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來信 | 微軟中國CTO韋青:低代碼/無代碼時代來了,寫代碼的你準備好了嗎?

blank

大咖來信 | 微軟台灣CTO韋青:低代碼/無代碼時代來了,寫代碼的你準備好了嗎?

十三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編者按:程式設計語言幾年一變樣,學了C、C++,還得跟上Python的潮流......

各大排行榜上,語言之爭也是愈演愈烈,還架不住時不時殺出個黑馬。

即便學了新程式設計語言,還得做大量「重複造輪子」的工作。

這對當今的程式師們來說,簡直就是一個Double Kill——讓髮際線升得更猛烈些吧!

在近日接受量子位的獨家採訪中,微軟(台灣)CTO韋青,給出了解決上述問題的新思路——低代碼/無代碼開發

量子位《大咖來信》欄目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把我們與韋青的對話進行了整理。

來信嘉賓

blank

韋青,現任微軟(台灣)首席技術官。

在微軟公司的十多年間,韋青曾先後擔任過微軟大中華區Windows產品部總經理,微軟大中華區消費與在線事業部市場總經理和微軟大中華區Windows移動產品部總經理之職,負責公司商用與消費產品業務的戰略設計與執行管理,以及合作夥伴與產業生態鏈建設。

在加入微軟之前,韋青先生曾經在摩托羅拉公司工作十年,歷任移動產品開發,市場推廣與銷售管理等領導崗位。

要點

  • 市場驅動低代碼/無代碼開發
  • 低代碼/無代碼開發並非什麼都不用學
  • 微軟的Next big thing為什麼是這個平臺?
  • 低代碼/無代碼開發,對IT人員產生怎樣的影響?
  • 數位化智慧化大勢下的低代碼/無代碼開發崛起

韋青:為什麼要低代碼/無代碼開發?

所謂的低代碼或者無代碼開發,它並不是空穴來風。 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不是由技術驅動,而是由市場驅動。

大家知道現在在台灣談的是數位化、智慧化,而在上世紀末,全球範圍內談的是訊息化。 那時候一個最熱門的話題叫BPR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到了21世紀初,國內慢慢開始討論起來。

為什麼講這個BPR呢? 現在說的無代碼開發和低代碼開發都是跟它一脈相承的,它是一個在上世紀末開始的訊息化轉型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產物。

當訊息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大家慢慢會發現原來軟體真的非常有用。 以微軟為例,從一開始我們定位是一個生產力平臺和生產力公司。

原來的平臺,就是以Windows、Windows Server或者像Exchange Server為代表的桌面平臺、數據平臺和企業級軟體平臺。

原來的生產力代表就是Office,現在通過一二十年的轉型,成功變成了Azure雲計算——它還是一個操作系統,只不過掌管的是雲端的海量的計算能力,存儲能力和網路能力。

現在微軟說的是"四朵雲",Azure,Microsoft 365,Dynamics 365,還有一朵雲是Power Platform,它致力於為人們提供一個更加強大的數位化工具,其結果就是效率提高,成本降低,自動化增強。

blank

當人們發現軟體能夠把公司的很多流程自動化之後就會發現,如果完全靠IT部門開發或者外包給其他的軟體公司來開發,根本就跟不上需求。

當訊息化能力、數位化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後,還有一個潛在的驅動力,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數字時代原住民

如果一個人職業生涯按照平均40年來算,這批人將會以每年2.5%的速率來代替所謂的舊員工的基數,事實上甚至會遠高過這個速率。 他們對於軟體的理解、認知和需求是巨大的,傳統IT方式肯定是滿足不了。

未來5年,將產生5億個新的應用,而且是基本屬於邏輯應用,等於是過去40年的總和。 而當前的軟體專業開發人員或者專業軟體公司數量是不可能去應對這種需求。

現在,恰恰正是低代碼/無代碼開發的時機。

什麼是低代碼/無代碼?

客觀來講,所謂低代碼/無代碼,它其實並不是像大家從字面上看到,可以什麼都不用學,就能夠開發軟體,那個有點像神葯了,我覺得沒那麼神。

首先公司有實際的業務痛點,比如說財務、人事、銷售管理等,這些部門是最明顯的。

同時,對公司還有一些基本的數位化能力,指的是數據的能力,比如銷售數據或者人才數據,或者一些物流數據、財務數據,起碼訊息化需要到達一定的程度。

blank

在這個前提下,他有了實際的應用痛點,對他的行業知識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就是它的流程。 很多是流程方面的,數據與數據之間的關係,這個我認為本來就應該是現在這個時代人們具備的一些基本素質。

有了這個前提之後,IT人員要能夠説明把公司內部的一些服務,開發成一些簡單的API方式,供非IT人員使用(比如拖拉拽的方式)。

低代碼開發是它的元件沒有那麼完善,就像一扇門,你好歹需要自己把鎖給裝上去,把門的鉸鏈擰到屋子上才能叫一扇門。

而無代碼開發就像這個屋子的設計,這些鉸鏈都不用你去擰,本身就裝在門上,把門往裡一推,這個門就直接可以用了。

但我也不希望有人把它誤解成,一個完全沒有準備好的人、公司就能做無代碼開發。 天下沒有這樣神奇的事情。

首先,社會得準備就緒,公司數位化得到一定程度,個人的能力到一定程度之後,才可以再跟IT人員配合。

低代碼/無代碼發展情況

其實這是整個社會、行業、個人再加上技術都成熟之後的一個自然的產物。 從全球來講很多公司都已經在做這樣的事情了。

微軟最近推出了Power Platform,裡面一個關於自動化的應用叫UI Flow,在UI方面一步步地指導你來操作,然後這個軟體記住你的操作以後,這個流程就自動化了。 從全球來講這是被人很容易理解、接受和推廣。

現在我們看到UI Flow是不需要任何程式設計,基本上只要操作就行了。 但是現在慢慢的開始深入,開始有所謂的程式設計的概念了。

其實剛才我們講的這個比較多了。 比如說業務人員有一個自己業務的痛點,他只不過是用軟體的方式由數據來驅動,包括可以用到一些AI的能力,然後把他的流程自動化的過程給做出來。

微軟現在對於Power Platform其實已經稱作第四朵雲了,我們有Azure,我們有Microsoft 365,有Dynamics 365。

blank

微軟CEO薩提亞曾經在一次場合說Power Platform,剛剛說了微軟是平臺和生產力公司,這個平臺將會是我們的"next big thing"。 為什麼他能把它稱之為「next big thing」?

整個業界的主要以商家為主的流程再造、流程優化是由訊息系統驅動、由演算法驅動、由數據驅動,由軟體驅動的這個潮流將會變成一個你可以稱之為另外一個範式改變。

以後所有公司的流程只要能夠被機器所識別的就會被自動化,讓人能夠做越來越多的更加有創意性的、更加高端的工作內容,這就是一個大勢所趨。

是否會對IT人員的工作產生影響?

如果公司要做低代碼/無代碼開發,公司的IT人員得充當一個角色,我稱之為標準化的角色。

就是它不能僅僅滿足於自己會把這個房子造好,它其實更多的出發點和利益訴求或者產品訴求,應該考慮如何把公司內部的數據資源,公司內部的各種服務資源介面化、API化或者是服務化,而且在服務化的基礎上,能用一些圖形的方式或者是更加有人性化、有智慧化的UI的方式,讓不懂軟體開發的人員可以自己搭這個積木。

這樣對於IT人員是有新的要求,他們不能只是滿足於會開發一個應用,而是說要把公司現有的數據、現有的流程、現有的服務全都標準化,把它打包成模組。

微軟Power Platform裡面有一個我們稱之為"皇冠上的明珠"的東西,就是一個CDS,Common Data Services。 那它是幹什麼的? 它有一個Common Data Model,這是一個對於整個世界建模通用的而且是開源的資料庫結構。

這樣的話,如果先有一個CDM建模,再有一個CDS把這些服務都結合在一起,表面上體現的是一個Power Apps,我們的Power Apps能變成一個應用的方式,可以是手機的apps,可以是電腦的apps,也可以是網頁來做這種應用。

所以說公司的IT人員如果不能趕上這個步伐,他就沒有能力讓公司的其他人有這種能力。

當然我們開玩笑地講,這個IT人員的工作是肯定能保住的,因為永遠要找他去寫程式,但是長期來講這個人的工作就保不住了。

別的公司的IT人員會寫非常專業、要求很高的行業應用或者企業應用,而且別的公司的IT人員還會把公司的很多能力變成API供其他人調用,這樣的話以後IT人員的角色就會有擴展了。

未來的IT管理人員或者開發人員一定是cloud native(雲原生)的開發思路。

blank

剛才咱們講的無代碼開發或者低代碼開發為公司其他同事輸出這種能力它背後有一個很重要的支撐就是所有能力的服務化。

這個我覺得才是核心要點。 因為服務化體現在什麼地方? 就算你沒有這個低代碼開發,你的軟體也得是一個cloud native的,是要靠把很多服務元件互相調用來實現。 這些服務元件就很容易變成一個API打包成了讓別人再去調用。

有了這種雲原生的平臺概念之後,一方面開發人員可以繼續開發它的應用,但是它的應用得是雲原生的了。 但正是因為雲原生的,一切都是服務化的,API化的,它就能把這個服務或者API很容易地打包成一個圖像模組,圖像介面。

其實現在咱們談的什麼RPA、無代碼、低代碼,或者中台、平台,其實都是在談一件事,我個人認為如果說不把它的本原,就是雲原生的應用開發流程優化這個思路搞明白,談什麼中台,談什麼RPA,談什麼低代碼、無代碼都是無源之水,因為它背後的原能力的建設是靠雲原生開發。

微軟在低代碼/無代碼開發領域中的地位

微軟原來最基本的服務對像是兩類人,一類叫開發者,一類叫IT Pro,現在雖然說名稱可能有些改變,其實還是一個Dev+Ops,只不過現在Dev和Ops合在一起了,所以現在開發者和IT Pro有相融合的成分。

微軟本來就是做這件事的,所以我們倒並沒有認為說是在為無代碼、低代碼做這件事,因為微軟的開發範式就已經改成了雲原生的。

其次,微軟本來的平臺搭建從原來的只是大家瞭解的Windows、Office 365、Azure,現在變成一個Power Platform,承載的是各種各樣的數據,各種各樣的開發模式,各種各樣的連接器,各種各樣的展現方式。

那麼,如果按照這個思路來理解的話,我倒寧願說無代碼、低代碼恰恰是這個雲原生轉變過程中的一個自然產物。

低代碼/無代碼開發何時將迎來全面的崛起?

如果要說流行或崛起的話,我覺得這裡面低代碼和無代碼的開發,是跟整個社會的數位化進步程度、企業的數位化進步程度和個人的數位化進步程度十分吻合的。

對於台灣來講是有獨特的挑戰和機會。

首先,台灣訊息化的過程由於起步比較晚,所以我們做的跟全球的略有不同,我們對於真正的所謂大家認為的企業辦公方式要求很高、很縝密、而且要有安全流程的方式,這其實不是咱們台灣企業的特點。

反而現在很多公司辦公可能還是用QQ,用微信,他們是用消費級的軟體應用再轉入到企業級。 而全球很多數位化的進程反而是更多的由企業來推動的,由商家來推動的,慢慢的再普及化、大眾化。

這就產生了一個特點,一方面我覺得台灣對於這種無代碼/低代碼開發的需求,從用戶端的需求會非常強大,我甚至認為這種需求比全球很多其他地方強大得多,尤其剛才說了到了數字時代原住民,這些年輕人慢慢進入職場之後,他們對於這個的感知力和認同感會非常強。

但反而對於台灣的很多企業的大的挑戰是,訊息化做得還不夠透徹。 你會發現就算是企業想做低代碼、無代碼,它的很多流程並沒有真正地能夠做到用API的方式給它抽象出來。 而如果不能用API的方式抽象出來,無代碼和低代碼的能力就沒法把它給包起來。

因為軟體開發無非是分層結構,一步步抽象往上包。 我覺得這會是很多企業的一大挑戰。 最近也有很多人在講疫情的應對,發現在這次疫情暴露出了很多數位轉型並不到位的問題,比如智慧城市,智慧辦公,智慧家庭,智慧醫療...... 這些實際上還是任重而道遠的。

blank

這是一個矛盾。 我覺得台灣也會出現這種矛盾,尤其是台灣的消費者和職場人士會對這種低代碼、無代碼有一種非常容易的認同感,認知感和共鳴感,但它反過來在施壓企業的IT部門,要讓它提供能力的時候,就發現原來好多"家庭作業"或者底層工作根本沒有做到位。

某種程度上講,就是讓公司的管理層覺得,公司已經自動化了、訊息化了,但一旦說讓它成為服務化或者雲原生的開發就發現又得重新來一遍。

我覺得這個可能會有一種潛在的壓力和挑戰在裡面。 所以這是咱們這種挑戰,和其他很多由企業級的應用進入消費級這個路徑不同的地方。

最後,同步個傳送門,關於低代碼/無代碼開發的話題,韋青在微軟在線技術峰會上還會專門完整講述,如果你感興趣,屆時不要錯過~

—完—

@量子位 · 追蹤AI技術和產品新動態

深有感觸的朋友,歡迎贊同、關注、分享三連վ'ᴗ' ի ❤

What do you think?

Written by marketer

blank

使用低代碼平臺 – 危險的賭注

blank

什麼是零代碼? 無代碼和低代碼開發平臺該如何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