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心》有感: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
讀研期間看過稻盛和夫的《活法》,覺得很對胃口。 最近,偶然發現《心》這本書。 《心》是稻盛和夫在台灣大陸最新出版的著作,副標題為"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他在書裡寫道:
"人生的目的就是提高心性,磨練靈魂。 ...... 這是在迄今為止的人生中,我自己體悟出來的實踐哲學,它可以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美好。 ...... 我想把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告訴肩負下一代使命的人們,以便讓這個紛亂的社會變更好一點"
稻盛和夫老先生今年已是89歲高齡,一生著作等身。 豆瓣的介紹是"本書是稻盛和夫先生收官之作",也許這是他的最後一本著作。 當然,希望不是。
稻盛哲學絕不是"佛系",而是一種"向上"的力量。
稻盛和夫認為"人生的目的,首先就是磨鍊心性。 ...... 如果再要舉一個人生目的,那就是為社會、為世人盡力,也就是以利他之心處世"。
稻盛和夫主張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推崇"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鼓勵敢想敢幹。 他寫道"為了推動事物順利發展,必須具備從內心湧現的安靜平和又強烈無比的願望。 ...... 如果設定了高目標,並且真的想要達成的話,就必須懷抱【無論如何非實現不可】的強烈願望,必須懂得,這種願望中,蘊含著成就事物的偉大力量"。 確實如此,有時候做某件事或者做出選擇,就是需要一種"衝動",一股勁。 當然並非僅僅是停留在"想"的狀態,而是付出實踐,"即使遭遇未曾預料的艱難險阻,即使已經被困難擊倒、感到絕望,也要能奮力爬起,拍拍灰塵,繼續朝著成就事業的方向,鎮定地、不斷地發起努力"。
"利他之心"貫穿於稻盛哲學始終。 認為衡量是否應做某事的標準是"是非善惡",而非"利益得失",應該去做"作為人,應該做的事情",一切應當從"利他"出發,絲毫不能考慮"私利"。 關於如何避免自己的善良被心術不正的人利用,稻盛和夫認為:一是,我們遇見心術不正的人,有可能是我們自己也心術不正,"物以群分,人以類聚";二是,不與心術不正的人交往,"最好的辦法就是遠離他,不與他發生關係"。
在本書中,稻盛和夫還提出"感恩""節制慾望""反思""謙虛"等人生哲學。
稻盛和夫與曾國藩有想通之處,他們都算不上天賦異稟,面對人生的困境,他們一直在直面困難、毫不退縮、不屈不撓、一往直前,最後都創造了非凡的人生。
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如何過好自己的一生? 稻盛和夫回望過去八十載人生,他寫道「濃霧籠罩、伸手不見五指,在這樣的道路上拚命向前,只考慮如何踏出眼前這一步。 我就是這麼一路走來的。 某個時候,濃霧突然散去,回望來路,這才意識到,自己走到那懸崖峭壁之上,不由得脊背發涼—如果做比喻的話,就是這樣一種心情"。
"只要懷抱純粹而美好的心靈去面對現實中的問題,就沒有任何過不去的坎"。 2020、2021對於全球人類而言,都是極具挑戰的年份。 我們需要用一顆平靜、沉穩的心面對、接受一切的動盪不安;同時,世事無常,不要等待、無需猶疑、抓緊去做。
去做,讓改變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