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思考 | 我们赖以设计的隐喻
两年前在一位老师的推荐下读完了《Metaphors We Live By》这本书,虽然据说这是一本苹果公司的设计师们都会读的书,但是我当时更多是基于自己对语言学的兴趣来研读这本书。我可以很容易想象到界面设计,尤其是图标设计中,隐喻的运用;但是对于隐喻在交互设计中的应用,以及这本书里提到的内容对于设计的作用当时并没有太深入的思考。
两年过去了,又接触到了更多的交互设计的案例,感受到隐喻在交互设计中无处不在,觉得也可以总结一下目前为止自己关于隐喻运用的思考了。Metaphors We Design By这本书是阿姆斯特丹大学一位学者写的,看书名就知道是致敬Metaphors We Live By, 虽然我还没有看这本书,但是我们有一门课的其中一期广播采访了这位作者,她谈到的例子我在下文中也会提到。
一、趣味性:游戏设计中的隐喻
游戏和隐喻的联系之紧密是不言而喻的吧,无论是从游戏的规则制定,还是从游戏的视觉表达方面而言,不过在此只提及交互设计的层面。
之前看了一篇文章觉得很受用,作者是网易游戏的交互设计师,她认为游戏交互设计师充当的是“翻译”的作用。要把翻译做得生动需要带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历,如抽卡在不同场景下对应的相同实质的活动是什么?
抽卡的目标是售卖,是自然的沉迷。生活中太多让我们疯狂买买买的方式,商场的广告与促销啊、淘宝的行銷活动啊、赌场的沉迷与玄学呀,而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开拓思维的灵感库。
于是,本身作为隐喻的抽卡系统,又有了许许多多向不同的隐喻延伸的可能性。
二、发散脑洞:思辨设计中的隐喻
我在读《Metaphors We Live By》的时候一直在思考这本书对我的意义是什么?因为虽然我很享受阅读的过程,但是总体而言这本书都太“形而上”了。
然后我想到,这本书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启发是:意识到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想法其实是建立在某种隐喻上。那么,如果改换这个基础隐喻,会得到一些非常精彩的(科幻)脑洞。这是一种开发想象力的方式——寻找生活中的隐喻以打破它。
譬如我们说的“视野”,其实是将视觉的范围比作一个容器,那么能不能将它作为一个可以调节大小的容器?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容器?我们的嗅觉、听觉范围有没有可能也是容器?或是将容器内外反转,容器内是看不到的区域,容器外才是能看到的区域……这种思维框架为思辨设计提供了基础。
(至于为什么要想这些呢...可以移步我之前写的关于思辨设计的笔记。)
三、解决问题:借助隐喻找寻理想情况
广播中提到这么一个例子。在医院的放射科,治疗仪器的功能越来越庞杂,放射科医师既希望自己可以掌控整个过程,又担心自己的误操作会将病人置于危险之地(所以还是要以机器自动操作为基础)。那么如何处理这个矛盾呢?这个设计团队想到,生活中有什么其他例子,是技术可以帮助到我们,但是同时又让我们有掌控感的呢?他们想到了汽车的GPS系统,虽然GPS系统会给我们实现规划好路线,告诉我们应该继续直走,但如果我们想要转向,我们依然可以这么做。
于是这个设计团队基于GPS的隐喻设计放射治疗仪。医生可以选择他们想要达到的目的,就像在GPS中选择目的地;然后这个仪器会提供实现这个功能所需要的步骤和相关按钮(不会在界面上显示所有功能,以避免误操作),就像GPS为我们规划的路线;医生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想法调整步骤,于是这个机器也会根据医生的调整规划新的步骤,就像GPS根据我们的实际行动调整路线。
这个例子显示了我们可以如何运用隐喻来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再通过分析喻体的特质,将其转移到我们想要设计的对象上,来解决我们的问题。
四、移花接木:以隐喻框架作为学习方法
Bill Gaver和John Bowers发明了一种叫作Annotated Portfolios(注解作品集)的偷师别人设计的方法。
通过为别人好的作品标上注解,来学习别人设计的精髓。当收集了足够多的别人的优秀设计案例,并整理成这样一本注解作品集,可以作为自己丰富的灵感来源。
对别人的作品进行注解的方式有很多,对其运用隐喻的手法进行分析,也可以作为其中一种注解方式。献丑放上当时接触到这种方法时自己做的其中一张注解卡片。


其中,“触碰,抚摸,握住,怀抱”这一部分可以视作为我对这个玩具所运用的隐喻分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自己措辞这么含糊),此玩具中对玩具的触握类同于人与人之间的拥抱,或者说运用了拥抱的隐喻,这种交互动作也可以给人带来如拥抱一般温暖的情感。记下这一点后,我就可以将这种隐喻运用到自己的其他产品设计中,当我想要传递类似的情感时。
五、找到黄金点
微软早期版本的隐喻运用现在常常被拿出来当作反面教材。在微软早期的操作界面是一个五脏俱全的房间。


有很多关于其失败原因的分析,而在我看来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这种訊息组织方式并不高效,用户明明知道无论是日历还是时钟还是记事本,都只不过是一个图标而已,那么坚持日历要挂在墙上、时钟要摆在柜子里、记事本要放在桌上的设计就显得做作而多余,除了增加用户找它们的成本之外没有太大意义。其二从美学角度而言,这种“全隐喻”显得缺乏魅力可言。
在广播中Nazli Cila女士提到,决定隐喻运用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找到黄金点,选择的隐喻应当既不是完全类同的全隐喻,也不应该是完全不相关的东西。同时,隐喻的运用既不能太明显,又要让人能够察觉。
六、跳出隐喻的桎梏
隐喻有时候会限制我们的思考。听说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在汽车刚开始发明的时候,人们称之为“没有马的马车(horseless carriage)”,因为在当时人们的思维模式中,只能够将汽车与马车类比。
但是我们要意识到,隐喻始终只是隐喻。如果将汽车理解为“没有马的马车”那么它可能永远只会有四个轮子这一种形态,但是这是不是作为一辆汽车所必须的实质呢?如果我们转换一种类比思路来理解汽车,我们是不是有可能脱离四个轮子这种形态的汽车带给我们的思维定势呢?譬如说,没有轮子?
同样的,我们现在将人工智能称之为“Artificial Intelligence”,无可否认,对于人类的思考模式的学习帮助我们在AI开发上取得了许多的重大进展(机器学习中的“自然选择”和“进化”算法),这可以作为第三点,以通过隐喻找寻解决方案的绝佳例子。但是我想在其他的一些时候,我们也需要去思考,坚持“人类”的隐喻有没有可能给AI强加了一些并不必须的内涵呢?当我们不把AI当成“人造大脑”,不以“人类”来作为AI的喻体的时候,我们又可以怎么理解AI呢?是否可以帮助我们扩宽对于AI的理解的可能性呢?
其实写着写着,我意识到上述所有所谓的“隐喻思考”,或是和隐喻并不直接相关的例子,其本质无非都是“探寻实质”和“找寻联系”,而交互设计师的日常脑力工作似乎也不外乎这二者。那么我姑且这样总结“隐喻思考”为:一种帮助我们练习发现事物实质和找寻不同事物内在联系的思考方式。以上,除了第五点之外,均是这种思考方式在设计思考中的运用实例。而第五点则似乎更多关乎于体验美学的直觉,算是在运用隐喻时的一个小贴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