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ERP系統要怎麼做呢?
ERP需要走向雲端,這已經是業界的共識,ERP雲化也是近年來老生常談的話題。 然而ERP雲化的進展狀況如何了? 市場內到底有沒有出現真正的雲ERP?這些問題是很多CIO新的關注點,但也被很多廠商所利用,將ERP雲化和雲ERP混為一談。
從字面意思上理解,顯然ERP雲化是一個動詞,雲ERP是一個名詞。 實際上,ERP雲化指的是ERP向雲模式轉變的過程,是持續的動作,雲ERP是ERP雲化所對應的結果。
ERP發展至今,可以說經歷了四個階段,從最早的財務軟體,到財務軟體一體化階段,再到整合人財物產供銷存企業經營七大要素,過渡到ERP管理軟體時代,這代表著管理軟體發展的前三個階段,也對應著台灣企業快速發展的幾個時期。 在當下的互聯網時代,隨著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技術的發展,傳統ERP面臨挑戰,向雲端轉型成為必然,雲ERP成為其發展的第四個階段。 而當前ERP向雲端轉型的時期,也即是ERP雲化階段,成為ERP階段到雲ERP階段的過渡階段。 現階段ERP的變化方向相對明確。 從技術角度來講,結合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等技術,ERP正從架構層開始重構,向雲化、移動化升級; 從功能變遷的角度來講,結合社交化等技術,ERP的作用也正從企業內部管理向外部、向客戶連接發展,延伸到了行銷、運營等方面。
ERP雲化兩種套路誰更靠譜
從技術架構到企業場景中的功能、作用,均要求ERP向雲端升級。 對ERP廠商來講,如何去迎合這種趨勢,從而去應對企業客戶越來越高的要求?
ERP雲化,理論上來講存在兩種方式:一是基於原有ERP,陸續進行核心應用板塊的雲化,並與原有ERP進行整合、集成。 通過這種持續的雲化,逐漸從本地過渡到雲+端,直至完全升級為純雲ERP。 這一方式相對平滑,核心應用的步步雲化與替代,在滿足雲端升級的同時,保證平滑過渡,同時本地軟體系統與雲端深度集成,進一步保證了企業業務的正常運轉,以及支撐基於架構升級之外的管理創新和業務創新。 當然這一方式當前也面臨著巨大壓力,即如何在平滑之餘加速向雲端的過渡。
第二種方式直接做雲ERP產品,這種方式的優點在於從架構層面,就是完全基於互聯網、雲計算架構,對企業新技術、新挑戰能夠更好的應對。 然而這一方式同樣存在很大問題。 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講,企業原有數據的遷移問題無法有效解決。 當然,我們堅信未來公有雲將成為企業市場的水電煤毋庸置疑,但實際上當前的"純雲ERP"還只是雲化的財務+進銷存,並沒有完成ERP的整體雲化,因而現在市場內並沒有真正的純雲ERP。
從行業內的真實情況看,多數廠商也是採取了第一種方式,國內的用友等如此,國外的SAP、Oracle的ERP雲化過程中也是如此。
ERP該怎麼選型
那麼在ERP這樣的發展態勢下,如何選擇合適的ERP產品? 接下來我們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我們選取了當前選型過程中經常遇到的三個糾結點,並對這些問題詳細分析。
糾結問題一:誰比誰的功能強?
面對幾個不同的產品,經常遇到的一大難題便是,哪個廠商都說自己的功能強,都能說一堆自己好對手不好的功能。 誰的功能更強? 面對一個功能非常複雜的ERP/雲ERP系統,這常常讓人無法判斷。 這也就讓人非常糾結,因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我們要選一個功能最全的產品。
這其實是一個誤區:選型的目標不是選一個功能最強的產品,而是選一個適合自己、能解決自己核心問題的產品。
正確的姿勢是:選型時企業應成立"選型小組",由選型小組確定自己希望通過系統解決的核心問題。 以這核心問題為導向來評估產品功能的適合度。 也就是說,在產品基本功能大致相似的情況下,要仔細評估一個產品能否解決核心問題,解決的深度如何。 有些功能的好壞、有無,並不是選型時非常重要的標準。 因為這些功能雖然好,但對於解決自己的核心問題並無很大的必要。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企業在選擇ERP這樣的複雜產品時,還有一個典型誤區:即由各個營業單位列出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需求,而後一個個對,希望產品能滿足所有需求。 這是一種理想狀態。 一般而言,不可能有任何一個產品能滿足企業的所有需求。 即使是定製開發,也基本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因此,科學取捨非常重要,哪些需求必須滿足,哪些需求可以放一放,以能解決自己的核心需求為主。
糾結問題二:選低價還是選高價
本來預算幾十萬、上百萬元,但偏偏在招標的關鍵時候,有廠商開出了比別人低得多甚至是免費! 選價格低的、免費的還是選高價的? 這是在雲時代選擇ERP時經常遇到的第二個糾結問題。
選擇ERP,最重要的就是選到一個能夠長期發展的廠商。 廠商比產品更重要。 雲最終需要實現融合,因此,雲計算時代,需要重視廠商的綜合實力,以及其各板塊業務的融合和補充能力。
我們要從廠商的領先能力、產品能力、服務能力、價值能力等四個方面去綜合評估一個廠商的實力。 價格只是評估廠商的一個部分(在價值能力的性價比中),但肯定不是唯價格論。 也即是說,價格低的,並不見得是好的。
糾結問題三:技術架構先進還是過時?
"我的技術架構好、先進,誰誰誰的技術架構不好、過時。" 這是在雲時代選型ERP時經常遇到的第三個糾結問題。 尤其是現如今,技術發展呈現群體性突破,雲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AR/VR、區塊鏈等頻頻出現,也都有些其廣泛應用前景。
廠商們喜歡做的是,將各種最先進技術和自己的產品相結合,以表明自己技術架構最先進。 這給使用者帶來了比較大的困擾:技術架構很難評估,到底誰的技術架構確實是先進而不是吹牛呢? 是否一定要選技術先進的呢?
這個問題的本質其實是雲時代選擇一個什麼樣的ERP產品,評估雲時代的ERP的好壞,技術與架構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但也不是唯一方面,功能與深度、平臺與架構、易用與體驗都是評估的基本框架。
實質上選擇雲ERP,還有一個需要強調的重點是要考慮產品的可持續性。 企業發展和業務擴張是必然,因而產品能否適應未來發展的需求,能否支撐企業從小型企業到中型企業再到大型企業,甚至到集團型、超大型企業的持續應用,同樣是選型不得忽視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