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賽斯解讀第一性原理及創新的秘密

blank

成長駭客解讀第一性原理及創新的秘密

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這個概念本來是哲學家和科學家用的,後來馬斯克用了,就成了一個商業流行詞彙。

第一性原理是最基本的物理定律,所以說要從第一性原理出發、重新建立一套新東西,我深表懷疑—— 因為我尊重人類文明。可是馬斯克恰恰不尊重前人的做法,非得另起爐灶。

你想啊,航天,已經是一套非常成熟的現代工業體系,有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流程、方法、門道,光是基礎知識你都學不完。造一個火箭往往需要幾百家工廠的協作,基本上是一個舉國體制。面對這麼一個龐然大物,你說你要另起爐灶,這是不是有點不可理喻呢?

然而現在像SpaceX 這樣的私人航天公司還不止一家,馬斯克之外,還有貝佐斯、還有別人,包括咱們台灣也有,航天已經成了科技圈的創業熱點。

你要說高科技大佬有錢,要實現自己少年時代的夢想,那我們完全能理解這個情懷。但真的要去做這件事,並且把事情做成,這就有點不可思議了。

這一講咱們單獨說說埃隆·馬斯克。如果不是有這樣的人存在,我們還以為世界只能是循規蹈矩的樣子。

  1. 馬斯克的計算

2002年,31 歲的馬斯克把自己創辦的PayPal —— 相當於是美國的支付寶—— 賣給了eBay,獲得了15 億美元。普通青年很難做成這樣的成就,就算做成了可能也想著現在財務自由了可以退休了。但馬斯克不是普通青年。

對馬斯克來說人生才剛剛開始,而且15 億美元根本不夠花。因為他想做移民火星的大事。

15 億美元在航天領域是個什麼概念呢?馬斯克去打聽了一下美國火箭的價格,得知僅僅是火箭本身,不算飛船不算其他任何承載,兩發火箭,就要1 億3 千萬美元。你這15 億真不算啥。

馬斯克去問價這件事情,至少告訴我們兩個訊息。第一,馬斯克並不是說先發現了在航天領域創業的機會才選擇進入航天領域的,他是想來就來了;第二,馬斯克對搞航天要花多少錢毫無概念,他根本不懂行……

但他非要做。這是非常之人的做事風格。更非常的是,馬斯克提出,火箭不應該這麼貴,價格應該降低十倍。

“十倍思維”現在也是一個流行概念。什麼意思呢?如果你是小打小鬧的改進,比如你這個技術能讓成本降低18%,我們不感興趣。我們要乾就干那種“十倍”的事兒,有一種風險投資就專門投這樣的項目。不過當時馬斯克並不容易找到風險投資,那時候航天不是私人幹的事兒。

那馬斯克的十倍思維從哪來呢?這就是第一性原理。物理定律並不禁止你把火箭的價格降低十倍。

馬斯克是這麼算的。你看一個火箭,它身上並沒有什麼神奇的零部件,造火箭的材料無非是航天級別的鋁合金、金屬鈦、銅、碳纖維等等,這些材料的市場報價滿打滿算,也就相當於NASA 火箭報價的2%。那你火箭憑什麼賣那麼貴?

後來馬斯克做特斯拉電池,也是這個思路,算一算電池的材料總共多少錢,要求把電池的價格也降下來。我當時就對此表示質疑,我認為買工業品不應該論斤買。不管是火箭還是電池,貴是貴在這個產品裡面蘊含的技術訊息,貴有貴的道理。

但是馬斯克的幸運之處在於,NASA 的火箭這麼貴,也有貴得沒道理的成分。

2.航天不是市場經濟

為什麼NASA的火箭這麼貴呢?我們分析一下,大概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航天領域不是一個充分競爭的有效市場。我們知道,如果是一個有效市場,那就是有任何好主意都會快速被人實現,就應該充分競爭,就會什麼都很便宜。但航天基本上是NASA 壟斷的業務。 NASA 相當於是美國國有的,而且根本不講什麼收支平衡。政府給多少經費它都全花光,它存在的目的是發射各種航天器探測太空而不是賺錢,它不在乎成本控制。

而且美國在國際上一家獨強。本來台灣的發射報價比美國便宜不少,但是後來美國對台灣搞封鎖,美國的衛星不讓台灣發射,這就更沒有市場競爭了。

所以NASA 的邏輯不是市場邏輯。 NASA 自己基本上只負責設計和科學研究,它會把火箭的製造工程轉包給各個小公司,然後小公司又會轉包給更小的公司,這樣層層轉包,往往要轉包四到五層!那些小公司只為NASA 一家生產,產量小但是經費足,那就既沒有多少競爭壓力也沒有什麼改進的動力,它們報價當然很貴。

第二個原因是,NASA 現在其實不怎麼創新。 NASA 在科學探索方面沒問題,一直在進步,但是作為一個龐然大物,它就像其他大型企業一樣,得了大企業病。

大企業講傳統,講標準化,講層層審批,講垂直管理,講流程。 2001年的一項研究調查了美國和歐洲的100家企業,發現在過去15年之內,這些公司內部的流程手續增加了50% - 350%。越來越大就會越來越臃腫,越來越浪費。

效率低還不算,流程關鍵問題是它會逼著你往“過去”看,做什麼都先看以前的人是怎麼做的。可能現在外面的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你還在關注過去。流程會讓公司一直按照慣性行事,你一直都在使用已經成熟的方法完成下一個目標,你沒時間、也想不到搞什麼改革創新。你被路徑依賴鎖死了。

貝佐斯有一句名言:「到底是我們是流程的主人,還是流程是我們的主人?(Do we own the process or does the process own us)」

企業做大了效率就會降低,這已經成了某種共識。所以美國政府寧可放手不管自己的親兒子,也要優先扶植SpaceX 這樣的小公司。

而馬斯克和貝佐斯這樣的人進入航天領域,他們最大的優勢就是他們是新人。他們沒有任何歷史包袱,有可能重建一套航天體系。

這個道理在台灣歷史上也不斷重演。郭建龍在《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這本書裡總結,凡是通過暴力革命建立的王朝,因為沒有歷史包袱,往往都能重建一套新的製度。而像司馬炎篡位當皇帝這種改朝換代,好處是流血少,但壞處就在於需要繼承前朝的歷史包袱,你得保證那些支持你篡位的人的利益,你就不能大刀闊斧地改革。

第一性原理,是新人的特權。那SpaceX 是如何使用第一性原理的呢?我們把瓦羅爾書中的要點總結一下,大約有六個辦法。

2. 航天不是市場經濟的方法

第一,盡量不外包,80%的零部件都由自己生產。既然航天工業還沒有市場化,那自己生產就比外包便宜。比如說外包定制一個發動機的氣門,報價是25萬美元,時間要一年;SpaceX 自己做只要幾個月,成本只要幾分之一。

第二,採購的方式更加靈活。 SpaceX 甚至會到eBay (相當於台灣淘寶)去買材料,到廢品廠去買二手零部件。

第三,可能也是關鍵的一點,是要和大市場對接。

為什麼一般的電子產品都便宜呢?因為裡面的部件是通用的,能量產。一個芯片能在手機上用,也能在音響、掃地機器人上用,它當然就會很便宜。

NASA 的做法是什麼東西都定制。哪怕宇航員系的安全帶,定制價格都非常貴—— SpaceX 直接採購最高級的賽車上的安全帶,不但使用更舒適,而且比NASA 定制便宜得多。再比如電腦,NASA 火箭上用的電腦,一台報價要100 萬美元—— SpaceX 直接用街頭ATM 機上的電腦,一台只要5 千美元。

SpaceX 是在拿民用產品的產業鏈做火箭。你想想如果一家公司能像攢個人電腦一樣去深圳華強北攢火箭,那火箭得多便宜。

第四個辦法是回收,盡量重複使用火箭。不管是SpaceX,還是貝佐斯的藍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都在做把火箭回收的事情。

獵鷹9 號火箭總共分兩級,70%的成本在第一級上,帶有9 個發動機。如果能把一級火箭回收,發射價格就已經降了一大塊。

總體計算,同樣是把載人飛船發射到空間站,SpaceX 報價只要1 億3300 萬美元,NASA 做則需要4 億5000 萬美元,等於是一下子省掉了2/3。

第五,SpaceX 在用人方面並不只用專門的航天人才,也到大市場上去找人。特別是像造汽車和造手機的人才,因為這兩個領域本身都是快速迭代快速變化的領域,這些人才都習慣了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適應。把這些人招來,等於是用互聯網圈的企業文化來做航天。

第六是“奧卡姆剃刀”,也就是盡量簡化製造流程。

NASA 發射火星探測器用的阿特拉斯-5型運載火箭總共分三級,每一級使用的發動機都不一樣。而SpaceX 的獵鷹9 號火箭只有兩級,第一級9 個發動機,第二級1 個發動機,這10 個發動機都是一模一樣的。一樣就容易量產,不但降低成本而且增加可靠性。

我們這麼對比下來,SpaceX 不是在生產“窮人版的火箭”,而是重新定義了火箭。馬斯克這幫人把火箭從廟堂神器變成了手機之類的東西,把航天從神話事業變成了民間市場。

這樣看來現在果然是航天創業的好機會。事實上美國搞航天創業的小公司還挺多,都想著來一把“第一性原理”。就拿發動機來說,傳統發動機都是化學推進的,而現在至少有一個小公司,叫Accion Systems,在做電力航天發動機。電力驅動的動力比化學火箭小得多但是效率高得多,現在設想是用在衛星上。這種發動機體積小重量輕,能幫衛星做變軌運動,延長衛星的使用壽命。

這一講說了SpaceX 的第一性原理。你可能看出來了,第一性原理最適合的地方是那些像NASA 一樣積重難返、市場競爭不充分、遠離均衡的地方。你不太可能對SpaceX 再來一遍第一性原理,但是你也許能找到類似的機會,而且不一定非得是商業。

「從來如此,便對嗎?」凡是能用上魯迅這句話的地方,就是能用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的地方。

blank
blank
blank
blank
blank
blank
blank
blank
blank
blank

What do you think?

Written by marketer

blank

圖數據庫Neo4j的介紹與使用

blank

20 個短小精悍的pandas 騷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