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好壞的決定權的掌握者是30%的上課時間之外的70%的自習時間! 4個高效自習·獨學所必須的習慣!

成績好壞的決定權的掌握者是30%的上課時間之外的70%的自習時間! 4個高效自習·獨學所必須的習慣!

上課認真聽講是基本的學習態度,但是也不要過於糾結一堂課45分鐘要從頭到尾的全神貫注,因為上課所能帶來的好成績的效力比例實則還不足30%。

所有的上課都是輸入,而要想成績好,更要關注的是輸入時間之外的輸出時間。

即,30%的包括上課在內的輸入時間之外的70%的自習的輸出時間。

用好自習時間、獨學時間才是能否考出好成績,獲得好成果的關鍵。

所以,為了獲得超一流的“自學力”,需要思考並有必要養成的4個習慣。

1、不是以學習領域為主的學習,而是從好奇心出發,從激發好奇心的課題設定的自習開始。

自習時間的確保是必須的前提,但自習一流的人和二流三流的人之間會存在大不同。

其中最大的區別將會出現在自習開始前的對學習戰略的認識上。

大部分的人都會以“自己所處的環境為前提,然後開始自己要學什麼,如何學的行為”,即從學習領域開始選擇要學習的內容。

比如,我因為有幾個部下,所以我會閱讀管理部下,做好部門經理,提升自己作為中層幹部的領導力等等內容的書籍。

但是,這麼做也有不利的地方,那就是只能被動地從單一領域的書上獲得知識,不太可能有獨自的視點和觀點,基本都是全盤接收,所學也很難成為自己真正的優勢,即使思考再多,現實當中的實行也多會流於表面。

那麼,真正能自習的人會在開始前如何建立自己的學習戰略呢?

有調查現實,擅長自習的人都會這麼做—結合“自己想在什麼樣的領域發揮出自己的能力”和“心底深處,自己到底想學什麼”的兩者的思考後再決定。

即,不是進行“經營學”或者“數學”等以學習領域為主的學習,而是自己根據現實情況設定相適應的課題,去提煉和設定自己的學習戰略。

特別是那些“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會讓自己激動不已的課題”。

課題是什麼,是自己想去追求的論點;是涵蓋多方面甚至是多領域知識需求,需要自己主動查詢、思考去逐一解決的問題點;是需要具備全局觀分析的戰略要點……

課題不是簡單地學,而是自己去從不同角度,不同領域,不同視點去攻克—假定,立證,去尋求答案,是查詢,分析,解決的綜合做法。

一次課題的解決會讓自己掌握的經驗和活用的知識,是光從各領域的知識的學習中遠遠比不了的。

這也是教育先進國的小學、中高等慣用的學習手法,給與課題,讓學生自己思考如何去解決課題,比如我先前介紹的歐美國家的小學5、6年級生,讓他們自己思考和尋求“如何登上喜馬拉雅山?”的途徑,這需要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識,以學生為主的自主探索,老師輔助的形式,而對於學生來說,不只是能激發興趣,通過自己的課題解決去掌握的各種知識,能牢固地在腦中生根的同時,所掌握的知識都是活的知識—這可以說是能力的培養的最高的教育手法。

自習時,比如英語學習,不是單純地被動地背單詞就是背單詞,閱讀理解就是閱讀理解等分領域進行,而是給自己設定一個課題,“現在的自己如何要在短時間內趕上班上前三名的英語成績優秀的學生的水平?”,那麼自己就會主動地綜合性地去思考分析和尋找解決方法,把英語學習當成是一個整體來考慮,各方面所需的能力都是分枝,關聯起來分析和尋求解決時,自己在英語學習上的不足和相關能力都能獲得極大提升。

2、要先學習關於學習方法的相關知識,建立自己的學習方法體系,或者邊學習邊確立,但是一定要先做或先要有意識。

學習法相關的情報或者經驗,在知乎上就已經氾濫,更不用說還有其他媒體上的內容。

想知道關於某一點,大致一查就可以搜出一大籮。

但是這些會對自己有用嗎?最多是參考,不能當真。

因為學習,特別是自習獨學時,那些網絡上出現所謂的學習方法大都只不過屬於技巧類,自習的本質根本不在這些技巧上。

真的會學習的人,除了有正確的生活習慣,正確的方向(目的+目標)外,對自己知根知底,和能確立自己的學習法(體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大部分的優秀生雖然不是刻意為之,但其實都會不經意地做到這些)。

結果,適合自己的學習法都會因人而異,而且都不可能是獨立存在的技巧。

這個不同於其他人的“吸收知識,理解知識”的過程,和知道自己自身如何用最短的時間來獲得最大效果方法的人,才可以說具備了一流的自習力、獨學力。

日本東京大學的經濟學部教授,也是暢銷書『東大教授が教える獨學勉強法』的著者的柳川範之就曾明言,“要做好真正的自習獨學,學習開始前,一定要把“提煉自己的學習方法”上放在首位考慮,放置重心思考。

而且,獨自的學習方法(體系)一定是以科學為依據的,一定是只適合自己的的方法,尤其是記憶這件事上。

比如,我之前介紹過的“7遍閱讀學習法”不可能適合每個人,你可以藉鑑參考(很多朋友都說哪有時間閱讀7遍以上,不現實等等),但不一定要照搬,雖然這也是依據科學而來的學習法。

還有我自己在用的“3遍閱讀法”,第一遍快速音讀,了解全體像和抓重點,如果感覺有用要繼續讀下去的,那麼就會有第二遍、第三遍的再閱讀。

而第二遍的閱讀就是精讀了,在重要的地方要細而慢地看,甚至要發聲反复幾遍,手會同時亂寫,然後閉目做想起,用自己的話能精簡說明,同時看看有什麼疑問或者想想怎麼可以活用,第三遍快速閱讀,然後閉目放鬆15秒左右,再做快速的白紙再現,簡單要約寫出來,想不起來的地方再確認,再想起,直至沒有問題後再在睡前確認一遍要點和想起一遍,翌早再自測,然後變成短文,有時間再想起發信。

這是我自己在不斷試錯過成中發現的最適合自己的學習閱讀方法,同樣也是在嘗試過程中學習和依據了很多科學的道理,是自我摸索的結果。

它絕對適合我,很高效,是支撐自己高自習力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但是可能不適合你,你也要有像我一樣的各種學習和嘗試,一樣的摸索來找到自己的“真愛”。

一旦確立後,千萬不要看到大家都在說好,或者令自己心動的其它方法,就去改變,參考可以,改進可以,但是不能激進,相信自己,正確的方法的持續很重要。

如果決定了目標,決定了要學習的對象,然後馬上就進入學習開始的狀態,沒有考慮各方面要素,然後到出成果之前一直硬撐著努力,不合適的方法和技巧已經浪費了很多時間……像這樣,自己的做法的不試錯就學習,辛苦的努力,效率與否也不知道,成果也難獲得。

3、邊懷疑、疑問邊學習。

學習閱讀時,書的內容沒有必要一一地記住了再推進。

很多人把理解和記住當成一回事,其實理解和記住是學習的2個步驟,而理解的重要性要大於記住。

一開始就想記住的學習閱讀,理解往往會被忽視。

所以,學習內容的反复閱讀是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最起碼2遍是不可少的,就像我的3遍閱讀法那樣,頭兩遍是了解+分辨重點,和精讀理解。

在精讀時,對於內容總是要帶著疑問去看,“真的是這樣的嗎?”,有沒有別的事例? “,“相反的意見可能更正確? ”,“這個說法有沒有根據呢? ”等等,邊自問邊推進。

這是對內容理解的有效做法,思考。

這個習慣不光是自習,就是日常閱讀時也是必須養成了,因為“疑問的結果是正確的”的認可過程,是真正的理解過程。

4、就像我前文中介紹的,學到的知識,即使掌握了,亦不能是放在腦中,要“庫存”到外部,才能獲得高質的輸出。

第四個習慣就是我的前一篇想法,對外的輸出外部“庫存”越多,輸出的質會越高。

輸出的基本是想起,學了一段後的時時想起+確認,和學習結束後的想起+白紙再現,將直接決定你對所學的真實掌握程度。

做完這一步之後的反复(複習)才可以說是有效複習的開始。

但是,對於輸出,你必須還要有一個意識。

輸出其實還分為對內對外的2種。

對內指的是腦內留存,從所學的知識的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而對外是指把記憶庫存到外部。

為什麼要做存到外部的這個動作?

因為我們雖然可以浩瀚似海一樣地在腦中保存長期記憶,但是要從這麼多“存儲的記憶抽屜”中翻出要用到的記憶,對大腦來說其實也是一種的負擔—它不是超級計算機,有物理性質的硬盤,保存了就永遠不會掉。

為了讓大量而且優質的情報能自由自在地被活用,你需要有“不能只依靠大腦,不能只依賴記憶”的心理準備。

只依賴記憶的輸出,再牢固的記憶也會變得貧弱起來。

那解決方法是什麼?

放到大腦外面的“倉庫”進行“庫存”。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做完要約輸出後,把總結、感想等利用各種網絡筆記(如有道云筆記、印象筆記等)、部落格等進行發信,或者重要的地方,劃線粗字等地方進行轉記。

其最大的目的是為了忘記。

忘記所學,讓短期記憶、工作記憶的空間一直能保持充裕的狀態,就可以極力減少大腦記憶,檢索抽出等的負擔,畢竟從大腦的記憶能力和容量來考慮,把所學全部一字不漏地記住和隨時能使用是不現實的。

除了一部分有用的情報外,即使經過整理的記憶中還存在著大量其實對學習沒用的情報。

所以,不只是依賴記憶,通過網絡等,從“外部庫存“中只檢索有益的情報是高明的記憶方法,還能隨時接觸,加深印象。

學習後,尤其是自習後,必須具備能自在使用知識的記錄習慣,對外釋放。

你的外部的知識庫存越厚,輸出的質也會越來越高。

最後

如果想提高自己的自習獨學的水平,這4個習慣是必須要養成的東西,是前提。

—END—

What do you think?

Written by marketer

深度乾貨| Zabbix5.0監控cisco交換機配置

秀的一批,那些你不得不知的PyCharm 高效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