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購買決策:情感勝於理性
在人類的決策過程中,情感是比理性更為強大的支配因素。
Antonio Damasio博士,神經病學專家,以他在情感與人類決策的關係方面的研究而聞名。
在他的書籍,《Des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中提到一個案例。
他的前額葉皮層損害的病人,無法創造做出決策所需要的感覺。在所有其他方面,病人看上去很正常——他們僅僅失去了感覺的能力。他們可以邏輯性的描述自己該做什麼,然而,他們發現很難做出決策,尤其是決策有正面和負面的後果時。這暗示也許情感是選擇的關鍵。即使我們相信的理性決策,實際也可能是因為情感的動機。
想不清楚,就憑感覺
Damasio博士指出,在處理那些比較相近的選項和決策(難於用簡單清晰的理性方式進行選擇)時,情感是支配性的因素。
換句話說,越是不容易想清楚的決策,感覺在其中越重要。
誠然,女性購買服裝、化妝品,比較明顯常常是感性因素主導。
但另外一方面,即使對於復雜的企業採購項目,例如IT系統、法律服務、人員招聘,面對同質化的產品和供應商,客戶也常常缺乏一個清晰的邏輯方式,在A或B之間做出選擇。這時候,感覺在其中,也常常起到潛在的支配的作用。
“憑感覺”這句話,大概聽到最多的場合,就是兩性關係。
認識一對戀人,兩個人相處了3年,父母也要求他們結婚。但女方始終下不了決心。又一次她很苦惱的說:“其實我覺得他挺不錯的,對我很照顧,人聰明,經濟條件也沒什麼問題。論理說真的該結婚了。但是我就沒感覺。”
情感常常戰勝理智
在寫這本書的同時,我還買了一個電子遊戲:《羅馬:全軍破敵》。
因為台灣沒有賣,我在美國亞馬遜上找到了。在下單的時候,亞馬遜告訴我:只有美國地址的用戶,才能購買。於是我先想辦法,弄了個美國的地址。
好吧,理智上,我覺得很不妥當:這麼忙還有一大堆工作要做呢。買來也不能打,買著幹嘛。這樣,訂貨折騰了1個小時。幾次都想退出。
不過,我有一個人類的偉大工具:決策合理化。
的確,這個對於學習羅馬歷史很有幫助(真的,我知道這款遊戲,就是因為一個牛人的推薦,打遊戲是推薦的學習過程的一步)。但這真是我買這款遊戲的原因麼?
只要你下定了決心,怎麼也能找到理由。
人們做出感性的決定,再尋找理性的原因
滿足客戶心理:理由要對,感覺要好
在前面的章節,我談到了一家直銷公司的銷售流程。
在第一次聽到他們的方法時,我突然有種大開眼界的感覺。因為,在他們的銷售步驟中,同時考慮了客戶心理的理性和情感因素。從而可持續的達成高成交率。
大多數企業的行銷和銷售部門,在設計行銷材料、銷售溝通時,常常是從理性的層面,去溝通自己的產品。例如產品功能、收益分析等等。而對於情感因素,則是客戶的自我感覺,以及銷售的個人發揮。
即使你的理由都是對的,沒有情感上的動機,客戶也不會行動。
產品宣傳中的情感主張
我的一位朋友,在一家全球頂級的500強公司做HR。有天她告訴我,她剛剛投了一份簡歷,申請去做一家花店的服務人員。
在開始賣花的時候,這家野獸派花店,其實既沒有實體店,也沒有網店。他們只有一個微博。通過私信接受訂單,提供高端的鮮花服務。
他們行銷的獨特之處,是一個個的情感故事,和分享。
即使是看上去冷冰冰的企業產品,背後也有鮮活的人類動機。
在微軟時,一位經銷商的銷售,問我說:“John,我發現在做產品介紹的時候,那些IT人員經常走神。有什麼辦法,可以在做演講的時候,快速的拉進與IT經理的關係,並且吸引他們的注意。”
我教給他一個方法。
過了段時間,他很興奮的打電話跟我說:“John,太神奇了,簡直是百試不爽啊。現在我一說兩句,他們就點頭,而且很投入。時間到了,還要我繼續講。”
這個方法,往往從這句話開場:
“我們做IT的,常常有個痛苦。做的好的話,根本沒人知道;一旦哪裡出了問題,一堆人就開始罵。說'怎麼IT這麼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然後台下通常就一片點頭。
(如果是公開的演講,有時他還會多做一件事情:問台下說,'有人這兩週,有這樣經歷的嗎?'有時會有人起來,吐槽自己的經歷。這樣,會強化聽眾對痛苦的感覺。如果是到企業內部的演講,就跳過這一步)
他接著說:“其實造成這個局面,有一個關鍵的原因,和一個快速的解決方法…”
這時候他會停頓兩秒左右,看著聽眾。聽眾通常都會身體前傾,認真的等待著下文…
即使是賣給以邏輯頭腦著稱的IT人員,你也可以從情感入手,激發他們的關注。
通過這種方式,一開始不僅僅抓住了客戶的注意,而且,還激發了對方的共鳴,感覺你是理解他們的。和你會產生一種親切感。
順便說一下,上面他的那一段話。其實如果你分析一下,幾乎可以適用於公司的任何後台部門,如行政、人力資源等等。要知道銷售之類可以直接看到結果,但大多數服務部門很難。
“我們做__的,常常有個痛苦。做的好的話,根本沒人知道;一旦哪裡出了問題,一堆人就開始罵。說'怎麼__這麼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銷售的大忌:機器人
我曾經工作的團隊,在3個月內,一躍成為微軟客戶滿意度最高的團隊。
我們同事間,經常分享客戶經驗。其中有一次,一位同事做了一個主題為“機器法則”的演講。核心理念是:“如果你把自己當機器,客戶就很可能把你當機器。用'人'的方式和客戶溝通”。
什麼會給我們機器的感覺呢?冷冰冰、千篇一律、模式化。
什麼是對機器的態度呢?機器嗎,不用照顧情緒,想關就關,想踢就踢。不少銷售覺得客戶的態度不好,其實很多時候也是因為自己的“機器”作風。
比如這封郵件。
“尊敬的戴爾客戶”,他們根本不是跟我個人打交道,我只是他們的一個沒名字的“客戶”。
“戴爾重點客戶採購部客戶經理***(直線:***)與您一起:樂享童真感觸一夏。”如果你是在和自己的朋友打交道,你周圍的人打交道,會這樣講嗎?
好幾次我接到電話銷售,有時候我會問他們:“這對我有什麼好處”。他們像是沒聽到我的話一樣,像個複讀機一樣,繼續背腳本。那要你幹嘛,還不如直接讓我聽錄音好啦。
像是知道了我的心聲,有次我真的遇到了一家極品公司。電話銷售接通電話,說了一兩句,就開始放錄音。我跟她說:“你能告訴我,到底要說什麼嗎?”她說:“錄音裡都有。”
我只好掛掉電話,祝這家公司關門。
也有電話銷售告訴我,那是公司的要求,要按照統一的腳本來。如果這樣的話,我建議直接換一份工作,這家公司只是在招聘人肉機器,這不是人類喜歡和最能發揮價值的方式。
客戶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他們喜歡得到“有人味”的方式,有情感的溝通。
在這方面,我覺得百度做的很奇葩。
在某一天中午,我睡意朦朧的時候,看到有人諮詢對百度廣告服務看法,寫了些就去睡了。但是躺在床上,也忍不住內心的沸騰,爬起來吐槽。這是怎樣的感情啊。
先說一下我覺得百度最令人髮指的地方:客服貌似也是按照銷售額,而非客戶滿意度考核的。也就是說,客服其實是銷售。這麼大規模這麼賺錢的公司,能夠在服務方面打破行業實踐,我真是無話可說。
它們機器人做的很到家:
在投放廣告後,百度客服基本上每週會打電話聯繫我,話題的中心思想歸納如下:“徐先生,如果你加大廣告預算,你可以有更多的訪問量”。
這個不是廢話嗎,可是我的問題是要先測試好廣告文案、測試投資回報率啊回報率姐姐。
我嘗試跟客服聊了聊,希望得到一些如何有效利用百度廣告系統,或者行銷方面的個性化建議,然後發現如果按照他們的建議,我基本上算是直接發工資給百度了。然後悲哀的想,有多少中小企業主(大企業就不管了,他們有錢能撐過去,也能招人)會被忽悠死啊。
後來遇到一個技術問題(90%以上概率,應該是百度系統的問題),發現無法統計到底哪些廣告得到了轉化。
求助於百度的客服(好吧實質是銷售),先是嘗試忽悠我,這個其實是我的問題。在被我一一指出漏洞後,給了一堆無用的幫助,然後就讓我自行觀察。好吧,我同意,因為沒時間折騰了。
幾次來回之後還是沒解決。
我停掉了廣告。
第二週,過來問我:徐先生,為什麼不投放廣告了?同一個人奧,你不知道嗎親?我又解釋一遍。
過一段時間,過來問我:徐先生,為什麼不投廣告了? (我的問題可沒有得到解決)
如此這般,後來換了一個人,再次問我”徐先生,為什麼不投廣告了。”
你們是自動編好的程序啊,還不如定時打個電話,播放一段錄音好啦。
被立法禁止的廣告:57.5%的銷量增長
1957年,紐約的夏天。
在一家電影院裡,James McDonald Vicary,市場研究員,正在進行一個非常尋常的實驗。他希望這個試驗,可以同時造福消費者,和行銷人員。
在影片中,反復加入了1/3000秒的廣告字幕,力勸觀眾“吃爆米花”,建議他們“喝可口可樂”。 James稱之為“無形廣告”,因為1/3000秒的時間,觀眾根本無法意識到它們的存在。這樣,聽眾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看電影(因為沒有專門的廣告播放時間了)。
在6周里45000人訪問了電影院,而結果,甚至讓James大吃一驚:與正常相比,爆米花的銷量飛漲了57.5%,而可口可樂增長了18.1%。
出乎James之外,這個消息公佈後,引起了美國社會巨大的爭議,人們覺得自己被操縱了。最終,美國國會通過立法,禁止此類廣告的使用。
既然觀眾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觀看了廣告,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效果呢?
因為大多數人時候,我們人類是受潛意識控制的。儘管1/3000秒的廣告,短的不足以激發你的“意識”關注,但我們的潛意識卻已經收到了來自眼球的信號,並且開始了處理。
想像一下,你從家裡到公司,一路上你遇到了什麼人,你是怎樣閃避的?
通常你完全沒有感覺,因為這些“日常”的事宜,屬於潛意識的領域。我們“意識”的工作重點,是在那些“異常”的處理上。
潛意識的工作特徵:關聯事物與情感
不少人聽到“銷售”這個詞,常常就會有輕微的負面感覺。這是潛意識的作用。
潛意識的運作特點,是會把事物和情感,進行關聯。例如,對於大多數人,他們與銷售的體驗,整體是負面的(接到這樣那樣的銷售電話,受騙,以及來自媒體的報導)。因此,我們的潛意識,將“銷售”和負面情緒諸如“討厭”進行了關聯。
這樣,當下次接觸到“銷售”時,同時也就觸發了“討厭”的感覺。
其實我們給別人的第一感覺,並不完全是我們帶給他們的,很大部分是基於他們以往經驗的產物。
這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的有效的運作系統。因為如果沒有這套機制,而是每件事情都要有意識的判斷…那會是一場災難。例如走在馬路上,哎呀,我該躲避這個人嗎?我是向左還是向右?人類會根本無法具備足夠的能量,維持清醒的意識(思考是非常耗費能量的,而潛意識的運作則高效很多)。
據說中亞古國花剌子模的國王,有這麼一個做法,凡是信使帶回的消息是好消息,就給信使加官進爵。如果是壞消息,就把信使扔進籠子餵老虎。久而久之,就沒有任何人敢於給國王說壞消息。
儘管不那麼明顯,但這卻反映了人類的心理特徵。在公司裡面經常有這樣的現象:越是高層,越是不了解下面的情況。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高層不喜歡聽到負面的訊息。
從潛意識的角度加以解釋。如果一個人給老闆帶來的,常常是負面訊息。久而久之,他就和負面情緒畫上了等號。以至於可能老闆聽到他,心理自然的就產生了逃避之類的感覺。即使理智上老闆知道,了解壞消息對於公司運作至關重要。但人類常常會受潛意識、情感的支配。
如果你有壞消息,最好帶上“解決方案”,或者甚至搞定了再報告,這樣進去的時候,就是一個正面的感覺。
可口可樂、耐克這樣的頂級品牌,他們的行銷活動重點,就是讓你想到他們的時候,自然產生美好的感覺:年輕、快樂、興奮、勝利。所以他們的廣告,總是和這些聯繫在一起,例如球隊的勝利。
同樣的思路,男性讀者可以想像一下:為什麼當你看到豪車的時候,常常會有“興奮、心跳”的感覺?是單純的因為“豪車”嗎?
不少人追求女性(尤其是已經有男朋友的女性)時,有一個錯誤的做法:扮演“安慰者”的角色。在對方不開心的時候陪伴,成為對方的“情緒垃圾筒”。希望逐漸的樹立起更親密的關係。
然而這種做法,會帶來一個危險的後果:在對方的潛意識中,把你和“傷心”、“絕望”、“痛苦”的情感聯繫到了一起。以至於想到你的時候,自然就出現了隱隱約約的負面情緒。
這一切都是在潛意識中運作,她們可能根本不知道原因,但就是在希望快樂的時候,不會找到你。而僅僅在痛苦的時候,找你哭訴。
作為銷售人員,讓客戶想到你的時候,馬上產生正面的情感(例如快樂、成功、有趣、積極、熱情),是一個基本的工作。在“讚揚3要素:讓客戶飄起來”一章,我將會分享給你如何有效讚揚他人的方法,這會幫助你建立正向情感鏈接。
正面溝通
建立正面情感的關聯,你需要做到正面溝通。
在不少餐廳的內部門上,會有諸如“顧客禁止入內”的標牌。這就是糟糕的例子,你在做負面溝通,也是在打造客戶心目中的負面感覺。如果我們看一下肯德基,它是怎麼說的呢:“員工專用”。這樣,就轉化為一個正面的語言。
千萬不要小看這些細節,他們加起來,很可能就不知不覺主宰了你的成敗。
2000年左右,微軟在台灣公眾當中的印象,相當糟糕。經常招到媒體的批判,在公眾嚴重的印象就是“搶錢的”,而且也很不受政府待見。
其中一個很大的導火索,是微軟的“反盜版”宣傳。
“反盜版”是微軟公司產生銷售的重要手段,這從商業上,無可厚非。但是,後來微軟的口號叫做“正版化”。
正面的溝通才能建立正面的感覺,更容易導致正面的結果。
模式識別與處理
就像計算機一樣,為了提高效率,我們的潛意識,會對常見的外部刺激進行歸類,同樣的模式使用同樣的處理方式。
在上海的馬路上,偶爾會遇到一些人,在他們離我大概1米左右,我就能本能的意識到:“哇,騙子”,然後閃人。
因為他們有固定的行為模式:很遠看到一個人過來,就開始緩慢的等待;當你走近的時候,會從一側看著你;然後開口的話術,都是一樣的。外地過來,沒錢了,幫幫忙之類。
這樣兩三次之後,自然建立起了一種模式的識別。
如果我們搜索網上的文章,關於“如何應對客戶拒絕”。排第一位的,有這麼一段話:
客戶說:我沒時間
推銷員可以說:“我理解。我也老是時間不夠用。不過只要3分鐘,你就會相信,這是個對你絕對重要的議題……”
這個回複本身很垃圾,因為並沒有給客戶有用的訊息。但除此之外,如果你應用這句話,而對方已經有豐富的和銷售打交道的經驗(這年頭,貌似大部分人,都有此類的豐富經驗),應該會馬上感覺到,你這是一個套路(網上排名第一位的文章,很多人應該已經用過了)。
此時,在處理以往的此類溝通中的經驗和情感會促發:通常比較負面——很少有銷售,真正給了對方有用的東西。
對我而言,聽到這句話,慣性反應是立馬掛電話。
人類決策的自主意識
前面曾經說過,當客戶在認真考慮的時候,作為銷售人員,千萬不要衝上去說:“相信我,沒錯的。”
這是典型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表現。
第一個原因,可以歸納為“模式識別”。我們大多數人,應該都接觸過不少銷售:根本不考慮你的利益,一味自私的想向你推銷產品。恩,在你考慮的時候,他們喜歡說什麼呢:“這個很適合你的。沒錯的”
在潛意識裡,我們已經把這個模式,和“反感、疑惑”聯繫在了一起。一旦有人表現為這種模式,自然會產生反感的感覺,並且覺得:“恩,他為什麼這麼著急。我要好好思考一下。”
但關於這個案例,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關於人類決策的自主意識。我們喜歡自己做出決策,而不是“被別人說服”做出決策。
逆反心理,就是我們決策的自由意識的表現。你不讓我做的事情,我偏偏要做。即使你說的很有道理。
一位在考慮離婚的女性,跟我說:”其實當初,我也猶豫要不要和他在一起。但家里人拼命反對,於是我就決定,一定要結婚。”
不少父母,有句常用語:“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人本來天性就是不聽話的。銷售也是這樣,你越是想讓對方“買”,對方反而會越不想“買”。
以退為進,促進成交
在面臨重大決策時,客戶猶豫需要考慮,這其實是一件正常的事情。當然,這個過程拖得越長,可能發生意外。這時候,你要採取的方法,不是說服,而是反過來,利用逆反心理。
在前面的案例中,當客戶考慮時,你反過來設置一個障礙。例如:
“王總,這套行銷軟件雖然效果很好,但是有一個前提:就是產品供貨要及時。否則如果客戶量上來了,供貨跟不上,客戶會打負面反饋,那就是浪費銀子了。您需要考慮清楚,這方面你們能應對嗎?”
這套方法告訴朋友後,他打電話給我,很興奮的跟我說:
“今天我用你的套路。老闆聽完,大手一擺,很豪氣的說:'這個你不用管,我們能搞定'。然後刷刷刷就簽了字。你從哪裡學來這個的,以後跟你打交道要小心。”
以退為進法之所以有效,還有3個關鍵原因:
第一:從心理的角度,我們在購買之前,總是要考慮的。但是對於考慮什麼呢?很大一方面就是“買了之後,會不會有問題?”
而當你設置障礙時,其實給了客戶一個考慮的方向,因此減輕了他們的心理負擔(前提是這個障礙要合理,符合他們的利益)。其實這也是你在影響他的採購標準。
第二,這個方式因為不牽涉到“說服”,也就不會觸發客戶潛意識的抵觸反應。
第三:犯賤心理
犯賤心理
我們對於事情的價值感,並不是客觀的。越是得不到的,就越想要,越覺得價值高。
在《絕代雙驕》裡,古龍說:
大多數男人的毛病,就算是條母豬,假如有兩個男人同時搶著要她,那麼這母豬全身上下每個地方都會變得漂亮起來,但其中假如有一個男人忽然棄權了,另一個男人立刻就會恍然大悟:“原來她是條母豬,只不過是條母豬。”
男人輕視容易到手的女人,客戶輕視唯唯諾諾的銷售。這是為什麼,你作為銷售,客戶“隨叫隨到”並不是什麼好的做法。顯得很廉價。
在前面的部分,曾經講到促銷時,如果你要給予客戶什麼,一定要他們付出什麼。如果你無條件的給客戶20%的折扣。他會感謝你嗎?大多數時候,他會想:“恩,這傢伙看來還有空間,再壓一下。”
剛進入微軟的時候,接觸到一個合作項目。一位資深的客戶經理,看了合作方案,說:“這個有問題的,我們給的太多了。讓經銷商購買軟件,讓他們派出骨幹團隊參與,再忙也要保證,否則就不要做了。如果他們付出的不夠多,那麼也就不會真正的投入。”
在銷售過程中,當客戶想要得到一些東西的時候,記得培養他們“付出”的習慣。當然,你給予的,必須要大於他們的付出。
最小阻力法則
懶惰是人類的本能:它能夠節省能量。
表面看上去,我們的決策、行為都是自由的。但事實上,多數時候,它會受到“懶惰”本能的約束。
我們常常遵循“最小阻力法則”。
概念是:如果人的面前有兩條路,通常他們會選擇阻力最小的那條。就像水流,總是往地勢更低的路線流動一樣。這個法則,從大的方面,影響到整個人生;從小的方面,影響到細節諸如你是否會看某條新浪微博。
在做職業公益活動的時候,經常有人跟我說,他們不喜歡自己的專業比如會計,但他們最後還是選擇了會計的工作。最大的原因,因為阻力最小:找起來容易、父母支持。
如果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這要面對父母的質疑,而且找起工作來,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大多數人最後,還是會選擇容易的。
如果看一下多數人的軌跡:選擇了容易到手的學校,選擇了容易到手的工作,選擇了容易到手的婚姻。即使這些並不是真正想要的選擇。
被客戶拒絕是銷售的常見苦惱。
大多數情況,是因為客戶在面臨“說是”或者“說不”兩條路的時候,“說不”的阻力更小。你一上來就要求對方買單,就像一個男生,上來就對心儀的女性說:“做我女朋友吧。”除了極少數情況,對方已經鐵定要你。多數時候,對方只好選擇“說不”了。
可行的策略,是將大的要求,分解為一個一個小的步驟,從而在每一個步驟中,對方做出選擇時,確保“說是”是更容易的。
在家樂福大媽的案例中,一開始她並沒有要我買蘋果(否則我直接走人了),而是先讓我邁出了第一步:
然後紅富士的促銷拿起一個盤子,上面有幾塊切好的蘋果。跟我說:“免費嚐一下把,我們的蘋果味道很好的。”
我還在猶豫,她又說:“吃了也不用買的。”
補充一點,他還把盤子遞到了我的手邊。對於現成的切好的免費蘋果說“是”,相比選擇離開,貌似前者更自然。
這一招如果你去肯德基之類的快餐店,應該不陌生。
他們的店員會依次問你:
“您是要漢堡還是飯?”
在你確定之後,然後再問“雞翅要來一對嗎,可以省2塊錢?”
然後再是諸如“要試一下新出的**飲料嗎,正在促銷”
而不會是在你走上去的時候,就問:“辣翅漢堡加雞翅,再點一份新出的**飲料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