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移动互联网老兵为什么 All in 到 SaaS 并选择加入 AfterShip

blank

十年移动互联网老兵为什么 All in 到 SaaS 并选择加入 AfterShip

文章来源爱客科技(AfterShip)CTO 洪小军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思考者James

在平时的很多沟通交流里,包括在公司的面试环节里,时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你会从已经深耕了十多年的移动互联网赛道换到 SaaS 赛道,包括为什么会拖家带口搬到深圳并且加入到 AfterShip。

可能还有一些人会问到,为什么你刚好每次都踩到了点上,我在其中的思考是什么?2008 年开始到创业公司做移动互联网应用(移动互联网 IM 赛道),2009 年初加入台灣移动飞信(移动互联网 IM 赛道),2011 年初加入新浪微博(移动互联网 SNS 赛道),2014 年底加入美图(移动互联网短视频赛道),2019 年中旬加入 AfterShip(全球化电商 SaaS 赛道)。

过去十多年是移动互联网发展和爆发的十多年,很多人说下一个十年是 to B 的十年。我自己也亲历整个移动互联网从起步到爆发的十多年,2 年多前也坚定自己未来会在 to B 的赛道发力。我非常看好 to B 的赛道和 AfterShip 的机会,就好像十多年前我也同样非常看好移动互联网赛道一样,并在当时完全的 All in 到移动互联网赛道。我自己是属于看好一个事情,我会全身心的 All in 投入的,所以也想谈谈这个过程里我的思考,如果刚好对于大家有一些帮助或者有一定的借鉴那么我也挺开心

我的移动互联网十年

2007 年 1 月 9 日 iPhone 正式发布,尽管在刚出来时候,真正关注和使用的用户并没有大家想象的多,但是对于我的触动非常的大,我觉得这将开创一个新的时代。所以在 2007 年持续在关注和学习,并于 2008 年加入了北京一家移动互联网初创公司,作为初创团队成员做出可能是行业最早一批的类似于微信的 IM 产品,支持 iOS、Android 和 PC 端。我们的想法很好,但很超前,当时的智能手机装机量还不够,市场还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我们的产品最终没有获得预期的市场份额。

因此我于2009 年初,加入台灣移动飞信团队,作为架构师团队的成员主要负责飞信互联网业务开发和平台建设。我选择飞信,一方面也是能跟一些好朋友一起继续共事,另外也是想延续我的移动互联网的梦想,我坚信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飞信作为纯移动互联网应用,得益于台灣移动免费发短信的优势,很快拥有了几亿的用户,并成为 90 后群体高频使用的 IM 工具。

腾讯于 2011 年 1 月 21 日正式发布了微信,在此之前小米也推出了米聊,飞信也推出了飞聊,一时间市场上出现了非常多同类的产品。微信横空出世,给飞信和其它同类产品以沉重的打击,甚至是致命性的打击。接下来的市场格局大家也看到了,熟人社交领域已经被微信和 QQ 牢牢占据,其它产品已经没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在这个时期,新浪微博在飞速的发展,一时间市面上也出现了几十上百个同类的产品,我自身也感受到这也将是未来的很大趋势。所以在 2011 年初也正式加入到新浪微博,为什么选择新浪微博,我认为微博本质是一种偏 PGC 的产品,当时的新浪拥有国内最强的明星资源和媒体资源,同时新浪也是以运营见长,新浪是有很好的基因可以做好这个事情。

2013 年到 2014 年间,随着 3G 网络的逐步普及,传统的以文字和图片作为载体的方式已经逐步满足不了大家的需求,短视频潜在会是一个很大的趋势。2014 年时候同时也由于家庭原因的考虑,需要在南方安家,所以我于 2014 年底加入美图,美图当时运营着国内最大的短视频产品 :美拍,美拍从诞生开始的 9 个月内有超过 1 亿的用户,破亿用户的速度甚至超过了微信和微博。

移动互联网时代非常核心的点是产品和流量,需要有流量让 App 有更大的曝光,而获取流量的成本在不断的上升,流量逐步也聚集在几个头部应用里。台灣在 App 产品创新能力方面这几年一直都走在全球的前列,但是在 2019 年一整年却没有诞生任何一款 DAU 超过 1000 万的新产品,这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这么多年里是从没见过的。移动互联网未来会持续的发展,并且依托一些新的基础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比如 5G 技术等,也将会持续有新的空间。但是明显也感受到,像是当年移动互联网刚萌芽的那个阶段一样,有一波大的浪潮即将到来,那么下一波大的浪潮是什么呢?

下一波浪潮 - SaaS

在 2017 和 2018 年,我比较深刻的感受到,SaaS 在美国逐步得到更多和更大范围的应用。在这个阶段,我也听到一些让我印象很深刻的声音,并且也逐步在自我思考和总结:

1. 供给侧改革

2018 年王兴出席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参加“企业家高峰对话:新时代的数字经济”论坛。王兴提出,数字经济分需求侧的數位化和供给侧的數位化,过去 20 年,需求侧的數位化逐渐完成了,但是在供给侧的數位化才刚刚开始。供给侧數位化和需求侧相结合,数字经济才完整。

供给侧改革,整个产业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需求侧,就是消费者和市场;另外一部分是供给侧,就是商家。

供给侧改革的意思是说,过去能靠消费者增长的路已经走到头了,要继续下去,就需要作出改变: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创业业务 或者 提升用户体验等。

比如在 2017 - 2018 年,包括更早的时候,美国上市的科技公司里,to B 类的公司的市值占比已经很大,只不过被曝光的主要是 to C 类的公司,所以多数人会对于 to C 了解更多。

从供需角度来看,过去十多年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满足了大量来自消费侧和需求侧的需求,行业里也在持续不断的深入挖掘用户的需求,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的便捷。从发展规律来看,供需关系是需要取得平衡,当需求侧得到更大满足时,也会进一步催生对于供给侧的需求,也会进一步驱动供给侧的发展。

供给侧改革,本质上给到 to B 类的公司很大的空间,这场改革必将会引爆一个巨大的市场。

2. 企业的发展碰到瓶颈,给到 to B 企业很好的发展机会

2018 年美团王慧文的一篇内部讲话文章里提到,他当时在思考:为什么台灣这些 to B 的企业活这么惨呢?为什么美国能产生这么大的 to B 的企业而台灣产生不了呢?其中他的一位朋友给了一个他比较满意的答案:他说你看这是美国的 to B 科技企业做出来的,都是给企业或者给商家提供解决方案的。不管是 Salesforce,还是 workday 这些公司,都是给企业和商家提供解决方案的。

为什么这些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在美国活得很好,在台灣活得不好呢?

文章里提到,原因非常简单,美国这个国家商业周期非常长,所以任何一个企业所有能用来竞争和发展的东西基本上都用光了。

他们的发展出现瓶颈了,于是就开始从内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创新服务,但他们没有这些技术支持是做不了的。

说白了就是美国的企业,在过去这些年率先遇到了市场红利枯竭的问题,所以要寻求自己的效率、成本和创新优化。

它要寻求自身的效率、成本和创新优化的时候,就对各种新式的能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工具开始产生兴趣。所以能看到有一大批各个垂直领域的 SaaS 服务诞生和得到很快速的发展,并且也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

而过去台灣这些年是什么情况呢?因为很多企业还没有碰到这样的瓶颈,所以还没有到最佳的时机,但是这只是时间问题。

这些訊息跟我当时看到的很多偏宏观类的分析很像,我自身每周末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会有半天时间在星巴克,已经坚持了 10 多年的时间,在星巴克里,我经常会去翻阅各类宏观类的材料,当时也比较明显感受到欧美市场的这个变化,当看到王兴和王慧文的这些訊息时,也让我更加坚信欧美市场的明显市场拐点已经出现。

在上面两个大的环境背景之下,能预想到接下来一股很大的浪潮正在袭来,先从欧美开始,逐步会蔓延到各个新兴市场,包括台灣市场。对于美国市场,相信绝大部分人已经都感受到了,如果有关注美股的朋友们,已经很明显感受到了最近上市的很大量的公司都是偏向于 to B 类的公司,同时涨幅很大的公司多数也是偏 to B 类的公司。那么在台灣市场里,这两年也是越来越多人感受到这个趋势和变化,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会越加明显,并且会不断加速。

从我自身的角度来看,在这个时期,我感受到市场对于 SaaS 服务的需求,已经逐步从“可选” 到 “必需”。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市场信号,相信对于做移动互联网的朋友应该很清楚,做 “必需”的产品,相比做 “可选” 的产品,这是有巨大的差别。

找到一个方向和一家公司长期深耕

自从 2008 年在创业公司工作以来,我内心里一直有个梦想:我想要创业。所以从 2008 年开始,我一直都以着创业的心态在做事,我时常会想,如果我是公司的 CEO,我会如何去思考和如何做决策,多年后我也会去思考那些决策的利弊,这是很廉价并且也很具有实操性的学习方法,比起绝大部分商学院的学习可能都更有效。我也时常去做很多我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情,因为我从来不把自己定位为打工人,不觉得就只是做一份工作,也从来不觉得拿着固定的工资多做一些事情会有吃亏,而是想真正怎么把公司做起来。以创业的心态做事,让我虽然一直保持很高强度的工作,但是从来没有感觉到疲惫,十多年如一日的一直在努力和追求。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最愧对的是家人,因为我的追求,少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光,甚至陪伴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这是我要好好学习和补上的一堂课。

在 2018 年前,我内心里一直还是想着我要做出属于我自己的公司和产品,我想要从 0 到 1 做一家公司。但是在 2018 年,我的想法开始有些改变,我反复在问自己,从 0 开始做一家公司真的是我所想的吗?我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反复的想了很长时间,我发现我内心里真正想的是“成就”,这也是我为什么几年前知道 比尔.坎贝尔 后会觉得那么亲切。比尔.坎贝尔影响了一代的硅谷的大公司及其这些公司的高管们,包括乔布斯(苹果)和 施密特(Google)等非常多硅谷的传奇人物,甚至很多人认为他是影响他们最大的人,没有之一。后来 Google CEO 施密特专门写了一本书,叫做《成就 : 优秀管理者成就自己,卓越管理者成就他人》,来介绍比尔.坎贝尔。

我的快乐(成就)很容易建立在 TA 人之上,家人自不用说,在工作上,我时常会感到非常开心的时刻是:

  1. 知道之前团队里的成员,取得非常飞速的发展或者创业成功
  2. 看到团队里的成员,取得非常飞速的发展或者工作非常开心
  3. 看到公司业务在快速发展,达成一个个的关键里程碑
  4. 看到某个客户或者用户的訊息,说我们做得很不错,有很好的帮助到他们
  5. 看到某个投资理财群里,团队里的成员获得很好的收益,生活可能由此会变得更好

我有很大的抱负,我期望能做成帮助到更多客户和用户的事情,做成成就用户、客户、行业甚至社会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很期望我也是通过成就他人来完成,对于我来说,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就自己。

在梳理和思考清楚这些问题后,我发现从 0 开始创业,并不是达成我目标的唯一方式。反倒考虑上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年龄和家庭等很多综合因素,这个选择其实不是最佳的选择,创业是需要天时、地利和人和,创业同时也需要一个很好的创始人搭档组合。创业也需要赶上最好的时机,在最好的年华里遇见最好的机会,想让多个条件在同一时间满足,这是挺难的事情,在适合的年龄遇见好的机会,就要果断的争取和抓住。我不是要为了创业而创业,也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来达成我的目标。所以我开始调整为,我要找到优秀的公司和创始团队,公司的发展对于行业和社会会有帮助和促进,并且我在其中能充分发挥我的优势,我也愿意在此花至少十年以上的时间,当然还有的是期望以非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加入到这样的公司里,众人的力量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大。

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深层次的含义:成就他人是成就自己的最好的方式。如果你想成就自己,一直找不到很好的方法,建议尝试多去做成就他人的事,这里面会有惊喜。古人云吃亏是福,是很有道理的。我自己同时也很喜欢一句话:做有力量的好人,共勉。

我也深刻意识到,再往后的发展,一定是需要在一个领域深耕,to B 领域同时也是一个很典型的长周期和需要持续深耕的领域,也是很符合我自己的长期发展预期。

对于未来发展赛道的考虑,当时我有做了一些简要梳理:

  1. 在一个未来很大的趋势性的领域里:比如 SaaS 领域
  2. 在一个很大的赛道里:比如全球电商赛道,全球有千万级以上的商家
  3. 在一个已经起步并且快速在成长的市场环境里:比如对于 SaaS 领域来说,覆盖全球化的市场,尤其欧美市场,是很好的一种选择
  4. 选择一家成长型和处于增长拐点的公司:我能跟着公司一起见证接下来发展的最快阶段,同时自身也能在里面发挥最大的价值
  5. 选择一家在公司文化和创始人团队方面比较契合的公司:很好和契合的组织和文化是关键,包括对于人才的重视。Great team + Average idea > Average team + Great idea

为什么选择加入 AfterShip

比较幸运的是,在好朋友 CC 的引荐下,在 2018 年中旬认识了 AfterShip CEO Teddy,AfterShip 是恰好都满足以上几个条件的。

AfterShip 是一家成立于 2012 年的总部设立在香港的国际化公司,为全球超过十万家 B 端客户提供包括物流跟踪、面单打印和退货管理等的一系列电商 SaaS 服务,AfterShip 也是全球物流跟踪领域的头部服务商和知名品牌。通过过去多年的积累和沉淀,也已经与很多大公司、大平台和物流公司等形成很好的合作关系,并且有大量的知名大客户,比如 Amazon 和 Ebay等,尤其包括大量的欧美客户。在 2018 年,AfterShip 也开始在深圳组建公司的第二个产品研发团队。随着产品的不断完善和客户信任度的不断提升,及其市场环境不断的变好,公司业务在快速发展,以着每年营收翻倍的速度在快速发展。公司也处于增长的拐点上,也即将迎来更加快速的发展,对于我个人来说,在这种发展阶段也能更好的发挥我的价值,包括我自身也能跟公司形成更好的互补。

公司的创始人 Teddy 和 Andrew 在公司里各司其职,互相也形成很好的互补关系,同时他们成长于香港,有更加国际化的视野。Teddy 是连续创业者,在 1996 年 初中时期就开始经营电商卖商品,2004 年大学毕业后作为 eBay 大卖家,只用了五个月,由零做到月流水超过三百万美元,他深刻理解电商的商业运作逻辑及痛点,这也为后来创办 AfterShip 并且驱动 AfterShip 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Andrew 香港大学毕业后,在埃森哲和博然思维等著名公司工作,具有丰富的国际行銷和传播经验。

从我一开始的几次接触里,能深刻感受到他们对于这份事业的热爱,及其对于公司文化打造的重视。为了能更好的服务客户,保持很好的产品竞争力,坚持找更优秀的人,很注重人才,也很倡导更高效的做事方式和严格的质量保证。在商业、市场、产品和客户等方面也能找到更好的平衡点,并且我能看到他们两个人都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调整能力,及其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能力,这些也是企业发展需要的非常关键的能力。同时很重要的是,我觉得在处世风格和做事方式上,包括在沟通上,我跟他们也很能聊得来,有更好的合作和信任基础。

不仅如此,AfterShip 还有额外的一些明显优势:

  1. AfterShip 的团队既懂得台灣市场,又懂得海外市场,这是很大的优势。台灣的电商业务创新能力目前已经走在全球的前列,是创新的引领者,AfterShip 具有天生的优势,可以把台灣优秀的电商能力结合海外市场的情况,输出到海外。同样的 AfterShip 在深圳有核心的研发团队,台灣的人才优势也很明显,有更强的执行力,能帮助公司加速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2. AfterShip 拥有超过 10 万家电商 B 端客户,而且在业务形态上,不仅仅是 B2B 的 SaaS,而是 B2B2C 的 SaaS。也就是通过服务 B 端商家,也间接服务于 C 端用户。当然现在 AfterShip 也有两款直接面向 C 端用户的产品:AfterShip Mobile 和 All-in-one Shopping。
  3. AfterShip 正在形成电商产品矩阵和产品闭环,一旦闭环形成和更加牢固了,也将会有更大的空间,也能更好的服务于客户和用户。
  4. AfterShip 从成立到 2019 年,所有的客户都是自己找上来,包括付费的用户,完全没有花费任何费用做市场推广或者做广告,这也能很好的说明 AfterShip 的产品是能真正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是真正的“必需”品。

通过这段时间与 Teddy 和 Andrew 的沟通,也让我对于海外市场和电商 SaaS 赛道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相信,在这个领域一定有很大的空间,而 AfterShip 拥有了很好的机会和条件,并且这是一个可以很长期和可持续的赛道。

我在认识 Teddy 将近 1 年后,于 2019 年 5 月份正式加入 AfterShip,至今 1 年多的时间里,也印证了当时的判断是很正确的。

当前已经构建完成一系列产品,初步形成了电商产品闭环,包括 8 款 to B 产品和 2 款 to C 产品(具体见公司官网:automizely.com)。AfterShip 的客户群体基本在海外,包括基本上所有对外发布的文章都是英文的,以至于在搜索引擎上搜索 AfterShip 的中文文章,都只能找到零星的少量文章,毕竟现在 AfterShip 的主要客户,都是在欧美。导致我在每次面试时候,总要花些时间跟面试者说,我们不仅仅只有做查包裹的 AfterShip 这个产品,我们还有另外的 9 款产品,目前已经初步涵盖了电商生态的每个主要环节等等。当然大家知道 AfterShip 这个产品,是因为这个产品是公司最早发布的产品,同时也是在全球这个细分领域里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很高的产品。

blankblank
产品矩阵

对于在深圳的产品研发团队来说,从 2018 年初开始组建,一直到 2019 年 9 月份,团队都在众创空间里办公。在 2019 年 9 月1 日正式搬到独立的一整层 2,000 平的新 office 后,到了现在不到 1 年半的时间里,办公室也已经坐满,需要在今年换到有 3 倍大的新 office 里。即使人数在不断扩张,但是也一直赶不上业务的发展,所以招聘工作也一直是我的核心工作之一,在 2021 年也是一样。在公司文化里,我们有相比国内其他公司不同的一些福利,比如很好的办公环境、自动化升降桌、大量的服务 SaaS 服务和很好的网络环境等,但是我也跟团队说,我们也期望公司里一直能保持一项福利:能跟更多优秀的人一起共事。

过去的 2019 和 2020 年是团队继续打好根基的很关键的两年,在这两年里,有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才加入,也逐步建立起来业务平台、技术平台和数据平台。在这些平台的帮助下,我们已经实现能在 2 周内快速发布一款 MVP 产品,2020 年发布的几款产品基本上都是能在 2 周内快速发布。同时对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产品,有了这些赋能,整体的发展速度也会更快,可以让业务的同学更加聚焦在业务方面。当然这里面非常关键的点是,所谓的这些平台,一定不是普遍所认为的那种很重的平台,对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公司,如何取得平衡非常的关键,是需要思考清楚再做公共的抽象,要不然会把业务带到沟子里,因为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竞争对手一直都是时间。

其实过来 AfterShip 后,挺多人问我一个老生常谈但是又一直被谈,通常也比较无解的问题,就是如何做空降管理。我基本上都是回答:发自内心的持续的和一直的对大家好,时间能证明一切。但是这个过程肯定是痛苦和艰难的,不管过去你是做什么的和怎么做事的,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你就需要完全重新归零,你会被戴上在这个行业里所有从业者都会被戴上的这个帽子,你需要面对很多的质疑,尽管你知道这些质疑绝大部分来自于訊息的不对称和认知的偏差。你需要有强大的内心,当然你不管面临什么困难和挑战,你要控制好自己的心态,努力的帮助公司和业务做到更好,努力让团队的大家都变得更好,时间会证明一切,尽管这个时间一般都不短。2019 年初邀请现在有赞的技术 VP 怀叔到 TGO 厦门做分享,当时现场也有人问怀叔这个问题,怀叔也是这样的回答,瞬间让我觉得找到了很好的同行者。

当然我自己也深入思考过,为什么这个阶段也会特别累,其中还有一个关键点是,需要在一开始时候同步也播一些必要的种子,做适当的布局。因为有些种子是需要时间才能开花结果的,而不是想要的时候马上就能获得的。这需要让自己能不断延迟满足,需要让自己更有耐心,相信量变会变成质变。努力了不一定能成,当然如果不努力一定成不了。比如我喜欢去跟很多人交流,2020 年自己也参与了超过 12 场线上和线下中等或以上规模的分享和交流,说实话这些是会花费不少时间的,但是能让越来越多人了解到 AfterShip,能有越来越多优秀的人加入到公司,逐步也会让公司发展得更好,同时通过交流碰撞也能互相学到很多。我也会花很多时间去物色更好的人才加入公司,同时在文化和人才成长培养方面,我也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这些都是看似很难短期看到效果,但是越早播下种子,以后开花结果会更好。但是做这类事情,潜在的最大的挑战是时间,所以如何更好的取得平衡,如何更好的做时间管理非常重要。

最后附上一段我在 2020 年时候发给工程师团队的信中说的:

“这是一个可以做几十年的赛道,SaaS 服务是在解决企业经营效率和增长的问题,随着逐步在垂直领域的深入,对于企业的价值会越来越大,同样的壁垒也会越来越高。
期待大家一起见证 AfterShip 发展壮大的过程,也许现在 AfterShip 还不是很大,但是我们已经 拥有了很好的基础,不管是在文化、市场、业务还是团队方面,包括 Teddy 和 Andrew 拥有很丰富的经验、很好的业务和商业嗅觉能力,他们也给大家营造了很好的文化氛围。伴随着一个公司快速成长的过程,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成长过程,我自身非常深刻感受到这一点,所以也格外珍惜现在的机会,跟着快速发展的公司你将会获得超出你预期的成长,你能清楚知道每个阶段需要做什么,能从中获取和学习到很多。当然这个过程也会很辛苦,这个过程也很需要大家一起同心协力,一起加油!
感恩遇见大家,我们一起共事一起成长,期望 AfterShip 的旅程会是你们职业生涯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发展历程。我自己对于我们的发展是非常有信心的,很多人问我说,为什么会拖家带口换城市,为什么会从稳定的上市公司高管到快速发展的公司。我经常说,一方面我觉得 Teddy 和 Andrew 能带着大家走得更远,我们的配合也很好;另外一方面我觉得 AfterShip 所在的赛道是非常好的赛道,团队文化也很不错,并且也有了很好的基础。很好的机会就在眼前,期望我们一同努力,实现公司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双赢!”

当然最后也免俗不了,确实最近我最大的压力是招人,我们有很明确的业务方向,也有适合的组织结构,很迫切期望能有机会跟更多牛人一起共事,需要产品、研发、数据、设计、增长和 HR 等各类人才,尤其是也需要中高层的人才,期望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如果有兴趣,欢迎给我发邮件或者私信:[email protected],也可以加我微信(通过下面的二维码)。未必一定是要以着招聘目的的交流,我们也可以一起交流一下关于 SaaS 行业、移动互联网、电商、创业和团队管理等各方面的,也很期望通过互相的更多交流,一起进步。

下次有时间,很想写一篇《一篇 AfterShip 真诚的招聘帖》,把我们团队的一些优劣势都写出来,也便于大家来更好认识 AfterShip。一个团队一定是各种优劣势,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不过看到多数的招聘贴都只说好的一面,我也很想把整体的都写出来,包括做得好的和做得不好的,及其做得不好的我们要怎么去改进。今年也给自己立了一个 flag,期望在 2021 年至少要写 12 篇公众号文章。平时自己比较爱折腾,也爱各种思考(瞎想),所以也期望能把这些写出来,能跟大家产生更多的碰撞,一起更多的交流。

加入我们

爱客科技社会招聘

文章链接

过去十多年的移动互联网的经历,之前也有整理形成一些文章:

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 AfterShip 文化和团队,这里有一些文章:

前面有提到的美团王慧文所说的内容,更具体的可以看:

What do you think?

Written by marketer

blank

13个最重要的SaaS关键指标,助企业追踪成功动向

blank

中国SaaS = “service as a softw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