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學Marketing能去哪工作?
我之前寫過一篇在英國學Education能去哪裡找工作,然後在評論里有一堆同學喊著讓我聊聊學marketing能做什麼...
日常我們學Marketing的同學也很多,經常嫌棄我 "老師你光跟我說學Marketing找不到工作,都不跟我們說具體有哪些Marketing公司我們能申請"
你們這個很為難我啊!
首先,我一般都很懶得解釋【為什麼我不能去對口專業】,因為應屆畢業生實際上即便在對口領域也是菜鳥,沒啥競爭力......
其次,我是本著【不想打擊人】的角度,才不跟你們細細解釋的... 怎麼說呢,很多事情非要聊細了就會很尷尬(捂臉),但是耐不住總是有學生問,我還是詳細分析一篇比較好。 就叫做【為什麼你們找不到Marketing的對口工作】(大型勸退)
首先我想說一下,我們不要把[在英國找工作]想像一個好像完全異樣的怪物,我們要知道,現代社會的商業模式是基本一樣的,英國的金融市場和台灣的金融市場,英國的廣告市場和台灣的廣告市場,雖然會有文化與本地的差異,但是基本上能有一些類同的邏輯。 (這點是我最近一直在跟同學們強調的)(因為大家總是覺得好像英國是另外一個世界)
那我們國內學市場的同學一般能去所謂的 【對口崗位】,這個大家應該都有個概念
第一類一般是廣告公司(or廣告部門),這裡既包括了傳統的4A廣告仲介公司,比如陽獅,奧美之類的,目前的格局是北京的藍標,上海的WPP,廣州的省廣,當然也包括了傳媒集團的廣告投放部門和互聯網公司的廣告部;
第二類一般是甲方企業的市場部門,比如我有個好朋友在耐克上海的市場部里,每年的預算花不完讓他發愁;
第三類一般是廣告/市場創意公司對吧,這裡既有類似有門這樣的本地勢力,也有W+K,FF,百比赫這樣的知名外企(P.S W+K 就是Just do it的創意者),更多的是很多小的獨立創意公司。
基本是這個結構吧? 你們不能說「嗨呀,主頁你不懂國內職業市場你說啥」之類的吧? (我真的收到過這樣的杠人... ),我好歹算半個媒體人,多少總得瞭解一點。
那英國的[市場專業對口崗位]情況和這個差的很多嗎?
答案是:基本上差不多
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用這個框架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學marketing的同學在英國找市場工作非常困難】
第一類:廣告公司(Agencies)
其實這個最好笑,因為之前有同學問我,英國有哪些廣告公司他能去的,我說 BBH, Grey, AMV BBDO, Leo Burnett,M&C Saatchi, Ogilvy, JWT,同學表示懵逼,說這個他都沒怎麼聽說過。
OK 我給你換個名字嘛,精信(Grey),百赫比(BBH);奧美(Ogilvy);智威湯遜(JWT);李奧貝納(Leo Burnett);薩奇(Saatchi)
學市場的你,這樣是不是認得出來了? 對的,大部分國際廣告巨頭都是英國公司(除了陽獅Publicis Groupe總部在法國,FF是法國的),如果你們想問為什麼的話,其實可以查一下【英國WPP集團】= =這是一個傳媒巨無霸,如果你把全球傳媒公司從上往下排一下,就會發現可能有一半以上都屬於這個集團(有一堆美國公司被收購的)
以前一直以為這個是Marketing同學們的常識,但是考慮到很多同學好像並不瞭解,特此科普一下。 另外WPP的全球總部... 其實就在倫敦,但是非常詭吊的是,這個全球總部一點沒有總部的樣子,位址在27 Farm St,Mayfair( W1J 5RF),學Makreting和Advertising的同學難道不去朝聖一下?
OK那我們就從最大的看起來好不好? 我們看看這些大公司他們招不招你們
比如Grey(精信)

Grey是招聘【應屆畢業生】的,每年大概有十個不到,遺憾的是
1.Grey不提供簽證,你需要自己處理簽證;
【You must have a VISA / be eligible towork in the UK...】
2.Grey的應屆畢業生網頁在2017年以後就沒有更新過了
我們再回頭看看BHH(百比赫)
BHH也開放申請呢?

但是如果你點進去

呃,就是【You need to have the right in the UK to Apply】
當然,會有很多公司沒有明確要求的,那我們怎麼能判斷他們給不給Tier2 Visa呢
為了寫這篇文章,主頁把英國前幾大的廣告公司的Career Page全部看了一遍(其實這應該是各位自己做的工作)
因為大部分的工作都是Experience類型(社會招聘),我看完JD以後,摘出了所有大家能做的工作,大部分是 Account Manger/Client Manager,這一點和Target jobs在17年的統計數據一致,應屆畢業生基本上只能去做客戶經理,可是,我們除開【這些崗位大部分要求的純溝通性工作,所以對留學生極不友好】這一點以外 ,這類工作的應屆畢業生起薪大約是 £20,000左右,很遺憾,很難支撐你的Tier2。
第二類:甲方的市場部門(Buy-Side)
大部分中型以上公司的確是有Marketing Department的,但是其實各位還是很難申請到這些崗位,原因是:
1.大部分的中型/大型企業,Marketing部門的人數不會太多,往往是個位數的,而且也基本不會是每年開大量招聘的部門,這個部門的人員需要有豐富的社會資源,需要對產業圈子有足夠的瞭解,需要有足夠的媒體管道等等... 同時由於企業很難給某一個小部門專門提供一套培訓方案,所以新人的有效率會很低,那作為企業,為什麼乾脆招聘有經驗的人士,或者相對來說培訓需求小的人呢?
Btw,為了寫這一篇文章,我去英國求職平臺上查了不少企業的Marketing招聘情況,基本沒有發現入門級,而入門級的平均薪資,也是在£20,000左右,恐怕也很難支撐Tier2。
2.的確有一部分企業有著強大的Marketing部門——消費品巨頭們,尤其是快消巨頭們,P&G(寶潔),Unilever(聯合利華)的Marketing部門之龐大和強大,是大家的傳統共識——然而,這些企業很少會專門為Marketing部門去招聘一波應屆畢業生,你看看他們的網站就知道,人家招聘的最多的是

[Future Leaders (管培專案)]
對這些企業來說,Marketing早就不是一個單純的市場部門,而是龐大企業機器的一部分,新人必須首先是整體性的精英,瞭解和熟悉企業的每個脈絡部門,然後幾年歷練后,才可能會歸屬到某個特定部門工作。
而在申請這些崗位的時候,各位,就不是[Marketing]的競爭了,而是全域性的激烈競爭,恐怕不需要我說,你們也都知道,消費品巨頭的管理培訓生崗位之激烈/慘烈吧? 或者,你們也不會覺得這是【Marketing的對口工作】吧?
第三類:創意公司/內容公司
很難...
非常難。 不是光光指對留學生而言,實際上對整個畢業大學生(包括本國學生)來說想要直接在內容產業某得一個位置都不是容易的事情,產業人士是這麼說的:
“Art directionand copywriting are not easy to get into as a graduate... there is a wealth ofcompetition from freelancers, aspiring writers, artists and more experiencedworkers transferring from other professions.”
一方面,這個行業並不是依靠人力的行業,少數的精英老師們撐起了工作室的大部分創意;另一方面,坦白說大部分的內容工作今天是在BBH, Saatchi之類的廣告仲介公司里完成的(而非像F&F那樣的純創意公司),然而即便是這些企業都很難招收大量的國際留學生,更小的工作室就更加不可能了。
這時就會有同學說主頁你不對你不對,除了一二三類以外,我還能去Nielsen(尼爾森)呢! 也是市場公司啊
當然,我知道啊,除了Nielsen以外,實際上市場研究公司你還能考慮Gallup(蓋洛普),Ipsos;實際上,除了這些其實很接近Consulting的公司之外,你還能考慮類似Kantar WorldPanel(實際上可能是英國最大),Ekimetrics,這些就超過了市場調研的範疇,是純粹的市場服務公司,我沒有在一二三類里放進去, 是因為這類企業在國內比較少,我找不到太好的對標感覺。
然而我還知道的更多一點
比如其實如果你們仔細看的話,會發現他們可能並不需要學Marketing的人,比如
Kantar

如果你找到Kantar在倫敦的招聘,會發現他們大部分的崗位是......

數據科學家

人工智慧解決方案
對的,都8012年了,比起抽象的描述消費者,描述市場,說一些摸不著道的概念,現在大家更流行用數據,用數位來表現消費者活動和行為,來分析市場活動的投入和效果,來預測未來的潮流走向。
所以他們需要有數據、數學、人工智慧、大數據、機器學習背景的人才。
那,是不是你有這些背景就能去了呢?
不是,因為他們不提供Tier2
比如Kantar從2013年開始就沒有再提供過Tier2了;

比如你們都很想去的Ipsos,申請者需要提供永久的,不受限制的在英國工作的資格
比如你們很喜歡的Nielson,今年在uk沒有開放graduate jobs
其實我想這個道理沒有那麼難,你們肯定能懂的
我們一群在台灣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學生,我們或許能夠拼一把數學,拼一把努力,拼一把認真,但是拼對英國消費者的理解,我們怎麼和那些在本地生活了一輩子的人比?
我們在漢語世界里生活了二十多年,我們尚且跟不上全部的潮流,感慨自己的落伍,你怎麼去短時間內不補課追趕英語世界的文化時尚?
這是一個完全依賴文化認知,依賴語言與藝術表達,依賴對某個群體(西方消費者)熟悉度的工作。
爭不過就爭不過,這個不算什麼的
Marketing行業的新人平均年薪也就2萬英鎊左右,你非得算的話,人民幣18萬左右,在國內也不是一個不可能達到的目標。
所以我坦誠的與各位說:
如果你的目標就是做Marketing有關的工作,並不是一定要在英國留下來,國內的Marketing公司機會有很多,前段時間聽說F&F(上海)有20多個崗位缺口,完全都可以試試,而你們既然已經到了英國,就要把握這裡全球最密集的市場企業資源,多去參加活動,多認識朋友,多結交行業前輩,多學一點東西,都不虧的。
如果你的目標是在英國留下來工作,那我個人建議還是不要優先考慮Marketing相關的工作比較好,因為申請難度太大,田忌賽馬,我沒聽說有人非得拿自己的劣勢和別人的優勢比,還能贏的。
你們有大把的優勢在別的地方,學Marketing也好,做市場的實習也好,都會給你們帶來別的價值。
你做的市場報告,你做的消費者心態和行為分析,對於諮詢工作來說是最好的案例鍛煉;
你做的市場投入報告,你計算的流量和轉化率效能,是證明你嚴謹計算分析能力的優良佐證;
你在學校里學著怎麼去傳播、影響和改變幾千萬人的行為和想法。
而今天我們把這個數字群體壓縮,你不再用面對幾千萬人,而是可以思考面對幾個人的時候。
你怎麼去傳播你的想法,去影響他們的行為,去改變一個小群體的決策
我想你會有更多的訊息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