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低代碼、零代碼產品的一些看法

blank

對低代碼、零代碼產品的一些看法

這段時間,跟不少朋友討論過有關「可視搭建」、「低代碼」、「零代碼」相關的一些話題,也當面解答過一些問題,感覺有必要把一些觀點寫出來。

搭建系統的實質

一個基於搭建的想要解決提效問題的平臺,需要至少能明確回答幾個問題:

  • 軟體系統的開發效率消耗在哪些環節,原因分別是什麼?
  • 當前所面向行業的人員狀況分別是怎樣的,軟體系統有哪些類別?
  • 為了提升效率,策略可能有哪些,分別是從什麼角度解決,有可能帶來什麼新問題?
  • 未來的產品規劃里,你期望的平臺使用角色是哪些,分別如何參與的?
  • 出現未知領域的新業務產品,平臺可以如何去支撐?
  • 整個這個體系,更長遠的發展思路是什麼?

業務的複雜度只會轉移,是不會消失的。 用代碼表達,或者搭建系統表達,本質上只是改變了其組織形態,得到的管控方式有所差別,其業務實質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想要通過搭建系統來表達一個業務,其底層首先就要有對等於主流開發框架的架構,確保擁有完整表達業務需求的能力,然後才去做產品形態上的權衡。

如果我們面向某個行業,則不免需要與幾種角色打交道:

  • 業務專家
  • 一般業務人員
  • 有一定IT知識的人員
  • 有專業開發技能的人員

所以,產品形態的設計,也是要考慮到他們的業務傾向和知識範疇。 而其他的一些角色,尤其是設計師和前端開發人員,則應當盡可能在平臺中消除他們的參與,把這兩種角色提供的能力進行模組化,預先設計基於某個業務領域的交互集,然後由單一職責的研發人員來統一使用兩種基建:

  • 存儲
  • 交互

並且使用邏輯與規則把這些東西編排起來。

需要認識到,因為業務複雜度不滅,實際上所有的業務複雜度都聚集在單一職責的研發人員身上了,所以如果從零開始建立一個業務系統,唯一感受不到提效的會是這個角色,這是一種必然。 對他們的提效,需要在業務差異化定製的時候,由對業務複用的方法論去體現。

業務軟體的定製化

在業務軟體領域,通常會面臨定製化問題,除了少數功能極其單一的軟體,一般都會存在差異化需求。 絕大部分業務軟體會被這個問題困擾。

基於代碼分支實現的差異化需求管理,是一種比較艱難的方式,因為單一的業務功能,往往其變更貫穿前後端,涉及代碼中的多個位置,而且這些代碼中的實現,往往與其他功能也有關。 所以本質問題就是,功能點不是獨立隔離的,導致要從某家客戶的版本遷移給另外一家客戶,是一件比較難操作的事情。

目前,大部分主流行業軟體供應商都會提供各種維度的定製能力,但是它們一般有一個共性:圍繞自身的業務領域。 這種可定製能力,可以認為就是:低代碼。

低代碼的含義在兩個方面:

  • 可以通過代碼來擴展業務能力
  • 比直接寫代碼的那種方式代碼要少一些

結合我們在上一節提到的,一種可搭建平臺的底層實質上是一種框架:

  • 寫代碼擴展業務能力,是基於框架的擴展點,並且這些擴展可以被管理起來
  • 代碼少一些,是因為框架額外提供了一些能力

縱觀整個應用開發體系,我們可以發現,最適合低代碼發揮的前提是:

  • 針對一個特定業務領域,已經存在完整的標準化業務實現了
  • 交互集也已經齊備

然後,可以修改規則,添加校驗,編排現有的動作,調整視圖的結構和佈局,並補齊剩餘的其他細節修改。

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認識到:

低代碼的主要適用場景是解決相同業務領域下的差異化問題的。 儘管可能存在這樣的能力,但是我們並不期望某種業務從零開始基於低代碼搭建整個業務,而是期望定製化團隊使用這樣的方式去進行小規模定製,並且把這種定製的差異化,隔離在其自身的作用域中,不對其他租戶或者客戶產生影響。

業務軟體的個人化

定製好了以後,出廠交付了的業務軟體需要很強的個人化能力嗎?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傳統觀念,這類軟體用來辦公的,個人化的價值很小,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問題是可以探討的。

疫情期間,大家都會去戴口罩,口罩應該長什麼樣子呢? 就是通常大家所能想像的形態,最多是形狀和顏色有差異。 人們對業務系統的認知通常也是差不多,就是大面積的表格表單,風格稍有差別而已。

但是有一次,我看到一位之前的女同事,她發了一張非常好看的口罩照片,這照片裡的口罩是蕾絲的、繡花的,配合她靚麗的面容,簡直如虎添翼(劃掉,重新想個詞! )。

很多年前,我們上一代人的辦公桌是什麼樣子呢? 木製,偏棕色,有的會蓋一塊玻璃,上面放著電話機,紙筆,有的比較雅緻的,會放一盆水仙花。

那麼,現在,大家的辦公桌又如何呢? 已經有很多人個人化裝扮了自己的桌面了,比如很多人桌面放著玩偶(據說叫做手辦? 這個我不太懂,用錯詞了大家體諒下。。。 ),有的放著樂高積木搭建的某種建築,有的放著其他形式的裝飾。

所以說,會不會是我們不需要定製業務軟體,而是因為之前的可定製能力限制了大家呢?

通常的業務系統中,都會給使用者留一定的個人化空間,最典型的就是工作臺。 通過這個去組織自己的工作習慣,但大部分系統實際上只是把它當作功能入口來使用,沒有真正地做好這塊,因為把每種業務模組都提供可集成單元的代價較大。

如果我們拋開這種固有的看法,把視野拓寬到整個應用中的一切業務視圖,如果都盡可能地賦予使用者自由組合與調整的能力,對使用效率的提升一定會很巨大。

這樣,個人化不再局限於風格與主題的定製,而是真正體現到了業務表現形態的差異化和高效化。

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認識到:

無代碼的主要使用場景是在業務齊備的情況下,不更改業務語義,解決個人化需求。 每個使用者,可以定製自己的工作台,調整業務介面的布局形態,設定某功能的搜索偏好,調整表格和表單種欄位的填寫和展示狀況,等等。

小結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不管哪種形態,都只是相同底層約束之上,面向不同使用群體的一種產品抽象而已。 它們從不矛盾,而是互補的。 甚至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提供一種從輕度差異化到重度差異化定製的產品升級路線,使得每個層面的客戶都可以得到適合自己層次的需求定制度。

What do you think?

Written by marketer

blank

不上不下,國內低代碼產品真就如此了嗎?

blank

無代碼火了,短板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