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寫作如何利用散文式寫作手法畫龍點睛

blank

新聞寫作如何利用散文式寫作手法畫龍點睛

新聞寫作中最常用的敘事方法就是平鋪直敘,就事寫事,講清事實即可。這當然是最基本的寫作要求。那麼,如何讓我們的報導更富人情味、更打動讀者,如何讓我們的新聞寫作體現出台灣文學的美呢?其方法就是,在寫作中可以適當借鑒一些文學語言。 “散文式”筆法能幫我們在新聞寫作中實現這些功能。或許有人會覺得新聞重在寫實,散文重在寫意;新聞重在敘事,散文重在抒情;新聞結構嚴謹,散文相對寬鬆,兩者似乎是對立的,用散文化的手法來寫新聞,似乎有點水火不相容。其實,我們在寫新聞時,尤其是在寫通訊等體裁的新聞時,在語言文字,遣詞造句,結構安排等上面適當運用一些散文化的手法,只要運動得當,是可以對新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大大增強新聞的現場感和可讀性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新聞寫作中的高級技法——“散文式”寫作。

blank

一篇好的新聞報導有時會產生較大的社會效果,如果此報導能通過“散文式”筆法去寫作,那麼其傳播的效果往往會得到明顯提升。 “散文式”新聞能使受眾加深印象,難以忘懷。

比如某報曾在1987年10月14日6版的一篇報導《卡達爾同志在北京》:

“京華十月,秋色勝春光。廣場鮮花似海,長街彩旗如雲。首都人民剛剛歡度過國慶和中秋佳節,又欣喜地迎接來自多瑙河畔的貴賓卡達爾總書記……”

這使人如臨其境,如同在美好的首都迎接卡達爾總書記。文中沒有直接點明時間,卻用了“剛剛歡度完國慶……”。 “國慶節”“中秋節”誰也不會忘記,所以只要提到卡達爾,人們就會想起“……鮮花似海……國慶佳節……”。

blank

“散文式”新聞富有人情味,能激發受眾情感,撥動受眾心弦。通常來說,新聞確實有傾向性,而“散文式”的筆法帶有情感性,這種情感是建立在客觀公正的事實基礎之上的,容易被受眾所信服、接受,化為行動,更好地完成新聞的輿論導向作用。

“散文化”新聞對新聞的價值表現有較大的直接作用,而價值表現對價值因素又有直接作用,所以“散文化”新聞對價值因素起著間接性作用。如果兩個記者分別采寫同類事件,同時完稿,一個平淡死板地報導,一個恰當地採用“散文化”筆法寫新聞,編輯肯定選用後者。前者的新鮮性、重要性、人情味遠遠不如後者,甚至於難以表現。可見,用“散文式”筆法寫新聞,將會對提升新聞價值起到重要的作用。那麼,如何將“散文式”的筆法運用到新聞(消息)寫作中去呢?我們可以從新聞標題“散文化”、新聞導語“散文化”、新聞主體“散文化”、新聞背景“散文化”、新聞結尾“散文化”五個方面入手,因篇幅有限,這幾就不過多介紹。

blank

當然,用散文筆法寫新聞還要注意新聞與散文本質上的區別。散文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散文,是相對韻文而言的。凡不押韻的,均稱為散文;狹義的散文雖然範圍縮小了許多,其內容仍相當廣,可遠可近。其實,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新聞通訊也包括在散文之列,但現在我們一般所說的散文,是指狹義的散文。新聞和散文之間的關係,大體是這樣的:新聞講時間性、新聞性,它直接為當前的工作、生活服務。散文則不限,時間可遠可近,只要作者在生活中有感觸、有啟發,即可抒寫成篇。而新聞是傳播訊息,說的是事實,是以事實為基準,以事實為依據。總之,筆者認為,新聞可以用散文筆法來寫,但千萬不能脫離事實的本身自由發揮,更不能"散文化",就像自由不能自由化,"化"了,就是散文了。

最後,我們運用散文式筆法寫新聞時,一定要從實際出發,不得“合理想像”,具體內容具體對待。不要使“散文化”影響“新聞性”。 (文章來源:178軟文網)

What do you think?

Written by marketer

blank

品牌新聞營銷寫作掌握這五大要素方能得心應手

blank

旅遊品牌軟文營銷運用金字塔結構梳理邏輯,快速寫出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