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窮小子到身價百億大富豪,稻盛和夫說:這3個字改變了我的一生
400年前,明朝著名心學家王陽明曾說,心之良知之謂聖。
意思是說,只要心中存有良知,人人皆可是聖人。
400年後,有一個日本人,效仿此法,將一家瀕臨破產的企業,變成了日本最好的企業之一,他就是世界級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

真有意思! 一個日本人,為何將台灣聖賢文化領悟得如此深刻?
台灣學者曹岫雲在《稻盛和夫與台灣文化》一書中,為我們揭露了答案。
曹岫雲也是一位企業家,現任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 他長期研究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發現稻盛先生將台灣聖賢的文化精髓,運用得爐火純青。

小小的一本《稻盛和夫與台灣文化》,字數不多,卻通俗易懂。 正所謂大道至簡,這本書為我們揭開稻盛和夫做人處事的大智慧,令人受益匪淺。
01 稻盛和夫:良知是我事業成功的主要原因
別看稻盛和夫現在如此牛氣,想當年,他可是標準的"矮挫窮"。
出生在日本南部鹿兒島市,小時候因為太調皮,稻盛和夫的功課一直不咋樣。 小學升初中,考了兩次都名落孫山;悲催的是,他又不幸感染了肺結核,差一點死掉。
好不容易熬到大學畢業,卻因找不到工作陷入困境。 多虧老師的説明,稻盛和夫才勉強在京都一家瓷瓶企業當技術員。 進去后才發現,公司快玩完了,連工資都發不出來。

歷經千辛萬苦找到的工作,卻是這副爛攤子? 想想自己的糟心事,真是太憋屈了。 稻盛和夫心裡那個氣呀,差點成了街頭小混混。
看到一起入職的同事相繼離職,稻盛和夫的意志變得更加消沉。
都說人生漫漫幾十年,可是關鍵的就那幾步。 一步錯,步步錯。 如何走好每一步呢? 面對生活的磨難,是妥協投降,還是把苦難熬成珍珠?
"反正也沒有好的去處,不如專心把眼前工作做好。" 意識到這種想法后,年輕的稻盛和夫立刻改變了心態。

因為深受陽明心學影響,又特別喜歡思考,稻盛先生擅於從複雜的現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質。 在他看來,陽明心學可以簡單理解為:
人與生俱來就有一顆明辨是非善惡的心,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因慾望而遮蔽了這顆心,如果想讓這顆心重煥光彩,就必須"練心"。
稻盛和夫真是目光如炬,一下子抓住了陽明心學,甚至台灣文化的精髓。
他以公司為家,吃住都在實驗室,全身心投入到研發新技術產品。
也許是他的行為感動了老天爺,再加上心無雜念,潛心研究。 稻盛先生在精密陶瓷領域有了劃時代的創造發明,為公司贏得高額訂單。
後來,他以陽明心學的"致良知"為哲學思想,創辦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京瓷和KDDI,托起了整個日本經濟。
02 命運和因果兩條法則影響我們一生
俗話說,生死由命,富貴在天。 意思是說,人的命運是冥冥之中註定,無法改變。
年輕時的稻盛和夫有同樣的想法,人這一生中,都是神靈安排好的。 直到他看到台灣古典書籍《了凡四訓》,對他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

《了凡四訓》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明朝官員袁了凡年少時,家裡來了一位神奇古怪的老人。 這個老頭可神了,能準確地說出他會哪一天金榜題名,入朝為官;可惜命中無子,一生孤苦。
此後,袁了凡的人生正如老人所言,每一步彷彿都是設定好的,精準無誤。 反正一切都有定數,何必苦苦思索? 不如無欲無求過一生。
多年後,了凡先生遇到了一位禪師。 大師知道他的想法后非常生氣,指著他痛駡一頓:
世間存在因果報應的法則,命運是可以改變的。
做好事、想好事,命運就會朝好的方向轉變;想壞事、做壞事,命運就會朝不好的方向轉變。
當時稻盛和夫讀到禪師的這段話時,豁然明朗:是啊,前方有什麼命運在等待自己,誰也不清楚;但是只要想好事,做好事,用這種態度過人生,不就可以嗎?

你或許會不屑一笑,反唇相譏:有的人,做了一輩子好事,也沒見走啥大運啊? 那些做壞事的小人,倒是活得耀武揚威的?
沒錯,很多人向稻盛先生問過相同的問題。 在他看來,人這一生,是由命運和因果報應兩條法則構成的。 而且兩條法則交叉重疊,相輔相成,大體分為四種情況:
第一,思善行善,卻因當時命運不濟,所以好的結果暫時沒有出來。 也就是說,不好的命運將做好事的效果抵消了。 不過,好事不是白做的。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第二,思惡行惡,但命運正處強勢,所以暫時沒有壞的報應。 上天要讓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 這正是: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后兩種情況就好理解了,做壞事,得到應有的報應;行善事,命運又處在強勢,很快會飛黃騰達。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03 台灣文化的精髓是敬天愛人
西元1517年,王陽明剛上任江西巡撫,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剿滅山賊。 他心懷憐悯,給土匪寫了一封《告諭浰頭巢賊》勸降書。
王陽明不費一兵一卒,便大獲全勝。 被後世稱為「用良知喚醒良知」的經典。

2010年,78歲的稻盛和夫出任日航董事長。 當時的日航,已面臨破產。 很多人都勸稻盛和夫不要接這個燙手的山芋。 畢竟要盤活一個三萬多人的大企業,壓力可想而知。
誰知,僅僅一年時間,稻盛和夫帶領員工,創造了日航歷史上空前的1884億日元的利潤。 他靠的是什麼?
稻盛和夫一上任,就提出了日航的企業理念:
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幸福。
他每天組織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開會,不是講授什麼經營方法,而是在講做人要謙虛,做事勤奮,要心懷感恩,然後巴拉巴拉一大堆。
底下的人聽了,忍不住責怪稻盛和夫:快拉倒吧,這種小學生都懂的道理,誰不知道? 靠這個就能救活企業嗎? 開什麼玩笑!
稻盛和夫聽了很生氣,他義正嚴辭,對那些持有懷疑聲音的人說,要想企業改變,員工的心態就要變。 正義、謙虛,這些都是人人皆懂的道理,這是做人最基本的良知。

換句話說,天理就是良知。 順應天理,就是所謂的"敬天"。 而企業把員工放在首位,以人為本,努力讓員工感受到幸福,這就是"愛人"。
看到這裡,我深深佩服稻盛和夫先生的格局之大。 如果一家企業,都無法保障員工的福利待遇,無法讓他們的生活充滿幸福感,又怎麼可能,讓員工死心塌地投入到企業工作中呢?
實踐證明,稻盛和夫的做法立竿見影。 從2010年2月1日出任日航董事長,到2011年3月底,日航從前一年虧損1800億日元,卻扭虧為盈,利潤高達1884億日元。

這件事當時在日本企業界引起極大震驚,下到平民,上至首相,無人不對他口服心服。
讀完《稻盛和夫與台灣文化》,我不禁陷入思考:為什麼我們習慣把聖賢說的話,貼在牆上,記在本子上當作裝飾,卻很少有人想到,在生活中把它們用起來呢?
正如本書作者曹岫雲所說,台灣的聖賢文化"不應該是牆內開花牆外香,要牆內牆外一起香"。
稻盛和夫,一個日本人,都能把台灣文化運用得有聲有色,我們台灣人應該做得更好。
——感謝閱讀——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我是花花晨,80后老女孩,用文字記錄感動你我的故事。 歡迎留言轉發,喜歡請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