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计的一些思考
简单的自我介绍
环境设计专业大三学生
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真正的设计?
大学设计专业如何设置课程?
说说我自己
我的思考
今天和舍友探讨我们设计课题和设计作业的事。本来是由设计抄袭事件出发,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后来又延伸到如何界定抄袭和借鉴。我们先列举了事实,也就是现在如今,从大一到现在,我们在做设计课题的时候,几乎都是从已有的设计成果(一些案例)出发,根据现成的设计作品,东拼西凑,构成了我们最终在展板上所呈现的作品。有了这个事实,我又想我们为什么这么做?我发现,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做一个设计作品是,都是从案例调研出发的,而这些案例就是所谓意向图。我们通过这些“意向图”开始对应到自己的设计课题上,然后开始我们的设计。这个流程是没问题的,但在这过程中,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意向图?根据我所经历的一系列设计课题来看,我们理解的意向图是:图片上的样子是什么样,我们就把他的氛围、单体形态、材质、色彩等等选择其中大部分去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作业上。我认为不是这样做的,以上提到的意向图中的元素都是表象,而真正背后的规律或者说原则并没有被发觉。我给我的舍友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蒙德里安的格子我们学设计的并不陌生,而且是很经典的设计案例,也被广泛地运用在各个领域,但一切应用似乎都是从“蒙德里安的格子”出发的,那么“蒙德里安的格子”又是怎么被设计出来的呢?通过网上的粗略调查,蒙德里安十分推崇荷兰哲学家苏恩梅克尔的理论——造型数学从创造者的观点来看,意味着真正的有条不紊的思想;至于所谓积极的神秘主义的'创作法则'是: 我们现在研究着把我们想象中的现实转变成可以为理性所控制的结构,以便随后在'一定的'自然现实中重新发现这些相同的结构,从而凭借造型视觉去洞察自然。而距蒙德里安的自述,"真正的实在的造型表现,要通过平衡里面的力学来达到。新的造型艺术表明:人类的生活,虽然经常屈服于时间和不协调之下,但仍然建基于平衡之上。"若把这一理论具体化,即在造型美术中,只能通过形状和色彩的动势平衡来表达"纯粹实在"。这些解释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据我个人的看法,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图来自于哲学、数学、物理的抽象。那么,回到我们设计系学生,我们不应该只会“搬运”红黄蓝构图,我们应该去学习如何将哲学、数学、物理等与设计结合。也就是说,要想做出一件真正的新的设计,我们还是要从基本学科出发、从自然事物入手。
如今大三的学习已经即将过半,反观我们学过的课程,虽然我们有高数课程,但我们实际学习的内容是高等数学纯理性计算,而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更多需要的是数学中一些抽象概念和理性规律相结合的部分。比如:几何图形的组合,我曾经看过一本关于数学的书籍,其中讲了作者从原始社会的陶罐上提取了一些图案,利用数学规律将其进行组合应用。我认为这就是设计的源头之一。所以,很多同学反对上高数、上物理,其根本原因是其教学内容与设计的交集几乎为零,我们不应该站在数学家的角度看数学,应该站着设计师的角度看数学。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可能有人会说,你们学设计的,不也要算距离、看承重什么的吗?首先,这些问题都是术业有专攻的,如果一个设计系学生要掌握十八般武艺,那么学校就不会设置这么多专业,社会上也不会设置这么多类的岗位了;其次就算我们需要掌握这些计算,根据我们的实际课程而言,我们专业要么是没有设置这些课程,要么就是设置了相关课程,但实际课程内容没有更好得贴合本专业。比如高数,我上过几节高数课,其内容就是高中数学的升级版,与专业没有太多联系。这又让我突然想到画法几何,这与我们专业的联系还算密切,但实际上它只涉及了设计与数学的部分交集,虽然学过这门课程,我们也只是在操作上,也就是在生成了设计成果之后的画图上可以将其应用,至于设计从何而来,还是没有根源上的依据。所以,从教学角度出发,我认为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学校还是要再斟酌。
最后说说我自己,其实我也是现在才参透这个道理的。我之前也是个“搬运工”,分析了一下我为什么这么做,首先是自身能力不足,自己的设计能力还没达到一定层次,一个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设计出来的作品和一个用别人身后的设计功底设计出来的作品相比,成果还是大相径庭的。这就像考试作弊一样,我的实力就值85分,我不作弊,我考85分;别人的实力占75分,但作弊了,考了90分,老师不知道有谁作弊了,结果就是别人的成绩比你高。这是一个社会氛围,小部分人无法逆转。我到现在,慢慢转变了我之前的设计习惯,尽量去创造,而不是搬运,当然人还是要向优秀作品学习的,但这不矛盾,看优秀作品不是总结模板而是总结规律,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设计方法。
【以上见解仅代表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