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下ERP軟體
順便一說,我數學基礎不錯,早年學習過程式設計,很早接觸ERP,最早接觸過IBM的AS400,十分熟悉工廠運營,能用EXCEL加VBA為小企業做出適度夠用的近乎ERP或是MES的功能的應用,聊這個話題我毫不發怵。
首先說ERP在企業的成功率,這個話題說來複雜,你要看這個ERP成功的定義是對哪個部門來下的。 比如財務部,我在《聊一下阿米巴經營》裡面說到"財務作為一門高度標準化的專業,它是一個需要一個對任何行業都具有意義的交集,它確實做到了這個交集,其代價就是忽視了行業的特殊性,流程的特殊性和企業自身的特殊性。 "所以,對於定製化的ERP軟體而言,滿足財務的需求是不困難的。 以前一位跨國企業的財務總監說過一句話——ERP干砸了就是財務軟體。 對財務部而言,絕大多數情況下,ERP的導入是成功的;之後升級也是滿意的。
但是對於其他營業單位,那就難說了。 每一間企業的的流程都是不同,如果是買定製軟體,那就是強行要求企業無論是不是合適,流程必須改為ERP軟體裡面的定製的流程——這叫削足適履。 但是如果走客製化軟體,基於原有定製軟體重新開發新流程的成本也是極高的,很多企業承受不起,或是在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做出"半吊子"功能的ERP。 所以如果讓生產計劃部門,生產部門,物控部門這些實際運作業務的部門來評價ERP,95%以上的ERP專案都是失敗的。
當然,財務部門的高度標準化和營業單位的高度差異化是一個導致ERP軟體成功失敗眾口不一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數據精度:到底是財務部門的管理精度高還是其他營業單位的管理精度高,實際工廠裡面還是其他營業單位的管理精度要高很多。 比如,不考慮庫齡分析,財務上最後需要統計的呆滯材料可能就是一個金額,但是物控部門可能是一千多種物料及其數量、單價。 再比如,無論庫存金額再準確也沒辦法,這個物料不是車間需要的物料就是不能生產。 所以,工廠運作部門對於ERP數據的管理精度是高出許多。
一般來說,企業老闆走得最近的人,甚至是心腹,一個是市場、一個是財務、還有一個有機會是採購。 因此,當企業老闆上了一套ERP軟體,最後要去聽ERP是否成功的建議時,一定會問財務,如果是聽取了財務的建議,往往就是專案合格了,付款吧。 但是如果聽取生產運作部門的,甚至研發部門的建議,往往是專案還不能這樣算成功,還有一二三四等等的問題,但是這些人往往不是那麼說得上話的人。
我以前和一位ERP的售前工程師花過很長時間探(爭)討(論)ERP究竟是什麼? 共識部分如下:
1、ERP的邏輯就是一堆企業經營的流程和表單(這些流程和表單可能好用,可能不好用;可以是計算機存儲,也可以是紙媒;它們只是概念上的流程和表單)。
2、概念成為ERP軟體,最終還是計算機處理這些流程與表單,所以具備計算機所有的優點,最重要的優點是:存儲量大,計算速度快。 (不要和我說同步,同步是因為快;不要和我說不出錯,ERP可以防止手工錄入錯誤嗎)
共識不多,但是起碼把問題分為了兩個層次:
1、一個ERP好不好用,首先要看為企業設計的流程和表單的邏輯性和實用性高不高。 這和軟體本身沒有半毛錢的關係,這套流程和表單如果OK,就算是用紙質的檔和表格來運行,除了慢,沒有別的毛病。
2、如果前面這個流程和表單的品質高,再才看把"紙質的流程和表格"變成軟體做得好不好,這個就看軟體公司的水準和程式設計員的水準。 好的流程表單加上好的軟體程式設計,就是好的ERP。
所以了,就算是頂級的軟體公司和頂級的軟體工程師,如果他們不熟悉企業本身的運作,不能編製出企業合適的"紙質的流程和表格",那麼也做不出好用的ERP軟體。
相反,如果企業擁有最合適的「紙質的流程和表格」,就算軟體公司水準低一些,軟體工程師道行淺一些,最後做出來的軟體比較慢,介面不友善,最後企業還是會比較滿意的——起碼比人工運算快得多。 套用「買椟還珠」的典故,流程和表單是"珠",ERP軟體的程式設計是"椟"。 我曾經給企業編寫了一個十分貼合他們實際業務的帶VBA的EXCEL表格,去年有軟體公司以合作項目的名義希望我把這個表格當作個人介紹的一部分寄過去。 我沒有寄,為什麼? VBA和EXCEL並不值錢,值錢的是優化運營流程后的表單的模型和演算法(其實就是數學模型化以後的流程和表單)。
軟體公司必須是擅長軟體,所以我會假定問題還是出在了第一項上,對於千人千面的企業客戶,拿出"最合適的紙質的流程和表格"才是他們的罩門。 如果再深究,說一千道一萬都是"錢"的問題。 軟體公司為什麼會缺少"熟悉企業本身的運作"的人,太貴了請不起或是捨不得請是很大的一個原因。 如果再說為什麼,軟體公司就會說是客戶出不起錢了。
辦公自動化和機器人的自動化最後都一樣,沒有現在科技不能自動化的工作,只有現階段成本來看企業用不起的自動化。 從這一點來看,有錢的企業比沒錢的企業更容易成功ERP專案。
所以,當一個ERP軟體在一間企業有的人說好,有的人說很不好,你不要奇怪;當企業客戶說軟體公司的ERP做得像垃圾,軟體公司說這是因為客戶出不起錢,你也不要奇怪;當企業客戶說軟體公司的售前告訴他ERP軟體就可以解決幾乎所有問題,軟體公司現在卻說這個實現不了那個實現不了的時候,你也不要奇怪。
當然,優秀的大企業的ERP專案的成功率會高很多,我在《企業的病痛》寫道"活得夠久,做得夠大夠好的企業,職業經理人在他們中間輾轉工作,顧問拜訪了上家就去拜訪下家,甚至大學的教授都常來調研和講座,這種就是交換基因最充分的企業,這一類企業的相似度是很高的。 "大企業相似度高,也就是標準化的程度高,對於那些定製化的軟體,它們本來就是以某個行業的優秀企業為標杆定製的。 另外,這些企業非常、非常的有錢,憑什麼不成功?
但是如果我們使用一個苛刻的標準:既然ERP是成功的,那麼企業經營的所有流程和表單就應該在ERP裡面運行。 為什麼我們有機會參觀那些自稱成功的大企業的ERP軟體之外還有那麼多的紙質表格和電子錶格在ERP系統之外走"體外迴圈"。 這是ERP的另一個罩門——企業在市場的海洋,市場隨時會變化,會倒逼企業的業務內容發生變化,導致企業的流程不得不變化,最後表單也會變化。 但是ERP啊,軟體啊,企業裡面沒人可以有能力修改它,於是從ERP成功之後起,新業務產生的新流程和新表單會在ERP系統之外慢慢的增加,舊業務在ERP裡面運行,新業務走紙質表單和電子錶格運行——直到企業買新的ERP軟體或是升級舊的ERP軟體。
從市場永遠變化這一點來說,即使成功運行的ERP軟體,面對企業變化的市場,從使用的第一天就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