足夠的前提下,這類企業家能很快取得比奸商大得多的成就。 稻盛和夫當然也承認很多官員和學者看不起商人,他常常引用石田梅岩的思想,即商人是要"自利利他",追求自身和顧客、社會的共贏的。 在這時,稻盛和夫的經商思想和佛學信仰得到了完美的結合。

其實,仔細想想,只有先顧客之所急,用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去報答顧客,顧客才能對你產生信賴。 在社會秩序混亂,法律法規制度還不完善的時期,奸詐的商人可能會取得一時的成功。 但是,社會終究會進步,在長期的博弈中,良幣終究會打敗劣幣。 誠信經營的企業和偷奸耍滑、偷工減料的企業,究竟孰優孰劣,真香終究會大白於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稻盛的企業向來走的是「良幣路線」,首先是企業帳目清楚,奉公守法;其次,京瓷在製造和生產陶瓷的過程中絕不偷工減料,而是付出了艱苦卓絕地努力,完成了高要求的訂單,並拿到了"合適"的價格(也就是稻盛所說的"達到了顧客所能接受的價格的最高點")。 這樣既保證了自身的高利潤,從而實現了安全運轉,也為社會提供了優質產品,為電子實業做出了貢獻。 這種高品質高品質高價的路線,不同於台灣過去低價劣質的商品路線,是真正利國利民的好的商業決策。

9. 消除了我對技術人員的偏見。

說來慚愧,雖然是理工科出身,但是過去我深受"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封建思想的荼毒,甚至有段時間認為公務員"光宗耀祖"、"令人羨慕",作為一個接受多年理工科教育的95後,我現在感到極其羞愧。

通過閱讀稻盛和夫的書使我明白,技術,尤其是高新技術,對社會和世人是多麼的重要,是多麼的有意義。 任何一項重大的發明創新,都凝聚著技術人員的汗水和智慧,這背後是技術人員"非將其開發出來不可"的決心和毅力。 而我竟然潛意識裡還受了封建思想的荼毒,以為幹活是苦差事,只有坐在辦公室里氣定神閑地指揮他人的肉食者們才是厲害的,才是具有高深思想的,這種觀點是極其落後的。

我絕非否定管理者的重要性,我也知道"務虛"的思想有時比務實還要重要,但是無論如何不應該否定在一線的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

稻盛和夫在當上社長多年後仍然親臨一線勘察,有時要加入研發隊伍這種舉措實在令下屬感動。

另外,家父對搞技術的人曾有鄙薄之語,認為其不善言辭,木訥寡言,不通人情世故。 但是我現實中接觸到的卻不完全是這樣,甚至很多時候我覺得技術工作者的厚道善良更讓人心底寬慰,而某些人的"高情商"確是精緻的利己主義,令人作嘔。 再來看稻盛,他生性耿直,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高情商",但是他仍然用這種郭靖式的作風拉攏和吸引了一大批下屬心甘情願地為他賣命在,這種人格魅力和情誼令人心生嚮往。

尤其令我注意的是,稻盛說過,"一般認為,搞技術需要高度理性甚至冷酷的人,但是觀察我身邊的技術人員,反而優秀者多是感情豐沛,甚至容易莫名其妙就被感動的人"。 稻盛的意思是,這樣的員工容易被「大義名分」感動,同時也更容易在工作中投入感情,所以幹勁更足。 我想,這是很關鍵的一句話,在這裡,理性和感性實際上並不衝突甚至相輔相成的理論由此建立起來了。 我可以大言不慚地說,我就是這樣的人,比如,若是純粹學計算機知識,我興趣不是很大,但是如果冠之以哪怕很扯的"大義名分",如"開發好程式,拯救百萬996民工",都能激發我的正義之心,從而產生動力學下去。 我就是這種生性單純,容易被感動的人。 也許我這樣的人在理工科學生中不是很多。

小結一下,稻盛和夫讓我更加清楚地意識並承認了以下的結論:第一,技術有重大的社會意義,技術人員是高尚的開拓者而不是苦哈哈的"勞力者"。 第二,技術人員也可以廣結人緣,善於談吐,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是這樣,有社交能力的技術人員更吃香。 第三,技術工作可以由感性、情感豐沛的人來進行,這樣的人甚至更有潛力。

10. 增強我對某些小老闆的噁心程度的認知。

現在很多小老闆引進花大價錢學習稻盛和夫的思想,有的親臨盛和塾接受稻盛和夫的教誨,有的買幾千冊書分發給員工,有的按阿米巴思想,花大力氣改造公司體系。 從表面上看,這些人對稻盛哲學非常用心,一心想讓自己的公司向稻盛的公司看齊。 按理說,他們這麼虔誠,稻盛思想應該在他們公司實行得不錯,但是事實上呢?

打開百度"稻盛和夫吧",你會看到無數抱怨的帖子:年輕的員工抱怨公司管理層洗腦,灌雞湯,跟著就痛駡稻盛和夫;公司的管理層和領導哀歎年輕人初出茅廬,淺薄無知,不理解稻盛的偉大思想和自己的良苦用心。 那麼,問題究竟出現在哪裡呢?

我認為,問題就在於這些小老闆沒有認真研讀稻盛的著作,對於稻盛思想的理解只停留在了表面,甚至是和稻盛思想完全相反的。 稍微仔細一點看書就會明白,稻盛和夫對於領導人的要求比員工高很多,他明確指出,領導人如果膽怯或者不公正,就會喪失員工的愛戴,公司也就無法順利實現目標了。 作為領導人,稻盛確實有異於常人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嚴愛結合。

先說嚴,稻盛和夫領導風格類似於劉強東,都是事必躬親,事無巨細一把抓的類型。 銷售、採購、技術研發、財務他都親自過問,可以說一人兼任了CTO、CEO、CFO等職務。 在進行監督時,一旦發現了下屬出現什麼問題,他會當場指出,並予以嚴厲批評。 (這樣做當然有不近人情,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對於製造業來說卻必須如此),在工作方面,他是嚴格而且嚴苛的,但往往在公司發展之初,最需要的就是這類能力很強而又事必躬親的領導。 這樣的領導才能給下屬直接的指導和以身作則的榜樣,從而激勵下屬更快好地幹活,使公司快速走向穩步發展的崗位。

再說愛,稻盛和夫經常開酒會慰勞員工,也就是所謂的"空巴",在空巴里,他會注意每個員工的神態表情,揣摩對方心理,然後在喝酒時說出適當的話,促使員工把本來不敢說,不願意說的話說出來。 空巴的氛圍濃烈而舒適,每個人無話不談,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平日里緊張的上下級關係得到了疏解,同事之間也更親密了,稻盛和夫也得以在這裡收集了大量平時無法掌握的訊息,同時樹立了一個關愛下屬的大家長形象。

第二,事必躬親,待遇平平

上面已經提到,稻盛和夫凡事都一一過問,坐車時都看財務報表,通過以身作則激勵員工,這就不用多說了。

至於待遇,稻盛和夫從未貪圖過個人享受,經常和員工同吃同睡,因為日本文化,所領的薪水也不過是員工的三四倍。 與之相反,現在的很多小老闆要求員工學習稻盛思想,苦幹巧幹,自己卻做刷手掌櫃而且貪圖享受,這樣的老闆怎能讓員工心服!

第三,思想深遠,循循善誘,大公無私,胸懷磊落

稻盛和夫在年輕時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不可動搖的思想,也就是所謂的"稻盛哲學"。 比較典型的就是"六項精進",也就是極度努力,謙虛,感恩,利他,反省,樂觀。 明眼人可以看出,稻盛思想起源於佛教和台灣,日本傳統文化,發展和成熟於稻盛和夫自身的經營實踐中,可以說實現了人文情懷和經營實踐的完美統一。

稻盛有了自己的思想后,不是掖著藏著,而是每天都要向員工反覆敘說自己的思想,對於員工的各種非議和刁難,他既不畏懼,也不玩弄權術,而是從正面回擊,堂堂正正地用自己的思想回答員工的諸多問題。 儘管有領導擔心現在很多年輕人討厭說教文化的公司,但是我認為說教本身不是壞事,關鍵是領導人是否真的信奉這套理論並且親自實踐。 如果不能,那麼這套說教遭人厭惡是理所應當的。 相反,如果領導人能真正實踐這套說教,言行一致,那麼這套說教就會慢慢地為員工所接受,並且在反覆的教育過程中,慢慢地、深深地紮根於員工的內心深處。

稻盛和夫在經營和生活中(其實他的生活基本上全是經營)始終堅持實踐他的哲學,真正做到了目光遠大,大公無私。 他的很多行為,比如每次經濟危機時他都堅持不裁減員工,公開宣佈不讓自己的女兒和親戚加入公司,公司上司後作為創始人不買股票等,無不體現了他是一個光明磊落,一心為公司和員工著想的人,一個真正"言出必行"的虔誠的佛教徒。 所以他受到員工的信任和愛戴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第四,目光長遠,善於開拓,勇於挑戰

之所以能做到這點,和稻盛深厚的技術基礎和敏銳的技術嗅覺有關,但是也和其日復一日地攻克技術難關,思考技術難題有關。

至於開拓,稻盛和夫作為技術型創始人,從來提倡思想天馬行空,計劃謹小慎微,實踐大膽實行。 在他的領導下,京瓷從一家做陶瓷的公司起家,分別涉足了晶元、半導體、印表機、太陽能電池、鑽石、手機等諸多行業,真正實現了多元化經營,如果當初畏懼風險而不展開新專案的話,那麼京瓷至今還是一家收入來源單一的小小陶瓷公司,甚至早就在商海中湮沒了也說不定。

總之,京瓷之所以有今天,和創始人稻盛個人的天賦分不開,更和他後天的"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息息相關。

上面還只是說了稻盛哲學中關於稻盛和夫這一領導人本人的素質(光是這一點就很難達到了,不是誰都有如此胸懷大志,腹有良謀的老闆)。 還沒有提及京瓷公司所擁有的阿米巴經營和會計思想,更加不是台灣的老闆能輕易模仿地來的。

台灣的小老闆們不去學台灣大公司的思想文化,盲目借鑒日本公司的管理思想,自己又不能身體力行去實踐,還整天說是員工不努力,實在令人噁心。 我不禁對台灣的經營未來表示擔憂。

11. 會計思想、阿米巴思想

具體的思想內容我不懂,我只說兩點啟發。

一是會計思想來源於稻盛和夫作為會計業的門外漢,不斷向公司的財務專家詢問會計問題的經歷。 當時,面對這些問題,有著多年經驗的會計師只會說"因為是這麼規定的",卻說不出這些規定的含義,引起了稻盛和夫的不滿。 最終稻盛和夫經過研究,得出了"銷售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極簡主義會計理論。 京瓷公司按照這一原則,將定價定在"消費者可以接受的最高點",並且不惜一切,努力將產品賣出去。 在成本上則想盡一切辦法,在滿足必須開支的基礎上,哪怕一分錢也好,也要能省則省。 可見追問事物的原理源頭有多重要,化繁為簡的思想有多重要,打破思維定式的思想有多重要(一般來說,大家認為銷售額越大成本越大,稻盛和夫卻反其道而行之)。

二是阿米巴思想形象來說就是分部門核算法,從而用數據讓各部門的工作效率暴露無遺,高下立判。 這樣明確分工的方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12. 自信,堅持正道思想

這一點尤為重要,在學習稻盛和夫思想前,儘管我已經領悟到"做人要有一定的攻擊性,否則無法回擊難纏的人和事物,無法堅守自己的原則"的道理,但是二十年來塑造的老好人人格還沒有完全脫離。 我想這是因為雖然我已經認識到成大事的人需要有攻擊性的重要道理,但是人格還沒有完全修煉到家。 讀了稻盛和夫的故事我明白了,成大事的人不受別人的諷刺挖苦嘲笑和反對,是不可能的,不堅持正確的判斷、原則和底線,不去和那些人據理力爭也是不行的,甚至越是大人物這樣的事經歷得越多(毛澤東也有類似的經歷)。

稻盛和夫一路走來極為坎坷。 在松風工業公司時期,在京瓷草創時期,在KDDI初創時期,在拯救日航之前和拯救日航時期,無不面臨著諸多責難和非議,很多質疑咋聽上去還有些道理。 但是他始終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的判斷和底線。 其實很多事情沒有那麼絕對的判斷,因為一件事情甲來做失敗了,換乙來做未必不如成功。 比如松風工業公司在稻盛和夫走後幾年倒閉了,主要原因之一是盲目進行多元化經營,企業不堪重負。 在稻盛和夫準備開戰多元化經營時,有"老臣"力勸稻盛不要展開多元化經營,所舉例子就是松風工業公司。 稻盛和夫當然知道開展多元化經營的風險和辛勞,但是他更清楚如果不這樣做,京瓷就像一隻腳走路,一旦陶瓷市場萎縮,京瓷就會崩潰,因此他對部下說:"多元化經營有風險,但是非做不可,為了做好,必須要有赴湯蹈火在所不惜的勇氣。 我本人已經做好了這樣的準備」。 最後,京瓷建立在原有技術基礎上展開的多元化經營獲得成功,成為了一家卓越的大公司。

稻盛和夫崇拜的偉人西鄉隆盛也是一個不隨波逐流,絕不同流合汙的人。 倒幕運動后,看到昔日與並肩作戰的好友們逐漸腐化墮落,貪圖享受,他不禁感到痛苦不堪,於是毅然辭去了官職,回到了家鄉。 有一首詩最能表現他的心志:「幾曆辛酸志始堅,丈夫玉碎愧磚全。 一家遺事人知否,不為兒孫買美田"。

我想,我也要學習稻盛和夫和西鄉隆盛的品質。 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絕不姑息任何自己活他人身上的錯誤,而是應該順著王道,堂堂正正地活下去。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年輕人需要的就是這股敢為天下先的勇氣。

13. 學習,與高人交流思想很重要,攀登不同的山用不同的思想

稻盛和夫曾和一個富家子討論企業的經營之道,富家子認為只有一次的人生,需要在安逸和享樂中度過,稻盛和夫的觀點正好相反,只有一次的人生,應該竭盡全力去努力做事中度過。 正當兩者爭論不休時,一旁的華歌爾老總塚本幸一嚴厲批評了那個富家子,說:"看看你和稻盛經營的企業的差距,你認為自己有資格反駁稻盛先生的觀點嗎? " 稻盛聽了這話,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想要攀登不同高度的山,就要不同的思維方式。

如果是去小山丘郊遊,那麼只需要穿著木屐,嘻嘻哈哈地去就行了;但如果攀登阿爾卑斯山,就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帶好裝備去。 更不消說去攀登喜馬拉雅山,那更需要嚴格的訓練和精細的準備。 隨著挑戰目標高度設立的不同,需要的思維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

對於我個人來說,對我影響比較大的有我父親,名著和詩詞,柯哀文,勸退學和名人傳記,也就是說文章和小說對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也許是因為在這些東西裡浸潤太深太久,我的思維方式和常人確實有一些不同之處。 優點是富於想像,善於抽象和思辨,有情懷,思想較為高遠;缺點是不善於務實,不善於妥協,不善於觀察周圍事物,容易犯形而上學的空談病。

總而言之,思維方式對一個人的一生至關重要,這是需要時刻銘記的。 保持正確的思維方式,積極吸收新思想,摒棄錯誤思想,這很重要。

14. 環境重要

稻盛和夫不從鹿兒島來京都,京都陶瓷不成;毛澤東不從長沙來北京,共產黨也就不成了,可見物理意義上的環境對人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更不消說周遭經歷得人和事物不同,對一個人的思想和情感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所以,要把自己放在適合自己的環境中去。

15. 勇於挑戰高目標,開拓新事業

從京瓷從一家做陶瓷的公司起家,分別涉足了晶元、半導體、印表機、太陽能電池、鑽石、手機等諸多行業,這是稻盛和夫勇於率領眾人開拓的結果,若非如此,則京瓷至今還是一家做陶瓷的小企業。

另外,在八十年代,日本迎來通信化的新時代,稻盛和夫出於"為國民通信事業做貢獻"的大義名分,毅然動用京瓷1000億日元的儲備,創建第二電電,向龐然大物NTT(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發起挑戰。 在旁人看來,這是螳臂當車,堂吉訶德的行為。

在2010年,稻盛和夫以78歲高齡接受了重建日航的任務,被很多精英人士認為這純屬「胡鬧」,一個高齡的,畢生從事製造業企業經營的老頭子怎麼進入服務業了呢? 稻盛解釋說這也是出於為了説明日航員工和國民經濟的大義名分。

然而,這兩次「胡鬧」 稻盛和夫都取得了勝利。 為什麼? 我想,首先是稻盛和夫先生的"利他精神"感動上蒼,有神靈助力;其次,他的勇於挑戰,努力開拓的勇氣一如既往地給了極大的動力,讓他戰勝重重阻力獲得成功。

16. 貫注熱情,不覺得苦,想辦法樂在其中。 注意,強迫干,和樂幹思維交替

關於學習是苦還是樂,大家眾說紛紜,有說苦的,有說樂的。 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我們自古以來的訓誡"書上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但是,隨著進入21世紀,許多傳統觀點得到了顛覆,比如我曾看到"書山有路巧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的句子。

關於苦學,我們自古以來就有不少名句,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又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一生之計在於勤",又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再如"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再再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總而言之,這些名言要求我們學習和工作要「咬緊牙關」,即使是再覺得辛勞,一想到將來可以成為「人上人」,也要拚命努力。 也就是說,學習是苦大仇深的事情。

一部分「苦學派」認為學習中也是有樂的,只是苦大於樂。 典型的如六爸和我的高中物理老師吳老師,他們認為學習過程是辛苦的,但是一旦解決了難題,收穫了成果,這是典型的結果主義者。 也就是把思維重心都放在了結果上,對於學習過程比較輕視。

我認為,學習終歸是需要樂學的,原因如下:

第一,首先明確,樂學是怎麼來的? 如果每個人學習基礎相同,智力相同,那麼他們學習同一件新事物感受到的「阻力」(或者說是難易程度)是基本相同的,但是這時候他們感受到的快樂或者痛苦的大小是相同的嗎? 答案是否定的。

差別就在於這兩人學習前對於學習的觀點就不一樣,有的人認為學習新知識,挑戰難題是痛苦的,更有甚者認為不學習就"對不起父母",把自己弄得苦大仇深,加重了自己心理的負擔。 稻盛和夫認為,解決難題需要理性,但是熱情活躍的感性也不可少,而苦大仇深的感性儘管不會破壞理性,但也會讓這個問題更加令人痛苦。 與之相反,有的人樂於挑戰,甚至覺得「新知識好玩」,那麼他就能把這個知識學得更深入,更趣味盎然。

第二,意義感也有用。 除了學習本身的趣味外,學習附加的意義感也是有用的,但是這股意義感最好格局大一點,不要局限於父母,否則一聯想到父母心裡可能就會不舒服。 如周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稻盛和夫"為社會為世人做貢獻"的理念都是可以的。 這一點當然很難,需要良好的品質和敢於擔當的人格氣質,但是如果你真正理解了這些偉人的語言,你就會覺得他們所言非虛,這些語句里充滿了力量,可以作為行事的動力。

第三,外在的刺激,如名次的優越感,和物質獎勵,有用但是不利於培養樂趣。 這個不用細說。

第四,學習時可以充分發揮"感性",也就是移情。 我們在和戀人相處的過程中,往往會隨著不斷地接觸和自身對他的思念,加深對他的感情。 對於學習也是這樣,可以一邊接觸它一邊想著它的好,這樣就會和這個學科產生"共情",甚至達到"心心相印"的地步,想不有所收穫都難。 當然前提是接觸它時你抱有開放包容而非抵觸心理。

不管是學習,任何事物你都可以慢慢"移情",從而增加對它的興趣。 即使是學習理科時也是這樣的。

儘管如此,學習中還是需要一定的「苦學」的,這是因為:

第一,學習中難免遇到學習難度大的或者自己完全不瞭解的問題和知識,所感到的阻力大,這時候就是需要發揮吃苦,敢闖的精神了,勇於拼搏,攻下高峰。

第二,每個人身體和所處的環境狀況不同,學習狀態有起伏很正常。 這時候需要一些強迫力逼著自己去干,慢慢進入狀態就好了。

第三,即使是全身心投入,學習的時候感受到愉悅。 事後也會筋疲力竭,因為思考是一件相當耗費腦力的活動。 從這個角度來看,說學習要吃苦也沒錯,另外就是身體要好。

總而言之,學習需要「樂視」,學習中樂大於苦才可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那些有成就的人無不是在學習和工作中找到快感的人,這是正確的思維方式。 而那些認為"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工作無非討口飯吃,業餘愛好才是我的歸宿"、"工作只是為了養家糊口的無奈之舉"的人,註定不會在任何領域取得成就。 重視結果是好的,但是過程的愉悅感也是很重要的。

時而像戀人般在ta耳畔喁喁私語,時而像孩童般玩耍著"玩具",有時又像戰士般衝鋒陷陣...... 我認為,這就是對待學習最好的態度。

好了,以上就是我對於稻盛哲學全部的心得體會。 稻盛先生解決了我的很多人生困惑,主要是兩條。 一是敢於堅持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哪怕大家都反對;二是保持辯證的思維看待問題。 至於他在的宗教觀念,雖然是他的立命之本,但我學識淺薄,讀之無非是管中窺豹,未能深刻體會,在此就不做深入討論了。

l

What do you think?

Written by marketer

blank

稻盛和夫:卓越是99%的汗水+1%的創新

blank

《稻盛和夫 寫給年輕人一生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