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和他尷尬的阿米巴

劉潤商學原創
3小時前 · 財經作家 優質科技領域創作者
關注
(本文首發於"劉潤"公眾號,和150萬讀者一起洞察商業本質,歡迎訂閱)
這幾年,阿米巴的經營方式,和稻盛和夫的思想理念,在台灣非常流行。
很多公司在學習阿米巴,把它當作了一副神葯。
但是,我也和很多人說,阿米巴在台灣挺尷尬的。 這副葯,甚至搞死了很多公司。
為什麼?
最近,我讀了一套稻盛和夫的演講實錄,跨度長達幾十年,對阿米巴和稻盛和夫的思想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看了他自己講的話,才知道這套經營方式和思想理念,也是一步步發展來的。 他自己開的葯,也是為了解決當時具體的問題和挑戰。
如果不能理解他的經營思想是怎麼來的,那這副藥吃下去,輕則上吐下瀉,重則暴斃身亡。
— 1—到底什麼是阿米巴?
阿米巴,到底是什麼意思?
阿米巴,在生物學上,是指一種單細胞的變形蟲。 這種單細胞生物,無法再小了,是最小單位的生命體。
稻盛和夫,其實是用「阿米巴」這個概念把公司打散,把部門拆成一個個獨立財務核算的經營體。
這就是阿米巴。
明白了。
但是,稻盛和夫為什麼會用這種經營方式呢?
稻盛和夫27歲創立了京瓷,隨後公司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稻盛和夫也遇到了很多公司創始人都會有的問題:
員工跟不上他了。
他非常苦惱,甚至講過這樣的話:
我真恨自己沒有辦法拔出一把毫毛,一吹變成很多個稻盛和夫。
怎樣才能讓每個人都有能力提升,而且都可以像我一樣,有獨立的經營意識?
怎麼辦? 這個"怎麼辦",才是稻盛和夫當時碰到的真問題。
於是,稻盛和夫想到了一個辦法,應該讓每一個部門,都變成獨立的經營體。
比如說,陶瓷有混合、成型、燒結、精加工四個職能。
假如作為原料的泥土成本是1元,經過混合部門加工后,用2元的價格,把半成品賣給成型部門。 成型部門把混合土塑造成型,再用3元的價格,賣給燒結部門。 接著,燒結部門用4元的價格賣給精加工的部門,精加工部門最後把成品陶瓷,用5元的價格賣向市場。
所以,從泥土到陶瓷,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成本、收入和利潤,都是完全獨立的經營體,對結果負責。
如果外面的市場比我更有效,我就會緊張,就會有壓力,就要想辦法繼續提高。
稻盛和夫把這種通過職能分工,然後計算成本、收入、利潤的獨立經營體,就叫做阿米巴模式。
所以,阿米巴經營,其實是為了解決員工沒有獨立經營意識的問題。

▲ 稻盛和夫思想大廈的第一根柱子,就立了起來。
— 2 —
你意想不到的"京瓷會計學"
有了阿米巴模式,就可以衡量各個部門的價值大小了。
誰的貢獻大,誰的貢獻小,一目了然。
但是,具體用什麼樣的方式衡量呢?
有人說,這還不簡單。 部門的價值=收入-成本。
做完東西,賣給下游產生的收入,減去在上游部門購買原材料的成本,再減去人員的管理成本,就是這個部門產生的利潤,也就是他們的價值。
這個方式,非常自然,非常簡單,也非常合理。
但是,但是,稻盛和夫卻決定不這麼乾。
他提出了一種看起來匪夷所思,複雜得多,還很奇葩的衡量方式:人效。
什麼意思?
每個部門的價值,不僅是計算收入減去成本的利潤,還要把這些利潤,平攤到總的工作時間上,計算每個人每小時創造的部門利潤。
並把這個"單位時間利潤",作為衡量部門價值的指標。
比如說,這個部門的利潤,是20000元。 這個部門,一共有10個人,一共工作了2000個小時。 那麼部門最後產生的價值是:20000(利潤)/2000(工作總時間)=10元(人/小時)
這其實就是在計算人均利潤,也就是人效。
他甚至給這種方式取了一個名字:京瓷會計學。
那麼,為什麼稻盛和夫放著簡單的方式不用,一定要用這個看起來匪夷所思,複雜得多,還很奇葩的京瓷會計學呢?
在一篇演講中,我才找到了答案。
稻盛和夫說,如果只是單純計算部門的利潤,用收入-原材料成本-人員成本,那麼員工的工資大家就都知道了。
一旦知道了對方的工資,就會有人覺得不公平。
憑什麼他比我多200,他明明不如我啊。
然後,就會互相扯皮。
怎麼辦?
稻盛和夫就很聰明地想了一招,我們來計算人效,算每個人單位時間創造的價值。 部門之間,比這個數位就可以了。
這樣,就繞過了這個問題。
所以,所謂的京瓷會計學,本質上是為了解決工資透明問題,是為了員工工資保密而設計的一種制度。
現在你知道,京瓷會計學是怎麼來的了。

▲ 稻盛和夫思想大廈的第二根柱子,也立了起來。
— 3—"你們要講良心"
因為獨立經營意識,和工資透明問題,稻盛和夫給自己的企業,開出了阿米巴經營和京瓷會計學這兩副葯,那麼問題解決了嗎?
嗯。 解決了。
但是,摁下葫蘆起了瓢。 解決了這些問題,後面又出現了更多問題。
首先,是阿米巴經營的定價問題。
部門和部門之間到底該怎麼結算?
怎麼結算? 剛剛不是說過了嘛:
比如說,陶瓷有混合、成型、燒結、精加工四個職能。
假如作為原料的泥土成本是1元,經過混合部門加工后,用2元的價格,把半成品賣給成型部門。 成型部門把混合土塑造成型,再用3元的價格,賣給燒結部門。 接著,燒結部門用4元的價格賣給精加工的部門,精加工部門最後把成品陶瓷,用5元的價格賣向市場。
但是,為什麼一定是這樣呢?
我泥土的原材料,就是全市場最好的,為什麼是1元? 明明值2元的。
混合部門又說,得了吧,1元已經很給你面子了。 我的技術,是最先進的,用2元賣給下游是我虧了。 我要提價到3元。
這樣,成型部門又不幹了。 憑什麼你賣這麼貴? 根本不值這個價。 我才是所有環節中最稀缺的,我應該賺最多。
然後,彼此吵架,扯皮,討價還價。
好不容易吵完了,達成了一致,又有新的問題。
假如突然市場競爭激烈了,產品價格降了10%。 那這售價降的10%,怎麼傳導到每個部門?
有人說,那就按比例。 每個環節,都降10%。
但是,如果有個部門創造的價值,就不到10%怎麼辦? 把這個部門關掉,把所有人遣散嗎?
而且,市場的價格天天在變,今天的一致,就是明天的分歧。
怎麼辦?
所以,在阿米巴模式裡面,必須有個類似發改委價格司的機構,盡量公允地每個部門的服務定價。
但是,這其實非常困難。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西方管理學者痛斥阿米巴。 說這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偽科學。
於是,左邊這根柱子下面,出現了一個球。 柱子立不穩了。 要晃。

---
然後,京瓷會計學計算部門價值的方法,又帶來了新的成本問題。
剛剛說到,計算部門價值的方法,是計算人效。
比如說,這個部門的利潤,是20000元。 這個部門,一共有10個人,一共工作了2000個小時。 那麼部門最後產生的價值是:20000(利潤)/2000(工作總時間)=10元(人/小時)
那麼,怎樣提高人效?
要麼提高利潤,要麼減少工作總時間。
提高利潤,太難了。 想辦法減少工作總時間吧。
於是,有的員工竟然偷偷把工作外包了出去。
部門過去有10個人,現在外包出去一些活,部門剩2個人就夠了。
外包工作,雖然讓成本增加了,利潤減少了,但是由於外包出去,工作總時間也減少了,而且少得更多。 這樣一算,部門價值竟然還變高了。
這樣,人效看上去就非常高。
這就是成本問題。 公司付出了更多成本,受到了損失,但是員工的價值看上去卻更大了。
這怎麼行。 怎麼能這樣呢。
每一個答案,都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 但是這個答案,卻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問題。
怎麼辦?
右邊這根柱子下面,也出現了一個球。 大廈,感覺要立不住了。

---
稻盛和夫很頭疼,不知道怎麼辦。
不管用什麼制度,都沒有辦法很好地解決阿米巴經營帶來的定價問題,和京瓷會計學帶來的成本問題。
最後,稻盛和夫只好用文化和哲學的方法,找了根地基,把這兩個球埋進去。
這套文化和哲學,後來就被總結為:敬天愛人。
什麼意思?
如果一定要翻譯一下就是,你們要講良心。
我們工作,不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集體。 別搞那麼多小心思,我們是在給整個社會創造價值。
敬天愛人的稻盛哲學,更加具體一點,就是現在我們熟悉的,12條經營原則和6項精進。
比如說:
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要謙虛,不要驕傲。
活著,就要感謝。
積善行,思利他。
明確事業的目的和意義。
燃燒的鬥魂。
銷售最大化,經費最小化。
等等。
因為敬天愛人,大家是為社會創造價值,所以也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雖然計算每個部門創造的價值,但是我不會以這個價值來考核和激勵你。
也就是說,如果你創造的價值更多,貢獻更高,我很感謝你,和你吃飯,表揚你,精神上給予獎勵。
但你要問我,給錢嗎? 不給。 因為我們是為了社會。
有一次,我去參加一個活動,主辦方邀請了星野周,京瓷人事部部長。 他當時就坐在我的旁邊,通過翻譯,我還向他請教求證了這個問題。
一個部門創造了更大的價值,你們會發獎金嗎?
星野周給了我一個明確的回答:
不發。
用錢激勵,人的行為就會扭曲。 我們的員工,也不是為了錢而工作,是為了內心的願望和為社會的價值而工作。
我知道,一定有人問,稻盛和夫是這麼說的,那他自己是怎麼做的呢?
1984年,在京瓷25周年紀念的時候,稻盛和夫把自己所有的股票都送給了員工。 這也意味著,稻盛和夫自己是不持有京瓷股份的。
後來稻盛和夫主掌日航時,更是0薪水。
所以,稻盛和夫雖然用敬天愛人的文化來對沖管理問題,打了一個補丁,但是他自己,卻也是真正堅信和踐行敬天愛人的哲學。
你問問自己,當你在說敬天愛人的時候,你會自己一分不留,把股票都送給員工嗎? 稻盛和夫,真的這麼做了。 這也是他最令人尊重和敬佩的地方。

▲ 稻盛和夫的經營思想大廈,也最終落成。
稻盛和夫,就用這套經營思想和方法,創辦發展了2家世界500強公司。 在他78歲那年,還臨危受命出任瀕臨破產的日航CEO,一年之後不僅扭虧為盈,而且盈利110億人民幣。
這套思想和方法,也影響了很多日本企業。 稻盛和夫,也因此被稱為日本經營之聖。
— 4 —
那麼,台灣企業能照搬嗎?
我們知道了稻盛和夫的阿米巴,和他思想體系是怎麼一步步發展過來的。 那麼,台灣企業可以照搬這棟大廈嗎?
很難。
這棟大廈,在台灣可能立不住。
為什麼?
因為底層的土壤不一樣。
日本,有他們自己獨特的國家文化,這是稻盛和夫經營思想的土壤。
這個「國家土壤」,就是日本企業的兩條基本制度:終身雇傭制,和年功序列制。
終身雇傭制,是說企業在招聘員工後,會一直雇傭下去。 不會把人開掉。
那假如公司虧錢了呢? 虧錢也不會把你幹掉。 我會一輩子雇傭你。
但是相應的,我也希望你一輩子為我服務。
這,就是終身雇傭制。
而年功序列制,就是說員工的工資,不是按照員工的貢獻大小來發放,而是按照在企業工作的年限來發放。
因為日本企業相信,你每工作一年,能力就會多漲一分,所以你的工資也會多增加一些。
也就說,你的收入不看貢獻,而是看你的資歷。
這,就是年功序列制。
可是,這兩個制度聽上去也太奇怪了吧。 這樣不就是限制了人才流動,也限制了競爭嗎?
因為在二戰之後,大量年輕人戰死,企業里都沒人了,招人特別特別困難。
企業為了吸引年輕人,就必須要提供穩定的工作。
只要你來,我就保證你一輩子都不會被幹掉,而且你待的時間越久,拿的錢就會越多。
這樣,你就不用擔心失業,而且日子也會越來越好。
也因為終身雇傭制和年功序列制,社會變得非常穩定。 員工之間容易彼此合作,員工和公司之間也彼此忠誠。
但在客觀上,這樣的制度,也造成了日本低慾望社會的一些問題,甚至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最後的話
現在,你知道阿米巴是怎麼一步步發展來的,是為了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看到這幾年稻盛和夫的思想,和阿米巴的經營方式在台灣非常流行,說實話,我覺得有些尷尬,甚至害怕。
阿米巴並不神秘,也不是神葯。
想要真正學習阿米巴,就要深刻理解背後的發展過程和經營體系。 至少,應該理解這四點:
1,內部定價的管理體系。
2,單位時間的核算制度。
3,哲學共有的獎勵制度。
4,集體主義的文化土壤。
否則,這幅神葯,可能就會變成毒藥。 或者,成為企業洗腦的工具。
不論怎樣,我想這都是不太好的。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對稻盛和夫的思想,對阿米巴經營有更多的理解。
也希望台灣企業,能正確使用阿米巴的管理方法,獲得成功。
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