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殺,斷流,關店,Shopify台灣賣家大逃亡
被描述為「一上來就和亞馬遜扳手腕」的shopify,在過去一年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在快速成長的同時,一些煩惱也隨之而來。
」雖然這些違規商家僅僅是我們 100 多萬商家基數中的很小一部分,但我們也意識到,這可能會損壞整體的服務體驗,因此我們非常重視。」Shopify 官方發言人回應稱,公司已聘請多個團隊來解決這個問題。
」雖然這些違規商家僅僅是我們 100 多萬商家基數中的很小一部分,但我們也意識到,這可能會損壞整體的服務體驗,因此我們非常重視。」Shopify 官方發言人回應稱,公司已聘請多個團隊來解決這個問題。
Shopify 可謂是 2020 年全球疫情下最為受益的企業之一:實體商店紛紛轉移到線上,而 Shopify 為他們提供簡單、快速的在線銷售工具。但大量增加的客戶基數,也帶來了泥沙俱下的問題。僅黑色星期五至網路星期一的四天時間里,Shopify 商家就產生 51 億美元的交易額,這一體量讓任何風險都可能被放大,尤其當 Shopify 所服務的對象是全球各類中小型商家及個人創業者時。
隨著規模的壯大,shopify是時候非常嚴肅的面對這些問題了。
數千個店鋪被關,誰之罪?
有人甚至稱 2020 年為 Shopify 發展的元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Shopify 營收分別增長了 97% 和 96%;全球商家數量闖過百萬大關;自 2020 年 3 月以來,市值增加了兩倍多,目前已超過 1400 億美元。
Shopify 主要為零售商提供在線商店的建站模板、庫存管理工具以及安全支付等一系列功能及服務。此外,Shopify 也一直在擴大物流運輸和交付方面的業務,並不斷連接各種社群媒體新流量。比如,2019 年,它在升級 」 七個現有第三方物流供應商 」 的大數據相關資源的基礎上,推出了 Shopify Fulfillment Network。2020 年上半年,Shopify 與 Facebook Shop 打通,讓商家可以直接在 Facebook 進行商品銷售。2020 年 10 月,Shopify 又聯手社群媒體新貴 TikTok,支持商家通過 TikTok 影片廣告出售產品。
據悉,目前,全球 100 萬中小商家每月向 Shopify 繳納 29 美元的基本月費,以及 2.9% 的單筆訂單金額信用卡相關費用,還有 7100 家左右的商戶訂閱了數千美元 / 月的 Shopify Plus 功能(該項收入占 Shopify 月度經常性收入的 1/4)。
這個 」 反亞馬遜聯盟 」 的核心力量之一,也成功引起了亞馬遜的警覺。但 Shopify 之於亞馬遜的較量,就如 Shopify 創始人兼 CEO Lütke 曾經形容的:」 如果說亞馬遜是想建立一個帝國,那 Shopify 想為『叛軍』進行武裝。」
Shopify 瞄準的是那些從亞馬遜帝國 」 逃離 」 出來,以及根本無法踏入或不想踏入亞馬遜帝國的商家,而他們當中多數是更具個性化的中小賣家。畢竟,在亞馬遜平台的高額成本(高扣點率 + 不斷增長的廣告費 +FBA 等相關服務費)下,中小商家的利潤空間被持續壓縮。且在平台日益激烈的競爭當中,不具備價格優勢、不處於 Listing 前列的商家,也很難獲得消費者青睞。
然而,跟著商家從亞馬遜轉到 Shopify 的,除了商家手裡的商品,還有他們當中可能存在的不良玩法。你很難要求這些本就像散兵一樣的小賣家,一來就拿出能跟大企業相抗衡的高品質商品和服務,以及採用 」 正規軍 」 的打法,且不排除這些賣家當中混雜了根本就沒想做長期生意的投機者。
Shopify 官方發言人在回應 FakeSpot 的報告時稱,這實際上是全行業共同的問題,並表示 2020 年 Shopify 已經關閉了數千個店鋪,也將即時新的舉措以治理平台上的類似問題。
對於 Shopify 來說,商家的良莠不齊是無法避免的,而隨著體量的擴大,管控的難度也會隨之增大。
換湯不換藥,誰在割韭菜
的確如 Shopify 官方發言人所說,這不是 Shopify 一家的問題,而是全行業共同的問題。亞馬遜多年來也一直在 」打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
根據官方數據,在 2019 年,亞馬遜共在全球投入超 5 億美元用以打擊售假等欺詐行為。其中,共有超 8000 名員工參與,攔截疑似不良商品超 60 億件,阻止疑似存在不良行為的帳戶發布商品進行銷售超 250 萬個。
2020 年 6 月,亞馬遜還宣布成立由數據分析師、資深調查人員以及前美國聯邦檢察官等組成的全球打假團隊,專門阻止假冒商品在亞馬遜商城進行上架。
2020 年 8 月,亞馬遜專門治理假貨問題的 Project Zero 項目(」零容忍計劃「)新增 7 個國家 網站,包括澳大利亞、巴西、荷蘭等,至此,該項目已覆蓋亞馬遜全球 17 個 網站。該項目于 2019 年 3 月推出,利用自動保護系統、自動防偽系統及產品序列化服務三種工具,讓品牌方可直接標記和刪除侵權、假冒偽劣的 Listing。截止到 2020 年 8 月份,報名參與該項目的品牌已有上萬個。
通過巨大的投入,亞馬遜逐漸建立起自己的 」嚴控「 體系,試圖擺脫平台假貨泛濫之苦,以及由此引發的輿論漩渦。
亞馬遜對平台賣家的治理本無可厚非,但另一方面,政策執行過程中也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一些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在亞馬遜的一貫的 」 鐵血 」 風格下,是否存在 」 一刀切 」 的可能性而讓原本就被擠壓了生存空間的中小賣家更加沒有安全感。
比如,就在 2020 年旺季到來之前,一批賣家稱自己的賬號莫名其妙收到亞馬遜的 」 無品牌售假郵件通知 「,沒有顧客投訴也被直接關店了,甚至沒有給申訴機會。與此同時,亞馬遜也針對賣家的品牌問題推出了新政策:要求賣家必須在品牌名一欄提供正確有效的品牌名字,無品牌的產品則必須在 」 品牌名 」 一欄中填寫 「N/A」。填寫 「N/A」 的產品,會在頁面前端的標題下顯示 「byUnbranded」(無品牌產品)。
」一般亞馬遜在旺季之前都會有一波對於賣家違規行為的嚴打,很多誤傷。」 中小賣家直呼 」 惶恐不安 「,紛紛尋求逃離。
Shopify 是他們的一個好去處。這裡門檻更低、費用更低、對中小商家更歡迎,且去中心化的屬性意味所有在線商店都可以更為公平的自我運作,不像亞馬遜平台會有很多指標影響商家的排名和展示。
「Shopify 的崛起一定程度上也是得益於亞馬遜平台溢出的這些中小賣家。」 一位跨境電商行銷人士向億邦動力談道,」 但另一方面,中小賣家當中混雜的『定時炸彈』,Shopify 也吸納了進去,這就帶來了當下所面臨的假貨、不發貨等欺詐問題。」
貝恩資訊公司電商專家 Aaron Cheris 指出,在 」 打假 」 這件事上,亞馬遜、eBay 以及其他電商平台在擴大規模的過程中,都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如今正極力吸引新商家的 Shopify 也迎來同樣的問題。
如同亞馬遜要建立自己的帝國,必須通過引進大量第三方賣家達成規模效應,尤其在早期,不排除對數量的需求可能會讓它在質量要求上有所滯后。Shopify 或許也要走過一段相同的路。
搞壞台灣賣家名聲,誰來買單?
在 Shopify 治理生態環境的煩惱當中,一部分是與台灣賣家有關的。
FakeSpot 的報告提到,從 12.4 萬個 Shopify 在線商店調查到的 21% 可能存在欺詐風險的商店中,很多都由台灣商家運作。
拋開該報告的權威性以及是否存在對台灣商家的偏見不談,合規化、品質化的確是廣大台灣跨境電商賣家必須重視的問題。
「Shopify 在 2020 年大規模『封殺』站群賣家,波及範圍非常大。」 一位品牌出海全案行銷服務商告訴億邦動力,很多台灣賣家都採用站群模式。這種模式的一個普遍問題是,大量重複的粗糙網站,為了測爆品而不考慮產品質量、基本不提供售后服務等,且混入了很多違規操作行為,如不發貨、貨不對版、虛假宣傳等。
某雜貨鋪型的台灣獨立站賣家也透露:」Shopify 的賣家的確良莠不齊,2020 年我所知道的同行賣家裡面,一口氣被封了幾百上千個站的有過好幾次了。」
」站群模式多是『割韭菜』玩法,沒有復購、無用戶沉澱,不可持續。甚至部分賣家的惡劣行為毀壞了台灣賣家整體的名聲。」上述行銷服務商直言,」這也導致 Shopify 對台灣市場的態度一直都比較搖擺。」
作為全球最大最全的製造業和供應鏈基地,台灣是亞馬遜、Shopify、Facebook 等海外電商平台或服務商非常重要的陣地。他們很難對台灣海量的商家資源視而不見,畢竟這是他們營收增長的重要來源(如亞馬遜平台上台灣賣家數量占比達 40% 以上)。但在與台灣商家溝通合作時,很難真正本土化、真正理解台灣商家,也是他們的痛點。更別提一些 」野路子「商家的存在,讓他們對這個群體心有餘悸。
「Shopify 的政策也是很硬的,遇到違規的就關店,且一關關一片,連帶。」 一位從 Shopify 轉移到國內某同類服務平台的獨立站賣家稱,自己曾在 Shoify 遇到過幾次 」 無差別封站 」 的情況。」 跑得很好的正規產品,也突然就被封掉了。即使有備用的方案,仍然對廣告影響很大,浪費了很多的流量費。」
」我的整體感受是,這兩年,Facebook、PayPal、Shopify 有聯合驅逐站群賣家之勢。」 另一位跨境服務商指出,」 一方面,這些企業對賣家的治理措施往往不夠柔和,不排除『一刀切』引發的爭議和抱怨;另一方面,從自身出發,賣家也應該多多檢討自我,走上更正規的發展道路。」
」 靠國內外產品訊息差及價差做生意的粗放時代即將終結。」 一位長期觀察跨境出海的投資人士指出,台灣跨境出口電商已經到了一個轉型過渡期——從產品出海到品牌出海,商家也必須轉變經營思維。」 一些早期的獨立站站群大賣家都在極力轉型、擺脫『站群』名諱。因為即便沒有違規問題,這種模式也沒有什麼核心競爭力。」 他談道。
亞馬遜還是 Shopify?平台電商還是獨立站?這本不是一個 」 二選一 」 的命題。但在平台電商頭部效應日益凸顯、競爭格局逐漸固化的情況下,獨立站承載了更多腰部賣家和後來者的期待,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賣家對 DTC 品牌的渴望。也因此才有了獨立站 SaaS 服務商 Shopify 以及一系列 」 台灣版 「Shopify 的崛起,,
而當整個獨立站生態不斷壯大,如何獲得可持續性發展也將是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