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产品形态认知(1)——SaaS产品综述

SaaS产品形态认知(1)——SaaS产品综述

随着“云计算”“产业互联网”概念的兴起,一直属于“不温不火”状态的SaaS产品又重新回到大家的视野中,市面也出现了很多介绍相关内容的书籍,但是大部分都围绕“技术实现”或是“销售推广”的角度来阐述作者自己的一些见解。在刚刚进入这个领域时,我一直希望有一篇从产品设计角度介绍SaaS的相关文章来为我指明方向,现在我也把我的一些理解分享给大家,也是对我这几年相关领域的经验做一个简要复盘。

初步认识SaaS产品

相信很多同学初次看到这个词的时候一定会去百度,我也不例外,百度百科上是这么定义SaaS的:

“SaaS,是Software-as-a-Service的缩写名称,意思为软件及服务,即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 ”

从这句话中可以理解出:SaaS本质上是一种部署方式,而非某种特定的产品形态。广义上说:一切不需要本地化部署的云服务产品都属于SaaS产品,包括我们日常使用的微信、微博。而从狭义上讲,市场上所说的SaaS产品大多指的是像OA、CRM这些通用型的To B类软件产品,用来区分本地化部署传统的To B软件。因此也可以理解为是传统软件的互联网化。

这也就是可以解释为什么市面上的SaaS相关书籍上大多是介绍技术的了,因为它其实就是一个技术名词。

SaaS产品与传统软件区别

SaaS产品与传统软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技术特点、服务方式上:

(1)部署方式不同

由于购买的软件是实体产品,且需要部署到本地服务器上,因此需要有专业人员上门安装部署、实施软件,而SaaS软件无需自建实体服务器,通过网络就可以访问软件。

(2)使用方式不同

SaaS产品所具有的技术特点,也衍生出了一些新的售卖方式。因为是云端的网络服务,所以技术上就能够让客户需要用的时候使用,不需要的时候就可以不用,还可以决定用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必须一次性买断实体软件,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按需订阅”的机制。

SaaS产品的优势

(1)从用户角度

从企业用户的角度上看,使用SaaS产品能够带来的最显著的优点就是降低了成本,尤其对于一些欠缺技术能力、且对成本较为敏感的企业来说,这一优势更为明显。

这些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他们的需求也更具备广泛性,市面上能够找到的通用解决方案就已经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了。这就好比过去我们要喝水需要自己去水井里打水,耗费人力时间,而现在提供了通用的“自来水”解决方案,每月只要支付给自来水公司一部分费用,每家每户就无需再去打井水,需要的时候打开水龙头即可,这样节省了更多的资源与成本。

(2)从企业级市场角度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根据2019年统计数据:我国的中小企业比重占到了95%以上,而这些企业訊息化程度仅在40%以下,除去一部分个体经营的企业,剩下的企业其实都需要通过訊息化手段来提升企业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尤其在如今的经济形势之下又显得格外重要。这些企业将为市场贡献新的盈利机会。

SaaS产品的劣势

SaaS产品因为是部署在云端,也随之带来一些问题:首先是訊息安全问题,第二个是定制化程度较低的问题;

首先是訊息安全问题,传统软件是“网络隔离”+“物理隔离”的形式,所以从安全等级上一定比云服务产品的訊息要更为安全,对于一些对安全要求较高的行业是不适用的。

第二个则是定制化程度较低的问题,对于企业员工数较多,运营成熟度高的企业,他们在运营管理中往往根据自身行业及组织架构现状,对需求有着较高的个性化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SaaS这种通用性较强的产品将可能不在适应大组织的自身特点。

产品发展思路的变化

(1)目标用户为中小企业

前面说到,SaaS产品节省了安装部署的人力及使用成本,并且可根据各企业实际情况按需订阅租用的时间及模块,这正好切中了中小企业预算低、人力成本紧缺的痛点,而随之带来訊息安全问题和产品定制化程度角度的问题也对这类初创公司并不带来多大的影响。因此市面上的大多数产品都是瞄准的这一特定用户。

(2)更加注重产品售后与客户服务

用户在“以租代买”的同时引发的一个商业问题就是:用户的转换成本更低、首次成交金额下降、流失率陡然上升;那么作为SaaS厂商就需要在产品首次成交后,将客户资源转到一个专门的团队来运营,这个团队在解答客户的产品问题时,同样需要承担客户使用指导、回访和二次销售工作。CSM(客户成功)团队也营运而生,作为云服务时代驱动企业增长的重要职位,客户成功管理也逐渐被各大国内主流SaaS厂商所重视。

(3)需要适应不同行业背景的客户

作为B端传统软件与互联网的结合体,SaaS产品有着“多租户”使用的特点,用户也有着不同行业背景。这需要产品经理了解不同行业背景用户的业务场景及差异,设计出更具普适性的产品

SaaS产品类型介绍

市场上的SaaS可通过两个角度对产品类型作区分:一个是按照领域类型区分;另一个则是按照产品形态区分

(1)从领域类型区分:做平台还是细分领域

一些厂商将自己的产品定位为平台,前期通过各项基础功能的设计来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同时再借助自身流量优势搭建开放平台,吸引更多在专攻细分领域的ISV(独立软件开发商)入驻,实现一整套生态体系。这些成功的典型案例包括我们熟知的钉钉、企业微信等等。

当然做平台级产品是每个厂商都想去涉足的,不过我们发现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厂商都是适合去做,原因在于做平台级的产品需要有足够多的流量及知名度,这可能更需要充沛的资金投入与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做支撑。

另一些厂商结合自己在一些细分领域的行业经验,专注于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这对于广大的SaaS厂商显得更为现实,不过缺点也更为明显,那就是注定你的目标用户只有那么一小部分。需要足够的专注才能实现较为客观的业务增长。

(2)按照产品形态划分

产品形态及分类方式有很多,常见产品形态包括:即时通讯类、客户管理与服务类、移动办公类等等。当然不同的厂商也会围绕着自己擅长的领域丰富自身产品线,以即时通讯领域为例:比如我们最熟悉的钉钉、企业微信;他们率先通过企业的IM产品建立企业内部用户的连接,在此基础上挖掘出更多的日常办公需求,比如能够通过IM建立群任务与备忘、会议的管理与通知等等;再比如teambition、worktile这类产品则是直接将敏捷开发团队作为目标客户,将IM定位项目协作工具实现敏捷项目及任务管理,让团队协作更为高效。

What do you think?

Written by marketer

用户的核心与圈层(产品设计的思考方式_优先级_连载6)

HR SaaS再起波澜 一边亏损一边拿钱的北森哪里来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