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於物理學-詳解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

雖然是第一性原理來自於物理學,但是我想從商業的角度來說說自己的理解。

全文較長,因此我把提煉的觀點先放到最前面:

1、第一性定理思維是一種演繹法思維,但與追本溯源法是不同的;
2、用第一性原理思維常常能帶來顛覆式創新,而這一點,是其他思維方法很難實現的;
3、第一性原理思維有局限性,避免這種尷尬的最佳方法就是搜集更多的第一性原理;
4、跨學科學習是搜集第一性原理的捷徑。

接下來進入正題。

第一性原理這個詞在商業圈火起來不得不提到埃隆·馬斯克,也就是特斯拉的CEO。

埃隆·馬斯克涉足的領域之寬令人咋舌:從在線支付,到無人汽車、超級隧道、太陽能、航天技術、火星移民。而且很多行業都做出了顛覆性的創新產品。

因此很多人都好奇,他是如何做到這麼彪悍的。
在TED的採訪中,他透露自己非常推崇的思維模式是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翻譯成中文就是第一性原理思維。

如何運用第一性原理

  第一,以最本質最基礎的無法改變的條件作為出發點。

  如果不是從事物最基本的條件出發,那麼拆分出的要素很可能發揮不了作用。同樣是為了解決電動車鋰電池組成本過高的問題,如果馬斯克把作為出發點的基礎條件放在供應商身上,試圖說服供應商降價,不僅可能吃閉門羹,甚至可能讓雙方的關係緊張。更可行的思路是解決電池的原料問題,因為電池的原材料是相對固定的,這才是最基礎的出發點。

  第二,推演過程需要有嚴密的邏輯關係,盡量少引入估計。

  之所以說運用第一性原理會消耗更高的認知能量,正是因為整個推演分析的過程必須保證合理可靠,否則就可能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整個過程就變成了做無用功。當然,這需要豐富的知識儲備、生活經驗和思維訓練作為支撐。

  第三,不可隨意參照同類方案或現有經驗,尊重客觀推演結果。

  要做好「找准出發點」和「保證邏輯關係」這兩點,最重要的就是學會保持「空杯心態」,在推演分析時阻擋現有的、已知的各種因素的干擾。沒有了參照,有時可能會產生看似天馬行空的想法。如果出發點和邏輯關係都沒有問題,那麼就應該尊重客觀推演的結果,也許這就是一個蘊含著巨大價值的天才想法。

第一性原理思考舉例

  1.鍵盤 滑鼠是我們的真實需求嗎?

  我們使用鍵盤 滑鼠的本質目的是什麼——向電腦輸入指令和資訊。為啥要用鍵盤 滑鼠,因為技術限制,我們只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向電腦輸入指令和資訊。但是,如果我們的大腦能夠直接與電腦交互,那我們就不需要鍵盤 滑鼠了。可是我們長時間以來習慣了用鍵盤和 滑鼠,所以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電腦就應該長成那樣,有螢幕,有鍵盤,有 滑鼠,或者觸摸屏。大部分人固化了這個認知,但伊隆·馬斯克卻用批判性思維和懷疑的精神拷問這個認知,於是有了他的另一個項目——neuralink(腦機融合)

  2.「便利的獲取內容」更重要

  20世紀80年代,互聯網誕生早期,多數互聯網企業都傾力于為網民提供各種網站內容,80后應該有印象,我們一上網就登錄搜狐、新浪之類的 入口網站。

  但遠比門戶時代更早的十多年前,就有兩個年輕人認為:比起內容本身,如何讓用戶「便利的獲取內容」更重要,這將產生萬億美元級的市場潛力。那個年代,網民總量少、互聯網上內容稀少、許多服務還是付費,如果這兩個年輕人對外宣揚這種想法,公眾只會嗤之以鼻,沒人會認為他們高瞻遠矚。

  但歷史證明,少數人的觀點多半是對的。這兩個年輕人是布林和佩奇,Google創始人。他們對互聯網產業的核心洞察:「便利、免費」貫穿了Google從創立到強盛的整個歷程。
  

1)什麼是[第一性原理思維]:?其實是一種演繹法思維。

我們不妨從它的定義開始。

「第一性原理」是物理學的一個專業名詞,是指某些硬性規定或者由此推演得出的結論。與之相對的則是「經驗參數」,經驗參數是通過大量實例得出的規律性的結論。(參考百度百科)

簡單來說,第一性原理就是指一個定理,或者定理的推論。

那麼,一個物理學上的概念,為什麼會被埃隆·馬斯克如此推崇?又是如何被運用到商業中呢?

仔細研究下定義,你會發現「第一性原理」和與之相對的「經驗參數」,其實是人類的兩種思維方式——演繹法與歸納法。

「第一性原理」是一種演繹法思維,由1個或多個定律推演而來,或者它本身就是一個定律;

「經驗參數」是一種歸納法思維,由N個已知的數據或現象,推論出一個規律。

兩者有何區別呢?舉個例子說明下。

船長觀察到前方有座冰山

一個善用歸納法思維的船長A會這麼想:我上次遇到的冰山在水面下還有一個大冰山,我上上次遇到的冰山也是這樣,泰坦尼克號遇到的冰山也是一樣的,所以這個冰山下面一定也會有一個大冰山,看來我要小心地繞過去。

一個善用演繹法思維的船長B會這麼想:觀察到這個冰山是移動的,說明它是浮在水中。根據浮力原理,F浮=G排(即物體浮力等於物體下沉時排開液體的重力),所以水面下一定藏有一個體積足夠大的冰山,看來我要小心地繞過去。

雖然殊途同歸,但是很明顯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這句話很重要,後面我還會提到)

人們總是更習慣於用歸納法思維來總結規律和解決問題。比如:

員工A銷售業績突出,電話量很高;員工B銷售業績突出,電話量同樣很高;……。
所以得出結論,電話量是影響銷售業績的一個重要指標,於是KPI加上了電話量的考核。

這是我們工作中很常見的一種現象。但並不是中國教育和文化所帶來的特有現象,而是全人類都更傾向於使用歸納法。

如果用演繹法,又會如何思考這個銷量問題呢?

銷售是什麼?
是讓產品與客戶接觸,激發出客戶購買慾望,並且實現成交的一個過程。
由此可見,銷售分為3個階段:
step 1. 讓客戶接觸到產品→step 2.激發出購買慾望→step 3.成交過程
其中step 1又可以拆分成官網展示、電話推銷、樣品寄送;同樣step 2也可以拆分為官網廣告文案、電話推銷術語等環節。
因此,如果是以電話銷售為主的產品,想要提高step 1和step 2的產出,可以增加電話量。(注意,這個時候的演繹法的結論與歸納法思維再次殊途同歸。標記為結論一。
但是,換個角度的話,你還能發現,為什麼一定要用電話銷售的形式呢?step 1和step 2是否可以變成新媒體行銷,是否可以變成電商行銷,是否可以變成網紅行銷?(此時,演繹法與歸納法的區別就出現了。標記為結論二。

看到這裡,你應該知道了歸納法與演繹法這兩種思維的不同之處。

歸納法只能對已發生的事實總結規律,常常會忽略尚未在內部發生的新生事物。而顛覆式創新卻是一種未發生的事情,所以歸納法思維是很難創造出顛覆式產品的。

2)只要有演繹法思維就能成為埃隆·馬斯克嗎?當然不是!

自從埃隆·馬斯克提出第一性原理之後,互聯網圈裡立刻流傳開來,網上有很多文章講解「第一性原理」到底是什麼。我看到很多人這樣詮釋:

第一性原理思維是一種「追本溯源」的思考方式,萬事都要尋找到根本性問題,也可以叫本質思考法。

然後讀者們馬上看懂了,新瓶裝舊酒嘛,工作中已經都在用了。我還看到豐田公司有位員工在某篇文章底下評論,「我們一直在這樣做,製造業上叫根因法。」意思是說,這個大家早就知道了,根本不是埃隆·馬斯克的獨門秘籍。

但是很可惜,這個解釋其實是不對的,誤導了很多人。

第一性原理思維≠追本溯源、根因法、本質思考法

回想下之前提到的兩個例子,冰山案例與銷售案例。從中我們能發現兩條重要結論:

第一條,歸納法與演繹法有時會出現一致的結論(參考:冰山的結論與電話量的結論一)。這說明,同樣的結論,不一定思維方式是一樣的。
第二條,使用演繹法出現了兩個結論(參考:電話量的結論一和結論二)。這說明,同樣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思考深度和角度可能會帶來不同的結論。

根據這兩個重要結論,我們會有些新發現——

1、據第一條:同樣的結論,不一定思維方式是一樣的。

可推導出,即使第一性原理思維和追本溯源法的思考結論常常一樣,也不能說明他們兩個是同一種。

2、據第二條:同樣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思考深度和角度可能會帶來不同的結論。

可推導出,同樣是演繹法,第一性原理思維和追本溯源法採用的是不同的角度,因此結論可能會出現不同。

也就是說,第一性原理思維是演繹法思維的一種,追本溯源、根因法也是演繹法思維的一種,但兩者不是同一個。並且如果兩者的思考角度不同,就可能會帶來不同的結論。

這就是為什麼跟埃隆·馬斯克一樣有深度有廣度的商業大咖們,沒能像埃隆·馬斯克一樣。即使他們都是善用演繹法思維的人,也是更習慣於使用「追本溯源」演繹法。第一性原理思維這種演繹法思維只有極少數人知道。

(這裡插入一句,並不是思考角度不同都會帶來結論差異。大家之所以弄混第一性原理思維和追本溯源思維,恰恰是因為這兩者的結論經常相同,才會誤以為兩個是同一種思維。)

那麼,這兩種演繹法,有何不同呢?用魚骨圖能很直觀的看出區別。

追本溯源法是從問題出發,一步步分析問題背後的原因,直到找出最終原因(有1個或者N個)。

第一性原理思維法則是從原理出發,一步步往前推演,直到找出適合該問題的解決方法(有1個或者N個)。

由此可見,第一性原理思維和追本溯源思維是不同的,一個是從問題出發,推演出根本原因;一個是從原理出發,推演出解決方法。

我們再仔細分析下,為何出發點不同,會帶來差異性的結果。

如果用追本溯源思維,從問題出發,那麼它能一步步發現子路徑1→路徑1→第一性原理;但是它很難發現路徑2、路徑3、路徑4,因為這種思維方式是要從問題開始推演的。而新路徑(創新)恰恰隱藏在路徑2、路徑3、路徑4之中。這就是用第一性原理思維常常能帶來顛覆式創新的根本原因!

這才是埃隆·馬斯克極度推崇第一性原理思維的真正原因。

如果看過《創新者的窘境》這本書的話,可能對這句話的感觸會更深一點,因為能更清楚企業創新的重要性。

再看看上面那張圖,聰明的朋友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第一性原理思維的局限性

任何一個原理或定律,都不可能解決世界上所有的問題。因此,如果出問題的地方不在你的第一性原理的體系中,那麼採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方法,是找不到解決方案的。

怎麼辦呢?

結論

第一性原理是一個定律,或是一個模型。搜集的越多,那你能解答的問題也就越多。

巴菲特最重要的夥伴查理·芒格就曾說過,他熱愛學習,尤其是跨學科學習,通過這種方式他搜集了100多種思維模型,他就是用這些模型來制定投資策略的。

感謝芒格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捷徑,培養第一性原理思維的捷徑就是跨學科學習。

不要只看商業書籍,其實每個學科里都散落著大智慧,物理學的力學定律、生物學的進化論、經濟學的看不見得手……很多看似與商業不相干的定律,都是很好的第一性原理,認真反覆推演之後,一定能發現適用於自己的思維模型。

好的行銷策略在組織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