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做數字化轉型

為什麼要做數位轉型

在數位轉型這條路上摸索了兩年,作為一名傳統商業智能從業者,從BI顧問到商業分析師到數據戰略者,在轉型路上遇到不少坑,有的問題在慢慢摸索中找到了思路,有的問題還在不斷的實踐求證,所以想把這一路思考的問題,以求解的過程做個記錄,一方面有利於幫助自己理清思路,一方面希望能得到同行討論指點得以昇華。

廢話不說,既然說到了數位轉型,我們先說明一下這是個什麼東東。 IBM在企業數位化平台戰略中說“數位化重塑是業務層次的戰略,以用戶為中心,通過數位化增強用戶體驗,武裝員工和合作夥伴,需要有平台化業務和技術能力的支持。訊息化是數位化的前提,數位化重塑與訊息化建設相輔相成。”阿里雲研究中心說“以重構為核心的數位轉型,企業應當注重新的商業模式如何構建,在商業能力和數字技術能力兩方面並行搭建數位轉型路線圖。對於以增長為核心的數位轉型,企業更多的是以解決局部問題為切入點, 利用高效的數據技術,基於現有的業務模式進行運營優化和技術創新;通過先進的數據技術和算法,獲取更低成本和更好體驗之間的平衡,降低運營成本,或為業務提供增量。 ”兩種說法的共同點在於都是商業模式的改變,所以這是一個業務戰略,而不僅僅是IT戰略,是一個一把手工程,而不僅僅是訊息工程。

曾鳴在《商業智能》中說到未來趨勢一定是C2B(從消費者到商家)的業務模式,現在B2C的業務模式會部分過渡到S2B2C(平台為B端提供資源最終為C端服務)最終建立C2B的模式。 B2C是以產定銷,生產多少賣多少,賣不動就打折賣,這是在供小於求的市場情況。曾經渠道為王,佔領優質渠道產品再差也能賣,因為消費者可選的商品本來就不多,明顯的供小於求。但現在不同了,傳統電商,社交電商,海淘增加了人們的購物渠道,新零售連接了眾多的用戶觸點,移動屏,家庭屏,戶外屏,屏屏都可以購買,曾經的購物渠道一下子拓寬了,開始顯現出供大於求。消費者的選擇變多了,自然會變得更精明,需要購買更個性化的產品為自己代言,所以渠道方需要比顧客更懂顧客,品牌方則要善於洞察消費者需求。

消費必然是在分級,必需品,低端市場,大眾市場更加強調性價比,而非必需品,高端市場,小眾市場則不斷升級,如果你的產品在中端,高不成低不就,市場份額自然也會越來越小,因為消費者更加精明了,要買價廉物美的東西,或者是有調性的“奢侈”品。這裡的奢侈是想說產品能打動客戶,客戶也不會介意適度的高價,因為別的地方買不到。舉個例子,像洗護、食品這類必需快消品,用B2C模式,推的供應鏈模式就可以了,只要產品做的性價比足夠好,口碑好就不愁銷售;而奢侈品、潮流服裝這類非必需品,高價量少,則需要用C2B模式,拉的供應鏈模式,才能更好的洞察消費者痛點,我覺得這也將是這類品牌未來的競爭壁壘。

除了產品定位,產品的生產週期也會影響供應鏈模式,例如傳統服裝從企劃到上市要6-9個月,蘋果手機一年發布一款新機,設計一款汽車則需要更長的時間,用C2B模式也不合適,等做出來產品客戶的需求已經變了。現在有很多的定製或半定制的鞋服產品,首先縮短了產品生產週期,這樣才能對客戶需求快速做出訂單響應。網紅模式也是基於柔性供應鏈的基礎之上,才能結合用戶反饋和預售結果快速翻單生產。

說回來,為什麼要做數位轉型我覺得首先要確定業務運營模式,是繼續走B2C還是往C2B轉型,這個要綜合產品定位和供應鏈能力判斷。如果未來模式是要走C2B,那還是趁早做些轉型準備。數位化之前是訊息化,是在線化(互聯網+)之後是智能化;過去離線的業務在線化,就是”聯“,先沉澱數據資產形成”大數據“,然後通過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結合算法和算力將數據智能化,從人做決策到接受機器決策,這是”互“,人和機器互動,最後通過api,網絡協同構建一張價值鏈生態網,這是”網“,從而達成曾教授書中所講的智能商業。

前些年企業在做訊息化的時候沒有把業務系統做好,那麼做數位化的過程中就會遇到更多的問題,功課還是要補的;但現在數位化要做不好,失去競爭優勢,可能下一步智能化的時候,遭到降維打擊已經沒有補功課的機會,所以我們要把握這個時代機會,多思考商業本質,快速行動夯實基礎。

What do you think?

Written by marketer

有關CRM的思考

blank

Shopify收款方式有哪些? shopify收款設置方法彙總(更新版,賣家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