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幹法》:一碗惡臭的雞湯,還是治癒心靈的良藥

blank

稻盛和夫《幹法》:一碗惡臭的雞湯,還是治癒心靈的良藥

導語:

讀完稻盛和夫的《乾法》這本書後,我看到書中反反覆復出現這樣的言論:

"即使在苦難當中,只要拼命工作,就能帶來不可思議的好運。" ;"在逆境中堅持認真工作,拼命努力,我現在所有的成功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 ";"要讓神願意伸手援助,你就必須刻苦鑽研,全身心投入工作。 這樣的話,不管面臨多麼困難的局面,神一定會幫你,事情一定能成功。 ”

乍一看,感覺作者翻來覆去無非在表達一個觀點:努力工作吧,全身心投入工作吧,心無旁騖地工作吧,它能讓你當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現代青年豈是那麼好忽悠的? 不少人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努力,但並沒有帶來所謂的成功啊,這種鼓吹「努力=成功」的論調不是雞湯是什麼?

更有不少企業老闆,一次性買回幾百幾千本《干法》,讓員工寫讀後感,在公司推行加班文化,更是引發無數員工在知乎吐槽"惡臭的雞湯""萬惡的資本主義"。

另一方面,不少人表示讀完此書後有"醍醐灌頂"之感,覺得心靈深受震動,這本書刷新了自己對工作對人生的看法,激發出自己對未來的信心。 作者講成功需要的是「努力」,不是「天賦」,不是「運氣」,相比之下,只要我們願意,誰都可以做到,不是嗎?

那麼,稻盛和夫的《乾法》,究竟是一碗惡臭的雞湯還是治癒心靈的良藥呢?

1.稻盛和夫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

看過了作者稻盛和夫的人生傳奇,你才能更好地理解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言論。

作者於1932年出生於日本鹿兒島。 起初在一家瀕臨破產的企業工作,當其他同事紛紛離開這家倒楣的企業時,沒有退路的他無奈地留了下來,調整心態,努力工作,結果最後這家企業起死回生,作者也在專業領域取得了不可思議的成就。 由此,他從親身經歷中感悟到:只要有堅定的信念,滿腔熱情地工作,每天進步一點點,就能獲得超出預期的成果。

27歲時,他開始創業。 他創立的日本京瓷和KDDI兩家企業均進入世界五百強行列。 創業55年來,無論社會環境多麼惡劣,經濟形勢怎麼變動,京瓷沒有出現過一次財政赤字。 這意味著他的企業有著超強的經營和盈利能力。

2010年,他以78歲高齡出任日本航空株式會社社長。 僅僅一年他就讓破產重建的日航大幅度扭虧為盈,並創造了日航歷史上最高的利潤。 獲利率也是當年全世界727家航空企業中的最高獲利率。

也就是說,作者從自己的工作經驗中提煉了一套思想體系,用這套體系指導自己的創業,結果成功了,又用這套體系去解決日航虧損的問題,再次獲得成功。 作者的這一系列成功案例顯然還是很有說服力的。

那麼這套體系對別人是不是有用呢? 我們先說說本書的譯者曹岫雲先生。 他本人就是稻盛哲學的翻譯者,傳播者和實踐者。

曹先生在企業和政府機關工作過,從1992年起創辦企業(6家)。 他有多年經營企業的經驗,但在經營和人生中有許多困惑。 接觸稻盛和稻盛哲學后,豁然開朗。 他感到稻盛先生可以成為自己的精神導師,稻盛哲學就是他一直尋找的人生真理。

稻盛和夫的《活法》《幹法》《心法:稻盛和夫的哲學》《阿米巴經營》等16部中文版作品都來自於曹先生的翻譯。

曹先生今年69歲,每天工作12-15個小時,週末和公休日也不例外。 除了經營自己的多家企業,抽空翻譯稻盛的作品,且每個月飛行十余次,去各大企業宣講稻盛的經營心法,解答企業家的問題。

如果不是從內心深處認可稻盛哲學,我想曹先生很難有如此動力持續翻譯稻盛先生的思想,不會專門成立一家公司傳播這種思想體系,更不會身體力行地實踐稻盛先生在《乾法》中闡述的核心:對工作的熱愛和激情。

事實上受稻盛哲學思想影響的企業家不在少數。 1983年,稻盛先生創辦盛和塾,向企業家塾生義務傳授經營哲學。 目前全世界的盛和塾塾生已超過12000人。 現在臺灣也有不少企業家加入。

2.稻盛的經營思想包含哪些內容?

那麼,稻盛經營思想難道真的只是「熱愛工作」「努力工作」「充滿激情地工作」這麼簡單嗎?

事實上,作者在書中闡述了很多自己對於工作的看法,心態,技巧等:

例如:面對不喜歡的工作,應該怎麼辦?

作者的觀點是:「與其尋找自己喜歡的工作,不如先喜歡上已有的工作,腳踏實地,從眼前開始。 尋找自己喜歡的工作,往往就像尋找一座空中樓閣。 與其追求幻想,還不如先愛上眼前的工作。 ”

"對於工作,開始時,有一半是強迫自己,但不久就變得積極主動,而且喜歡上了這項研究。 再後來,就大大超越了『喜歡不喜歡』的層次,感覺到了工作包含的重大意義。 ”

例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二者如何保持平衡?

作者強調著眼於當下,不要好高騖遠:「奔著每一天的目標去,讓每一天都有所創新,就會天天前進,天天獲得積累。 為了達到目標,不管外面颳風也好,下雨也好,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難,我都全神貫注,全力以赴。 先是堅持一個月,再堅持一年,然後是5年,10年,鍥而不捨。 這樣做下去,你就能踏入當初根本無法想像的境地。 ”

例如: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時,應該怎麼做呢?

作者提到評估自己的能力時,要用"將來進行時"。 不能這樣想:「因為我沒有學過,沒有知識,沒有技術,所以我不行。 ”

應該這樣思考:「因為我沒有學過,所以我沒有知識,沒有技術。 但是,我有幹勁,有信心,所以明年一定能行。 而且就從這一瞬間開始,努力學習,獲取知識,掌握技術。 將來密藏在我身上的能力一定能開花結果。 我的能力一定能增長。 ”

作者還提出了自己的工作觀/人生觀公式:

人生. 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所謂"能力",是指智慧丶運動神經或者健康等,這是由父母或上天給予的。

"熱情"又指"努力",從缺乏幹勁丶懶散潦倒的人,到對人生和工作充滿熱情拼命工作的人,這中間會有個體差異,可以從0分到100分進行打分。

"思維方式"的分值則從"-100分"到"100分"。 正值包括:不厭辛勞丶願他人好丶願為大家的幸福而拚命工作等;負值包括:憤世嫉俗丶怨天尤人丶否定真誠等。

在作者看來,你的人生最終能取得什麼樣的結果,取決於你在這三項上的得分高低。 三者中,思維方式最重要,它可以是正分,也可以是負分,如果持有負面的"思維方式",哪怕是很小的負數,乘積一下就成了負值,而"能力"越強,"熱情"越高,反而會給人生和工作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

在我看來,作者說的"思維方式"類似於心態和人品這樣軟性的實力。 如果你為了一己私利不擇手段,傷害他人的利益,這樣的成功勢必不能長久。 作者認為想要持續取得成功,發心一定要正。 這一點和台灣陽明心學中的"致良知"如出一轍。

3.稻盛經營背後的哲學究竟是什麼?

事實上,稻盛先生人生獲得一系列成功的背後有一套強有力的思想體系在支撐,這便是他的"經營哲學"。 而保持熱情,努力工作,發展能力只是這套哲學體系下的衍生物。

讀完這本書,我想起台灣明代的心學大師王陽明,以及晚清重臣,湘軍將領曾國藩。 王陽明是少年時就立志成為堯舜禹那樣的聖賢,曾國藩在30歲的時候立志做聖人。 他們有著很多共性:例如通過靜坐呼吸,每日反思保持內心的安定;用聖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改掉身上的不良習性;為了民生社稷,放下小我,把天下百姓的安危當做自己的使命,並因此付出遠超常人的代價。

我常常覺得,凡是取得超凡成就的人,大抵都有著這樣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稻盛先生也不例外。 他在創建企業時,反覆問自己:我是為了賺更多的錢嗎? 我是為了出名嗎? 我有自己的私心嗎? 他花了半年的時間來確認自己的初心是為了日本通訊事業的發展,而不是一己私利。 後來他的企業上市后,本應該獲得最多股票的他放棄權利,一股都沒有要。

縱觀他們的一生,從世俗的眼光來看,他們實在是沒有太多享受的時刻,永遠在工作,永遠在思考,永遠在反省,不斷地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接受一個又一個艱難的挑戰,永不停歇。 對他們來說,人生的每一天,都是一種修行。

他們努力工作,認真生活,不是為了名利,不是為了世俗評價,恰恰是為了工作和生活本身,讓心安住當下,享受每一分每一秒的充實。 稻盛先生曾經跟隨禪宗的僧人修行。 他一生中都崇尚簡樸,拒絕奢侈,因為他覺得人"一旦奢侈,就會傲慢";他更是深刻領悟到:"慾望""惱怒""愚癡"是讓人陷入煩惱的最厲害的東西,他把"努力工作"當做修行,用以稀釋這"三毒"。

4.你羡慕牛人的人生嗎?

你羡慕牛人的人生嗎?

事實上,很多人羨慕的是他們的成就,卻並不羡慕這樣苦行僧般的生活方式。 世俗之人會這認為這樣「太辛苦」,果然,好逸惡勞是人的天性,如果終於奮鬥到可以享受生活,誰還願意苦哈哈地努力?

為什麼有些人十年寒窗苦讀,考上大學后立刻就放鬆了? 為什麼有些人兢兢業業地工作,在職場奮鬥到一定的位置就懈怠了? 對於很多人來說,"努力"只是實現目標的工具,一旦目標達成了,也就失去了繼續努力的動力。

而有些人,享受的是努力的過程中自我突破的成就感,一旦目標達成后,Ta會給自己定下一個階段的目標,就像攀登山峰一樣,翻過一座山,再朝著更高的山峰前進,永遠在攀登,永遠不放棄。

稻盛和夫的《幹法》,究竟是一碗惡臭的雞湯,還是治癒心靈的良藥,取決於讀者如何解讀。

事實上,沒有誰的成功可以被完全複製。 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出生的家庭環境,人生的每一次重要際遇,導師對他的重要影響,他的每一次經歷,每一個想法,造就了獨一無二的自己。

但是,並不影響我們吸收作者的一部分思想為己所用。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也有類似的體會。

當我們頭腦中有很多想法時,心情是煩躁的,情緒是波動的。 但是,當我們真的行動起來,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中時,我們會忘記周圍的一切,忘記時間的流逝,完全沉醉於其中,體會到"心流"的感覺,它帶來的是一種充實感和滿足感。 如果一個人經常能體會到這種感覺,無疑是幸福的。 如果在工作中經常體驗到心流感,工作結果往往會超出我們的預期。

但是普通人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總有太多的事情讓我們分心,讓我們無法集中精力在一件事情上持續投入;一旦確定了要做某事,腦海裡也時常閃現這樣的念頭:"如果失敗了怎麼辦? ",歸根到底,還是骨子裡的"急功近利"在影響我們的情緒。

對此,作者也深有體會,並且時常警醒自己,"一旦心中產生這種杞人憂天的煩惱,產生哪怕一絲的不安和恐懼,那麼這種'思想,願望'所持有的力量就會大幅衰減,計劃和目標就變得無法實現。 ”

在我看來,真正的強者,追求的不是一時的成功,是一世的修行,修的是一顆心,修的是起心動念,修的是一言一行,修的是"一瞬間丶一瞬間持續的積累"。

結尾

最後,以稻盛和夫先生的一句話結尾:

"每一秒鐘的積累成為今天這一天;每一天的積累成為一周,一月,一年,乃至人的一生。 同時,『偉大的事業』乃是『樸實,枯燥工作』的積累。 那些讓人驚奇的偉業,實際上,幾乎都是極為普通的人兢兢業業,一步一步持續積累的結果。 ”

ps:對這本書,你是怎麼看待的呢? 歡迎一起交流~

What do you think?

Written by marketer

blank

讀《心》有感: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

blank

為什麼稻盛和夫被那麼多人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