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碼開發,真的能「幹掉」開發嗎?

blank

低代碼開發,真的能「幹掉」開發嗎?

科技雲報導原創。

低代碼開發平臺的走紅,讓很多企業對快速生成應用抱有很大的期望,有人甚至認為未來可能不再需要大量開發人員。 事實真的如此嗎?

blank

低代碼開發平臺,是指無需編碼或很少代碼(No Code or Low Code)就可以快速生成應用程式的工具。 這種平臺通常提供可視化的設計工具,來快速搭建介面、設計數據模型、創建業務邏輯和工作流。

理論上,低代碼開發能夠很好地避免定製化開發和買現成產品的弊端。 一方面可以降低企業應用開發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將原有數月甚至數年的開發時間成倍縮短,從而幫助企業實現降本增效、靈活反覆運算的價值。

根據Frevvo的研究,低代碼開發可以將數位轉型的速度提高69%,有助於減少對高技術水平的依賴。

blank

在這一領域,國外已有較為成熟的平台出現,如:OutSystems, Mendix, Google的App Maker,微軟的PowerApps, Thunkable, Zoho Creator等。

其中,OutSystems於2018年6月獲私募股權投資機構KKR和高盛3.6億美元融資,是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

而在國內,低代碼或零代碼開發的趨勢在近幾年才開始興起,出現了一批低代碼平台創業公司,如:輕流、搭搭雲、宜創科技、ClickPaaS、APICloud等。

同時,還有一些具有低代碼開發平臺能力的廠商,比如做BPM(業務流程管理)起家的奧哲、辦公協作領域的明道雲、阿裡雲的宜搭等,都開始對外強調自己的"低代碼"身份。

作為企業級服務領域的一個全新賽道,低代碼開發平臺大有"走紅"之勢。 這個平臺真的有這麼好嗎? 未來還有開發人員的容身之處嗎?

blank

傳統開發模式的革命

雲計算的興起和移動互聯網的深化發展,讓IT系統和業務結合得更為緊密,當業務的可變性越來越高,也就要求IT開發能力變得更加敏捷。

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每個大企業都有一定數量的開發者,其業務也都獨一無二的,如傳統軟體廠商SAP、Oracle以往所做的Best Practice(最佳實踐),即把一家公司成功經驗複製到其他公司的做法,就不再行得通,這才出現了低代碼開發的趨勢。

事實上,低代碼開發平臺並不是為了顛覆開發者,而是為了讓開發者從繁重的、重複的代碼中解放出來,去參與更具有價值的開發環節。

與其說低代碼開發平臺會"幹掉"開發者,不如說是幹掉了傳統的開發模式。

低代碼開發平臺,通過圖形化介面交互實現應用搭建,可視化的操作,標準化的配置,既可以提高開發人員開發訊息化系統的效率,同時也能滿足無代碼基礎的業務人員進行訊息化開發。

當然代碼平臺並不是萬能的,當使用者在平臺遇到實現不了的配置,可以自定義開發,也就是說,可以根據需要自己開發出平臺沒有的功能。 因此,企業可能需要將低代碼環境與手工代碼串聯在一起。

有企業透露,用低代碼開發平台開發過自己的ERP、供應鏈、財務、OA、人力資源和專案管理的全系統應用。

這種龐大的系統工程如果用傳統開發方式,一般需要至少10人工作1年以上,而現在只需要2個人用6-8個月就能完成。

同時,低代碼也能解決軟體應用過多、過亂和數據孤島的問題。

blank

舉步維艱的台灣市場

根據Forrester報告預測,到2020年,低代碼開發平臺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55億美金。 在雲計算變革和數位轉型帶來的需求推動下,低代碼賽道的爆發似乎近在眼前。

但是放眼國內低代碼創業公司的現狀,都處在艱難摸索的開創期,還沒有出現成功驗證的商業模式,與國外低代碼賽道呈現出的蓬勃之勢完全不同。

這或許和中美市場的IT發展階段不同有很大的關係。 美國企業80%已實現數位化,IT成熟度較高,Outsystems、Mendix這類平臺,基本上是面向程式師使用的,並非是不懂程式設計的人就能使用。

以OutSystems為例,其開發應用程式介面就如同一個文檔編輯器,只不過中間是一塊搭建應用流程的空白版,可以通過拖拽旁邊的功能組建進行搭建。 此外,在需要寫代碼的地方,可以直接插入已有的代碼庫里的代碼,不用再手動輸入。

相比之下,國內企業客戶的開發能力較弱,不喜歡自己動手開發,習慣性地尋求貼身服務。 低代碼開發服務商,要麼自己提供從開發到應用的一整套流程,要麼和合作夥伴一起實現。

blank

因此,目前國內市場上大致形成了三類服務模式:

第一類,通過低代碼開發向外提供開發服務,類似於軟體的開發外包,只不過這類服務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第二類,把低代碼開發作為一種工具,提供給ISV、SI、SaaS企業、管道代理商、諮詢公司等,用於提高他們的系統部署效率,或者為客戶提供更完整的解決方案

第三類,把低代碼開發打造成一個平臺,吸引ISV甚至個人開發者到平臺上開發應用,然後向企業客戶提供產品以及後續的二次開發個人化定製服務,而平臺則作為連接的角色負責訂立統一的標準和交易規則,並努力把供需兩端都做大,形式上類似於App Store,只不過其提供的是API不是APP,服務的是企業而非個人。

這三類低代碼開發的服務方式,分別可以看做是:服務、工具、平臺。 事實上,為了教育市場,努力活下去,各家低代碼廠商都在嘗試各種服務方式,不斷調整策略和打法。

這是一條務實之路,但是也面臨著很高的技術門檻。 國內企業太多,業務和IT環境都很複雜,一個產品很難做到普適性。 每當低代碼開發平台開發一個新功能模組時,都要提前設計好框架和邏輯,以應對高可配置需要的各種可能性。

這也是低代碼開發平台作為一個大而全的PaaS引擎,所必須面對的挑戰。 如果無法突破技術的邊界,產品就很難做到大規模的複製,這類服務商也很容易淪為項目開發外包。

但無論如何,對於低代碼賽道的判斷不會改變,它建立在一個大趨勢之上,那就是台灣企業的數位轉型正如火如荼的開展,市場需要一種更靈活、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開發解決方案。 這一趨勢的向好,最終將引導低代碼的市場邊界逐漸變得清晰。

【科技雲報導原創】

微信公眾帳號:科技雲報導

What do you think?

Written by marketer

blank

低代碼現狀:0代碼和低代碼的對比

blank

什麼是低代碼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