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畢業後想做什麼?
我想進快消公司
那你是想具體做什麼方向的工作呢?
我想做mkt
在我們的日常諮詢中,其實60%以上的小朋友都明確表示想進快消行業,也想把mkt作為之後的職業發展方向。
可能在大家的設想里,能進到世界五百強公司里做mkt是一件很fancy的事情。 但一方面,做mkt真的有那麼光鮮嗎? 職業發展的前景到底是怎樣的?
另一方面,除了快消之外,其實還有很多行業可以選擇:比如市場調研、奢侈品/汽車/酒店行銷、Ditigal Marketing和PR,在這些行業做mkt具體是在做什麼? 以及這些行業進入門檻到底高不高?
那麼今天! 我們找到了4個不同行業、不同職業發展階段的4個小夥伴,給大家嘮嘮他們到底是怎麼做mkt的? 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目錄
- • 案例一:從市場調研到管理的海龜
- • 案例二:pr公司從業三年,創意廣告行銷的法學人
- • 案例三:頂尖快消公司實習中,艱難但堅定轉行的金融男
- • 案例四:順其自然做digital mkt, 矽谷頭部科技公司的大佬April
我大學專業是廣播電視傳播學,雙學位金融,但最後這兩條路都沒走 做新聞就是內容生產者,是興趣和天賦導向的,自己在實習去做采寫編評后,感覺不是很合適。 輔修金融是自己想學一個標準化的內容和工具,讓自己有另一條路可以走,但後來發現也不是很喜歡。 之後便以興趣導向,把mkt作為主要發展方向。 選擇去美國讀了研究生。 1年半后回國工作和實習,慢慢走上了這條路。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尼爾森做市場調研,它是一家做數據調研的公司,也是我覺得很有意義的一家公司。 雖然電商確實影響了尼爾森的競爭力,但ms零售市場調研還是尼爾森的核心競爭力,毋庸置疑的。
為什麼說有意義呢? 舉個事實,娃哈哈在銷售端實際賣了多少果奶,其實娃哈哈自己也不知道。 因為它的銷售終端分佈在全國各地,不僅有超市和便利店,也有夫妻雜貨店,實際情況比想像更複雜。 我們一般是會分層抽樣,實際走訪調研,5-10年回訪。 雖然我們的調研方法已經很科學了很體系化,但實際做起來還是有很多問題。 比如這家店今年還開著,明年就換位址了...... 再比如所謂的新零售出現後,天貓小店號稱能遠端拿到所有數據,但實際上並不能。 因為台灣情況很複雜,你不知道底下如何鋪貨,如何賣,庫存管理系統並無法一鍵搞定。
(天貓小店:誰說我不行? )
因此在尼爾森的時候,雖然薪資很少,但我在這個體系化的大公司確實學到了很好的方法論,也認識了些比較有sense的人。 另外,尼爾森改變了自己的思維模式,讓我學會了如何摸清基本盤,如何準確獲取並清洗數據,如何觀察趨勢。
我的職業發展路徑是:先做了3年左右的市場調研,後來轉行做管理諮詢,目前在互聯網公司做管理。 之後是想自己做點可以落地的事,比如自媒體或者職業培訓都可以。 轉行的主要原因是我覺得單純做市場行銷,其實局限性很大。 比如,我們通過調研成功驗證想法、全量落地后,卻很難保證實際效果達到預期。 因為影響因素太多了! 包括鋪貨的賣力、轉銷商的管理、目標人群數量、排列、鋪的貨全不全、夠不夠等,這種執行層面的事情非常多。 做管理諮詢,看起來雖然高大上,看數位也更少一些,但實實在在的東西卻可以看到更多。
會! 其一,傳統外企的mkt有一套完善的方法論,比如麥肯錫,賣的就是方法論本身。 方法論要先記住,之後結合實際,就不會抓瞎!
互聯網公司相較之下,方法論就「莽」得多了! 說實話,有些領導的行業洞察一般,也不知道如何管理,如何激勵人,主要靠平臺影響力強,流量大。
另外,互聯網變得很快,沒形成這麼完整的產品和方法論體系,對基本面的了解不夠。
其二,市場調研的方法論其實和自我行銷是共通的。
mkt可以説明你把自己作為一個產品,通過日常培養硬技能+social networking的方法,不斷提高別人對你的信任度! 這樣的話,你就有可能看更多的業務線。
某國字頭白酒企業曾經找我們做過品牌故事行銷,但因為一些實際問題吧(比如組織關係很複雜,利益牽扯等),導致我們當時的建議會損害一些領導的利益,搞得客戶關係很緊張。
這個就是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了。
本來自覺是專業人士,有點話語權,滿心以為能做點兒事情出來,但現實狠狠地打了我的臉。
只能說從上而下改變的需求是有的,但能有本事或者興趣去做這個事情的人,不多。
對接過這樣的客戶,就會感覺現在的互聯網和一些傳統本土國企的工作內容就是很二元對立,彷彿是兩個世界。
其實有很多哈哈哈。 其一,多瞭解人,多瞭解訊息管道,能去麥肯錫就努力去! 其二,做social networking很心累,但一定要做! 要找到合適自己的social networking的方式! 它可以幫你更高效的尋找合適機會。 其三,自我行銷和專業能力同樣必要且重要! 要時刻保持職場專業人的形象~記住,好機會真的很少! 需要抓住! 其四,在工作中一定要學會向上彙報,及時展現自己做的事情。 可以通過pre-talk尋求lead説明,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同時建立信任關係。
大學專業是法學,畢業後轉行去做pr公司的客戶執行,當時每月就拿小幾千塊錢。 轉行的主要原因是我不喜歡循規蹈矩的工作,也不喜歡法學這個專業,我更喜歡天馬行空的東西。 大學時我其實嘗試過很多不同專業的實習,在畢業的時候才接觸了廣告這個行業,因為門檻比較低嘛,比較好上手。 之後去奧美學習後產生更多的興趣,就自然而然走下去啦!
我有過兩段廣告行銷的工作經驗,第一段在是奧美做客戶執行,我們叫account;第二段是在一家創意熱點公司做乙方。
(奧美)在奧美的時候,工作角色有點像專案經理,不僅是一個專案的owner,需要對內梳理進度和情況;也是一個中間人,需要協調客戶,內部創意,丙方公司等。 我覺得在奧美最大的收穫是比較系統的學習了品牌策略梳理的流程和方法論,可以觸類旁通到其他行業;同時為人處事和推進事情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鍛煉。 後來呢,你也知道這種4A公司在逐漸衰落,而且自己在創意方面可發揮的空間不大,於是我選擇去了國內一家創意熱點公司的市場部,負責對有品牌升級需求的甲方。 比如國內頭部的阿裡、滴滴、百度,給他們的一些大型行銷節點,比如618,雙十一做整體創意廣告的產出,包括在新媒體上傳播的佔領心智的病毒廣告、站內H5廣告、TVC和線下廣告。
(病毒式行銷)但這份工作確實很辛苦,也變相消耗了我對於廣告行銷的熱情吧!
哈哈哈哈雖然說我一開始很喜歡這個行業,但我目前已經轉行啦! 目前是互聯網產品,完全不相關。 因為創意廣告這個方向比較耗費心血,比較適合年輕人。 我呢,之前好奇心比較重,也沒有很長久的職業規劃,一直是興趣導向,所以從工作中獲得的滿足感還是比較高的。 但在4年後,這個行業已經消磨了我的熱情 一方面是這個行業門檻低,太卷了! 尤其在本土創意公司,同事領導的水平參差不齊,甲方也不尊重乙方,做不出成果,沒有滿足感。 另一方面呢,工作嘛! 錢、閑和名望起碼得有一個吧! 但廣告行銷又累,70%以上的情況需要加班,年紀大了實在熬不住;
錢也不多。 比較穩定發展+能力ok,畢業3年能到客戶經理或副客戶總監,但也就2萬月薪,超過2.5萬都會比較難,年終也不多。 真的是能掙錢的都在金字塔尖兒;最後! 也沒什麼名望,除非去中央電視台。
我還是會選。
因為我確實接觸到了很有意思的創意,也認識很多優秀創意人,能獲得一定的滿足感。 但在本土創意熱點公司做乙方的話,確實收入回報不成正比吧,本著生命健康第一的原則,就算了吧哈哈哈。
印象最深的故事也是最痛苦回憶。
記得有次找的外包公司非常不靠譜,臨近DDL物料還沒做出來,當時和負責人一起去現場監工,整整三天沒回家啊!
*
*(我當時的朋友圈)那時的心情很絕望。 現在仔細想想,打這份工快樂的回憶還真是很少的。 福利的話,是有很多和明星接觸的機會! 對於追星girl來說,不僅可以現場看到本人,運氣好的話可以要合照!
如果你是真的感興趣,天生愛,奇心重,建議你多做準備,選一個比較好的平臺。 廣告公司良莠不齊,一定得寧當雞頭不當鳳尾,在工作前充分瞭解公司的工作內容,規範和要求。 如果能去一個體系化的大公司,遇到一個好lead,這份工作是值得你去辛苦付出的。 因為你不但可以培養策略思維和英文溝通的基礎能力,也可以培養眼界,為之後的發展鋪路。 但如果選錯了公司,每天就只做細碎執行,加之公司規章制度不合理,那你工作就會很痛苦,還無法培養底層的工作習慣和眼界,是很浪費時間的。
大學專業是金融會計,做過四大審計。 為了轉變方向付出了很多努力,目前在一家top快消公司做summer mkt intern。
主觀上是性格原因:比較喜歡和人交流,而不是看報表、面對枯燥的數據。 我之前在四大審計實習過,但是無法從這個和我專業相合的實習中獲得成就感。 這也促使了我重新進行職業方向的思考。
客觀上講,金融對學校的硬性要求高很多,國內對我們本科學校的認可度比較低,走金融這條路事倍功半。 而快消更看重個人能力而不是單純的學校。 於是我做了mbit測試分析了自己的性格;也主動從外部獲取了很多其他行業的訊息,和很多前輩進行了交流。 在分析自己優劣勢后,我決定還是要以興趣為導向發展職業。 在快消mkt可以嘗試把自己的想法變為現實,去影響其他人的消費決策,這可以讓我獲得很多成就感。
(喜歡是第一生產力,我還是喜歡快消! )除了個人興趣,工作和行業性質也是我當時考慮的重要因素。 快消的work life balance相對較好,可以有自己的生活;頂尖外資快消的工資雖然不算很高,但是培訓體系完善,對於應屆生是個很好的職業生涯起點;在目前充滿不確定性的經濟局勢中,快消這個行業在可見的未來也不會消亡,作為個人我也可進可退,如果決定轉換行業,選擇面也會比較廣。
未來想去做外資快消的市場部管培生。
但目前還是決定先讀研(mkt或者management方向)。 一方面是給自己一個時間沉澱反思,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學到一些理論知識來輔助未來的實踐。 讀研之後爭取去快消做市場部管培生。 再之後可能在工作3-5年時會讀MBA,繼續投身於快消或者切換到諮詢/投資方向。
(目前市面上比較主流的快消公司)另外,我還是有一些家國情懷的。 如果可能,在工作幾年後我可能會投身於國產品牌,盡自己所學來幫助國貨崛起。
決定轉換方向后第一次找mkt實習,我花了2個月投了600多份簡歷,直到最後一周才拿到了3個offer,最後去了一家500強藥企。
(這是我第二次找mkt實習:每一次尋找合適的實習機會,都要有決心和意志,並付出相應的努力)這是我的第一份mkt實習,但是實際工作內容和我的幻想卻有著巨大的鴻溝。 我並沒有機會做多少創新的事情,大部分時間都在做重複性工作;藥企的mkt和消費品也有著很大的差異。 萬幸公司福利很好~不過後來總結這份實習,發現我還是有所收穫的。 比如,就算是日常的重複性工作,也要思考它背後的商業邏輯並產出insights;不管什麼時候都要保持獨立思考。 第二份mkt實習是在一家洋酒企業做trade mkt,主要是要響應渠道消費者的需求。 其實這份實習的工作內容和brand mkt也有差異。 但我還是學到了很多。 一方面因為工作需要,會去一些夜店和夜總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這拓寬了我的眼界,也讓我更能接受這個世界的不同樣子。 我現在還記得我老闆在我第一次去夜總會前和我說的話:你現在看到的這個世界的樣子並不意味著世界就是這個樣子,你是有選擇的。 另一方面這份實習也讓我對酒行業有了基本的認識,產生了一些自己的insights。 比如我發現洋酒在從之前的奢侈品向快消品轉變;洋酒在夜店夜總會的增長不如之前亮眼了。
在我決定走上mkt這條路前,我其實曾經短暫「創業」過:在學校嘗試做一個茶葉產品,想幫助貧困茶農銷售他們滯銷的茶葉。
(經歷了失敗,也曾動搖過)但一方面是疫情的客觀原因;另一方面也是我們當時過於理想化了:架子擺得太高、步子邁的太大。 項目最終算是失敗了。 但是我仍一直堅持自己的想法:行銷需要有人文情懷:要關注到那些沉默的大多數。
大學專業是法學,畢業後轉行去做pr公司的客戶執行,當時每月就拿小幾千塊錢。 是一個專業性非常強的會計,我是完完全全的轉行。
但因為digital mkt並不算知識密集型行業,門檻也比較低,也沒人challenge過我。 不過我轉行做digital mkt也算是不斷嘗試且順其自然的結果吧! 一開始,我在大學實習過會計,主要也是性格比較活潑吧,當時覺得會計很無聊。 後來想轉行,也去過奢侈品的mkt實習,每天也是瑣碎執行的事情比較多,和vendor的無效溝通、日常輸出數據、以及執行並沒有那麼talent的idea也讓我覺得這份工作並不符合期待。
(真實的奢侈品行銷vs電影裡的)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在一家很大的外資做專案管理,偏諮詢。 慢慢地還是自己主動去關注一些dream company的招聘動向,研究非科技崗的要求和工作內容吧! 遇到好的機會抓住,也就順其自然的進入到矽谷科技公司做digital mkt。 當然職業選擇都是金字塔形,越往上走就會更難。 大家可以從entry level進入,就會發現其實並沒有那麼難。 建議大家早點明確要去的公司,主動尋求轉行!
其實矽谷科技公司在國內的員工都不太卷,所以有時候也會害怕幹不過tiktok。 但實際上,我就是個螞蟻哈哈哈。
之後比較希望40歲左右做一個比較創新的、非傳統公司的cmo,或者自己創業。 其實大家也都知道如果想上一個階層,單純靠打工是很難實現的。 心態上,順其自然為主吧! 因為在目前行業和工作環境里,並不會因為年紀/性別就被歧視。 目前公司的訊息也很多,希望自己可以保持好奇心和激情。
我覺得再選一次,我還會選這條路的。
說實話,我剛畢業的時候,就從來沒期待過mkt會有多fancy、多有創意。 所謂沒有期望,就沒有失望。 就媒體方而言,平台優勢非常明顯,而自己能控制和改變的餘地很小。 因為之前沒幻想過,所以沒有落差。 不過說實話,在頭部科技公司做digital mkt雖然沒那麼fancy,但得益於良好的福利、靈活的辦公選擇和良好的氛圍,自己的整體狀態因為這份工作變得比較好,這是我非常滿意的部分。 不過從專業選擇上,我現在回想,當時自己有覺悟的話,可能會更想學醫學/coding之類知識密集度比較高,含金量比較高的專業。 因為這種工作值得投身,而且隨著年限增長,天然優勢更好。
其一! 這些公司真的對員工很好,福利也很好! 比如之前因為疫情,Google,fb,twitter這些公司給員工發錢,1000美金起去説明你setup家裡的設備。 一個字,「豪橫」!
(如果你有關注,那應該看過這個新聞)再比如,unity可以不限期wfh,給員工最大的工作靈活性;男女的產假是一樣長,對女性非常友好;醫療保險都是有所耳聞吧! Google即便是base北京上海的員工也是和睦家醫院。 這些雖然大家都知道,但還是很值得再強調一遍! 因為真的擁有后,你會發現確實對生活有很大影響! 其二,這些頭部technical company的內推獎金,非技術崗位也是五位數哦。
(圖源來自網路,一位谷歌工程師表示要將內推獎金捐給慈善機構)你想想~天上掉了五位數的獎金,但凡你能力ok,在職員工都會幫你投遞試一試的。 因此! 不要怕! 面試成本這麼高,試用期也沒有想像中難。 其三,小小透露一下薪資。 矽谷的這幾家頭部科技公司,就overall亞太平均來說,工作6-8年,年薪100w一般是會有的。 年薪50-60w包是並不難,你有點insight就可以達到的! 其四,傳統的mkt和digital mkt做的工作內容區別很大。 digital mkt比較需要對campaign進行管理和分析,其實有一點像諮詢顧問的角色。
* 貌似在本土乙方公司做廣告是個坑,大家需三思而後行;麥肯錫、尼爾森和矽谷頭部科技公司都非常圈粉,大家可以多關注!
-
不管什麼行業的mkt,其實理想和現實不能說差距較大,只能說不太相幹 在選擇一家公司/行業之前,最好完全的研究、瞭解和建設心理預期,前期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
剛畢業沒想清楚很正常,其實大部分人都沒想清楚,現在也很優秀~就算轉行也並不可怕! 順其自然的心態+戰略主動+腳踏實地的努力,抓住你認為的每個好機會!
-
友友們,要學會自我行銷啊! social networking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