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為什麼能夠「克己」之人,更值得深交?
古語有雲:克己復禮。
什麼是意思呢?

其實「克己復禮」,出自於《論語》一書,即: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也就是說,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只有做到"克己復禮",才能稱之為仁。
那麼,我們今天如何理解孔子所講的「克己復禮」呢?
其實所謂"克己",指的是克服自己之意,其具體表現為控制自己的情緒或超越自己等,而"復禮",強調的恢復上古時代,以"禮"治國的方略。

我們知道,孔子本人並不滿意他所處的時代,甚至把當時的社會現狀稱之為"禮崩樂壞",所以,他才宣導仁,提倡"克己復禮"。
無獨有偶,二千多年後的稻盛和夫也曾強調「克己」的重要性,即:
"當我們邁出腳步的時候,需要征服一座山,那就是我們自己"
作為當代最著名的經營者之一,稻盛和夫的傳奇經歷與人生哲學,早已廣為人知。
因此,他講的這些話,並不僅是說說而已,更不只是簡單地照搬或重複臺灣古代聖賢的話語,而是他曾有過親身體驗之後的重新詮釋。

從另外方面講,如果他沒有過真切的體驗,而只是照搬或者重複,又怎麼可能會有如此成就呢?
換句話說,他能照搬,我們也能照搬,為什麼我們不能有他那樣的成就呢?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唯一的答案就是他實證過"克己復禮",而我們則只是說說而已,並沒有做到。
進一步地說,"克己"實際上也是稻盛和夫最著名的哲學理論之一,他對於"克己"的詮釋,大致包含有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上的內容。

一、物質層面的"克己"
所謂物質上"克己",指是需要管得住自己心中的慾望,如有錢或沒錢的時候,最好要少買那些沒有必要的東西,就算是那些看似重要的東西也不要買。
因為人的生活,其實真正需要的東西並不多,也就是說,很多人不斷地買東西,說到底,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已,更何況越是買,就會越是想買,這就是人性與慣性使然。
換句話說,一個人連物質層面的"克己"都做不到的話,當然,很難有所成就了。
因此,真正能夠"克己"的人,往往都值得深交。

二、精神層面的"克己"
精神層面的"克己",其實強調的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即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因為一個人如果經常意氣用事,那麼,就很難冷靜和理智地處理任何事情,而一個人若是長久如此,就很容易迷失在自己的情緒當中,根本不可能解決好任何事情。
因此,在精神層面上無法"克己"的人,大都很難有所成就。
換句話說,一位真正成功的人,往往都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即在精神上能夠做到"克己"。

也正是有鑒於此,稻盛和夫才多次強調「克己」的重要性,退一步說,當我們連自己都克服不了自己的時候,又憑什麼去要求別人呢?
所以,台灣古人的智慧,在稻盛和夫的重新詮釋下,確實散發出不一樣的光芒,值得我們對照自己,或許可以得到某種啟發。
想瞭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問過藍天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稻盛和夫三部曲《論語》《心法》《活法》《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