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方法的整理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方法的整理

更新已完成。

文章很長很細,預計萬字,閱讀需謹慎。收藏請點讚好麼各位? ! !

我從高中開始真正喜歡上讀書,在高二的時候,我爸給我一本書,就是今天要整理的

《如何閱讀一本書》

。當時年少輕狂的我認為自己根本不需要有人來指導我的閱讀技巧,這本書也從此被我束之高閣。上了大學之後繼續保持閱讀的習慣,但效率卻一直不高。大二暑假放假回家,在書櫥裡無意翻出此書來看,竟有相見恨晚之感。所以現在把這本書的知識結構與方法分析於此,也附上了很多我在知乎中運用這些方法的例子,算是一個對書中方法得練習。

《如何閱讀一本書》成書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但其中大部分的方法對現在的閱讀依然適用,這就是經典的力量。我深知在知乎上藏龍臥虎,所以目的不在於指導廣大知友如何讀書,畢竟我也只是一個閱讀的初習者。但我希望廣大知友能與我交流閱讀上的經驗,因為我崇尚知識,而閱讀正是獲取知識最有效的渠道。如果覺得有道理,建議沒看過這本書的知友去閱讀原著。下面就開始正題:

一、概述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那就是:我把這本書為四部分:書中還寫道了這次的筆記主要是總結閱讀的通法,所以這一部分暫且略去不表。

二、閱讀的目的與層次

1、閱讀的目的

閱讀的目的大致可以分為兩種:

1.1 為了獲得資訊進行的閱讀

現在有一個詞特別火——“碎片化閱讀”,刷微博朋友圈、刷新聞、刷知乎都屬於這一類。有時候我們會陷入一種幻想,即我們在碎片化閱讀中獲得了很多知識。由此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感。但其實這就像拿著單詞本記英語單詞,頂多只能記住一個拼寫和大致的意思,至於這個詞到底應該怎麼用,不知道,並且還很容易忘記。這就是“為了獲得資訊進行的閱讀”,我們所謂的“這樣的閱讀會很輕鬆,但所得甚少。

1.2 為了提高理解能力的閱讀

這裡就要提到概述中的第一個概念:這裡的話句話說,就是努力在通過閱讀與作者進行溝通。

所以,我們只能從比我們“更高桿”的人身上學習。閱讀的過程就是把我們與作者的差距控製到一個可以交流的範圍內,從而更方便地接受作者的思想。而想要獲得這樣的能力,必須要在閱讀中不僅僅滿足於知道作者說了什麼話,更應該去探求作者的真正意思是什麼以及他為什麼要這麼說。書(作者)可以說是一位不在身邊的朋友或者老師,如果你想問他問題,就必須自己從通過閱讀來回答這個問題。

2、閱讀的層次

2.1、基礎閱讀:認字與基本的閱讀技巧。

2.2、檢視閱讀:在較短時間內了解一本書的大致輪廓。

2.3、分析閱讀:更複雜更優質的閱讀,反复咀嚼反复理解一本書,直到這本書成為他自己的為止。

2.4、主題閱讀:最高層次的閱讀,在一個

這四種層次不只是遞進的關係,還有包含的關係。比如在檢視閱讀的時候也可以用到分析閱讀的技巧,而分析閱讀也分為兩個階段。面對一本難解的書,不需要死板的第一遍非要做檢視閱讀,第二遍再做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第三遍完成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各種方法互相滲透互相支撐,所以說:

三、基礎閱讀與檢視閱讀

1、基礎閱讀

這是最低水平、擺脫文盲的閱讀。本來在知乎應該不用提了,但我還是想說一下我國的中小學生語文教學水平對廣大人民造成的創傷。我經常看到有很多人貶低魯迅的作品(或者是某部有諸多隱喻的電影),說都是“過度解讀”出來的深意。我想說的是,中小學教育中我覺得所謂的“過度解讀”是在討論文本的過程中所得出的結論在文本中並無證據,比如斷章取義式的大開腦洞。只要是言之有理的理解都不是過度解讀。一部作品,無論是文學、音樂還是電影,在創作之後就不僅僅屬於作者了,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經歷讀解出不同的風味。很多作者也很希望廣大讀者提出自己在創作時的無心插柳。知乎大神- magasa 的回答

2、檢視閱讀

2.1、略讀

我聽知友說過一個這樣的事情,剛買kindle的時候,下載了好幾千幾萬本書,以為這下就不會缺書看了。但後來他發現,反而比以前看書更少了。這是因為,他讀的幾十本書裡面只有三兩本對他是有幫助的,這樣效率反而更低。這就是我們常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即:拿到一本書,不知道應不應該讀這本書。另外一個我們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我想知道這本書大體上說了些什麼。當我們面臨中兩種情況時,就需要用到略讀。下面是關於如何略讀的一些建議:

(1)、這一步是要求我們把這本書在腦海中歸為一類,比如歷史、科學、文學之類;

(2)、現在很多書的目錄做的並不好,但也有很多經典在目錄頁就對整本書的內容做了很系統的概括,彷彿書的一副骨架;

(3)、這是為了讓我們注意書中出現的高頻詞彙,在以後閱讀中碰到的時候要多加註意;

(4)、雖然大部分都是吹牛逼的,但也能對這本書多一點了解。但不要被書衣上的“xx鼎力推薦”所迷惑;

(5)、這是建立在第(2)步的基礎上的,在對目錄有了研究之後,可以挑出自己喜歡的或者覺得比較重要的章節來看。

(6)、這裡尤其是要看一本書的結尾處(我指的是理論性的書籍,不是小說),因為一般作者在結尾幾頁都會對這本書的內容做一個總結,很重要。

2.2、快速粗淺的閱讀

2.2.1、粗讀的的規則

有時我們確認這本書是一本經典,而且異常艱深。這時候就需要用到快速但粗淺的閱讀。具體規則就是:這是為了讓我們能夠享受到讀一本書最原初最本質的快樂,對書有個整體性的感覺。就好像我們看一部電影,技術流的人或者導演系的朋友會技術的解構一部電影,如果第一遍就用這樣的方式去看,肯定就少了作為普通觀眾的樂趣。書也是一樣,如果第一遍就在不懂的地方翻查資料,就會被一葉蔽目,而且這樣會讓我們感覺,這本書太難讀,讀這本書效率太低,毫無樂趣可言。從而損害我們閱讀的積極性。

2.2.2、閱讀的速度

這裡要強調一點是,即使是粗讀,也不應該是用一個一成不變的速度來閱讀。首先我們要明白,我們的閱讀速度和提取訊息的速度,要比我們漫不經心讀書的時候能更快一點,只要我們更專注就可以做到,比如在讀書的時候用一支筆或手順著字移動,或者稍微出點聲音。

有的知友肯定都會有“逗留”的感受,即眼睛在移動時看不見,在停下來的時候才能看得見。甚至還有“倒退”的感受,一行書讀過去,其實也沒弄明白,往下讀了一段時間之後,由回去看這一行字。這樣的習慣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沒有跟上眼睛的速度,其實對大腦來說是一種浪費。用剛剛提到的方法,更專註一些,往往能矯正這樣不好的閱讀習慣。

但專注本身不代表著我們理解力更強,所以當遇到比較難理解的段落或者很重要的內容,要放慢閱讀的速度,讓大腦跟上眼睛。

四、分析閱讀

1、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所謂“自我要求”就是指以增進理解力為目的來進行閱讀。下面就具體說說如何做到:

1.1、四個基本問題

要使自己專注下來,一個最基礎的方法就是帶著問題去讀書,並且嘗試解決自己的問題。面對不同的書,我們也會有不同的問題,但以下幾個問題是最基礎的,是讀任何書都應該要回答的:即要找出這本書的主題;即要找出這本書的論點;即要學會質疑與判斷一本書;即找出自己在這本書中所得到的。這四個問題貫穿了分析閱讀的始終。

1.2、把書變成自己的

只有這四個問題遠遠不夠,有時候我們心裡掛念的好書太多了,讀到這一本就會覺得另外一本還沒讀。所以我們需要一些技巧把這些好書內化。

把書變成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寫,即我們常常提到的“當一個人說讀完書很有感受,但又說不出來的時候,往往其實是他還沒讀懂這本書,腦子中並沒有想法。最簡單的輸出當然就是做筆記,用著重號或者摘抄提醒自己。作者把記筆記也分成了三個層次:

(1)

(2)

(3)

1.3、方法的熟練運用

從分析閱讀開始,就會有更多的方法,一開始很不容易上手。閱讀的過程,其實是多種規則多種方法組合起來的和諧過程,但想要整體提升閱讀水平,必須對每個方法都很熟練,只有這樣才能忘記方法本身。就像《倚天屠龍記》裡的張無忌學太極拳,學的不是招式,而是拳理。所以我們一開始,可以先練習單一的方法,逐步擴展到其他的方法,最終形成我們閱讀的方法論,成為我們自然而然的習慣。

2、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

2.1、規則一:

規則一可以這麼說,越早知道在讀的到底是哪一類的書越好,這點比較容易,就不展開細講。

2.2、規則二:

規則二是,用一句話或者幾句話敘述整本書的內容。這是一個檢驗自己有沒有弄懂這本書整體架構的最有效的方法,一定不能滿足於“我大體知道這本書的意思,但是我說不出來”。有時作者會在書前就對這本書的內容有概括,可以參考作者自己的概括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刪改。

2.3、規則三:

規則三要求我們把書中重要的篇章列舉出來,看看它們是怎樣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架構的。這裡要講到為一本書擬定大綱的技巧,就是對整本書一點一點的不斷細化下去:先把書分為幾個部分,然後每個部分又能分成哪些不同的部分,或者每個部分有哪些重點。這樣不斷細化下去,理論上來說,這份大綱甚至可以比原書還要長,但我們平時閱讀不需要做到完美的大綱。甚至不需要寫出來,熟練之後在腦中分析一下就好,整理到紙面上就是一張思維導圖。而且要注意的是,不需要完全根據書上的章節來劃分,可以有自己的方式。比如我現在做的就是給這本書先架構出了幾個部分,就好像先給一個人以骨架。

2.4、規則四:

規則四可以這樣表述,找到作者想問什麼問題。有時候作者會告訴我們,有時候不會。有的問題作者會給出答案,有的問題他自己也無法解答。本書也舉了很多問題的例子,我摘錄於此:

某件事存在嗎?是什麼樣的事?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存在?為什麼會有這件事的存在?這件事目的是什麼?影響是什麼?特徵是什麼?其他類似的事件跟它有什麼關聯?這件事是如何進行的?以上是有哪些結果可以選擇?應該採取什麼手段來達到這些結果?要達到目的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用什麼順序?在這些條件下,什麼是對的,或者怎樣才能更好?在什麼樣的條件下,這樣做更好?以上是

第一個階段提到的這些方法,不需要進行一遍又一遍的閱讀,而是要注意在閱讀中綜合運用,一遍結束。第一個階段就是我們在前面提到過的四個基本問題的第一個:

3、分析閱讀的第二個階段

3.1、規則五:找出關鍵詞,與作者達成共識

在閱讀中,一詞多義的情況很容易發生。比如在這篇文章之中,閱讀就不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專門指以增進理解力為目的的主動的閱讀。所以只有與作者在一本書中的關鍵詞上達成共識才能交流,這些詞主要是指書中重要的概念、專有名詞以及作者著重講解的詞彙。比如前幾天我在閱讀《電影藝術》的時候,作者就先拋出了很多概念,比如係統、形式或者母題等等。我所要做的就是先尋找出這些詞作者的定義。在尋找詞義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想我們做英文的閱讀理解一樣,根據上下文推敲詞義。

3.2、規則六:在書中重要句子中尋找主旨

找到關鍵詞之後,下一步就應該找到關鍵句了。關鍵句往往是有關鍵詞的句子、概括整個段落的句子以及我們覺得很艱深難以弄懂的句子。我們往往會從共識談到主旨再談到論點,所以我們就要學會從詞語、句子和段落中提取作者訊息。有時作者在一句話中有不同的主旨,這就需要我們會一點文法,會解構整個關鍵句。這裡舉個例子,我神magasa在知乎最高讚的回答是這樣的:

Q:為什麼台灣人這麼喜歡拍古裝片?

Magasa:科幻片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在未來時空還要不要黨的領導?

這句話看似簡單,其實就不止一個主旨。 1、在台灣的古裝片中不需要考慮黨的觀念;2、黨的領導已經影響到了我們科幻片的創作。所以找出作品中關鍵句的主旨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解關鍵句才能理解全文。這裡有一個檢驗自己是否真正懂了關鍵句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話把作者的原文說一遍。比如上面提到的例子我會這樣說,因為古裝片不用考慮黨的領導,這已經影響到了科幻片的創作。這樣說整個句子雖然趣味性大減,但整個句子的大意還是描述了出來。

3.3、規則七:找出重要論述

第七個規則與第六個規則息息相關,要求我們找出關鍵篇章中的重要論述。如果作者沒有直接給出這樣的論述,我們就需要自己把它架構出來,具體方法就是把從關鍵句中提取出來的主旨,按照順序串聯起來。這個規則中有這麼幾點注意事項,第一是每個論述都有支持論述的事實,我們需要把理由和結論聯繫起來。第二是有的論述的得出運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是陳列事實而有的是用別的論述來變化而來,要學會區別二者的能力。第三是要找出作者認為什麼是假設的,什麼是可以被證明的,還有哪一些是無需證明的。也就是要找出得到論述的事實在作者看來是否是可信的。

我隨手找到一個比較熱門的回答來舉例子:他從事的是什麼樣的運動? - alzen 的回答他的事實就是郭船長是一個有夢想的人、郭船長是不被人理解的人。提取出這些主旨之後,我們就能對作者的觀點做自己的判斷。他說的有沒有道理?哪些事實是正確的?這些事實能否得出他的結論?在這裡我也要祝福郭川船長。

3.4、規則八:找出作者的解答

如果前面的規則都已經做到了,規則八就很容易能達到。這時候我們就能感覺自己已經在了解這本書了。有些問題作者並沒有給出解答,也許這些問題將會一直伴隨著讀者,直到我們發現了作者也沒有發現的東西。

第二階段我們才開始真正從書的內容方面來理解書,這時候就能真切的感受到書籍的內化。這也就是四個基本問題中的第二個:

先寫到這裡,下週四之前更新完剩下的內容。

------更新分割線-------

4、分析閱讀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一定要在完成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進行,因為第三階段的關鍵詞就是讀書是一種受教育的過程,但這不代表這作為讀者的我們只能聽作者滔滔不絕地講道理,而插不上嘴。作者的目標是指導讀者,而讀者也應該給作者的觀點反饋。只有雙方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一個完善的交流過程才算完成。而我們對作者的觀點大體上分為這三種狀態:同意、不同意、暫時不評論。

4.1、規則九:在做出評論之前,要了解全書。

前幾天還跟一個朋友討論起《圍城》,我說錢先生的筆力之強,不在魯迅之下。接著就被朋友反駁《圍城》這本書寫得不好。他與我有不同的看法,我很高興,就問他說《圍城》讀了幾遍?

“我沒讀過《圍城》,前面就寫得不好,我讀不下去了。”

我不禁愕然,現在人們對什麼事情都有自己的判斷,而且都想說出自己的觀點,這是不錯。但我們能不能耐心一點,先把作品看完,然後再評價作品的高低?我想大家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被別人反駁時,他們是這麼說的:“雖然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但我覺得你說的不對。”然後滔滔不絕的開始展開自己的說法,完全不顧你剛才的論點。

知乎上有一種問題模式很火,叫“如何評價X”,尤其是在評價爛片爛書的時候,好多人都會說,“光看這個書名就是雞湯文,肯定很爛”或者“光看這個預告片我就受不了了,這片子肯定很爛”以及“這電影是XX拍的,肯定爛”。我對這種回答模式一直是迴避的,因為他們在罵的痛快淋漓的時候完全閹割作品本身的意義。好在我們在知乎看到的真正高讚的回答,都是比較理性比較客觀的。起碼是先了解了作品的。

4.2、做任何評價時,都有充分的理論基礎,反對作者時,要理性表達意見,不要無理取鬧。

4.2在書裡是兩個規則,但我覺得這兩個規則可以合併為一個。

書裡面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在柏拉圖的《會飲篇》中的一段對話,我摘錄於此:

“我不能反駁你,蘇格拉底,”阿加頓說:“讓我們假設你說的都對好了。”

“阿加頓,你你該說你不能反駁真理,因為蘇格拉底是很容易被反駁的。”

這說明我們有時會以

那麼如何理性的來評價一本書呢,首先我們應該控制情緒,因為作者不在我們身旁,當我們足夠憤怒甚至譏諷作者時,很容易認為自己說的就是對的。然後我們要將自己的看法明確地表達出來,尤其註意要和作者在問題的

當我們不同意作者的回答時,我們可以用以下概念說明:(1)、知識不足;(2)、知識有錯;(3)、推論無法令人信服;(4)分析不夠完整。這裡我盡量舉幾個理性評價作品的正面例子。

首先,(1)和(2)其實有很多時候是重疊的,但我們要注意的是,這兩點可能受到了年代的限制,比如偉大如牛頓也不知道相對論,犀利如金聖嘆也沒讀過《紅樓夢》。但也有時候,作者對知識是不了解的,是一種想當然的認識。大家可以參考好在哪裡? - 羅罔極的回答先拋出觀點再用事實支撐論點,我覺得很不錯。

(3)這個錯誤有的時候就特別容易迷惑人,因為我們常常缺乏的是知識,當面對比較大的訊息量,往往失去了自己的判斷。而真正優秀的書的推論過程又是很嚴密的,我們常常不容易發現其中的漏洞。這裡舉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 - 電子騎士的回答在這篇文章裡,

(4)這一點是說作者並沒有或者似是而非地解答了自己提出來的問題,其實嚴格來說這也不是完全不同意作者的觀點。只是作者的論點還不夠豐滿還需要別的補充。比如下面這個回答: - 劉虓震的回答

總體來說,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就是基本問題中的第三個,即這本書說的對嗎做到了這個階段,我們可以說我們與作者已經進行了相當有水平的溝通,這本書已經被我們同化了。

解答完上述三個基本問題之後,對第四個問題的答案就已經有了判斷。因為我們已經知道了這本書在講什麼,這本書是怎麼講這些觀點的和這本書講的觀點是不是正確的。這樣我們聯繫自己,就能知道我們從書中獲得的,是不是我們所需要的。分析閱讀至此,也就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了,主題閱讀。

五、主題閱讀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在試圖進入一個新領域的時候,總會被不同流派的不同說法所影響。即使是經典的著作,也會有相互衝突的地方。我們有時分不清哪些是更先進的,或者說這些說法之間根本沒有先進性的差異,但我們分不清要如何運用到不同的情況之中。更嚴重的是,我們往往由於自身知識結構的缺陷,當面對巨大的訊息量時,往往無法辨別其真偽。一位偉大的作家學者,如果我們盲從,也會被他錯誤的觀點比如如果一個人無法辨別牛頓各種理論的真偽,就暫且相信牛頓說的都是對的,因為事實上牛頓這位偉人很多話都是正確的,那麼就很容易陷入煉金術的泥淖。

這個問題在知乎上可以理解為在一個問題下的不同回答,但我們在閱讀的時候,缺少知乎這個平台,讓大家在同一個話題下進行交流。這個平台需要我們用主題閱讀的方法搭建起來,讓那些作者在那個平台上百家爭鳴,我們從爭鳴中看到各家的長短,這樣就能避免盲從。其實主題閱讀就是把同一個主題下的多本書進行分析閱讀,相互比較取長補短的過程。

主題閱讀的五個步驟:

(1)、

要進行主題閱讀,首先要有一個比較寬泛的主題,比如“愛”、“電影”、“心理學”等,根據這些主題往往通過書名就能找到你想讀的書了。再進一步縮小主題,比如“親情”、“電影史”、“積極心理學”等。隨著主題的不斷縮小,書的數量也越來越少。縮小到一定程度之後,因為很多書無法靠書名判斷是否與這個主題有關,而大部分書也許只有一部分符合我們的主題,這時候運用要注意的一點是,我們的重點不在於理解書的內容,而只是找出這本書對我們的主題有幫助的內容。是書在服務我們,不是我們在服務書。

(2)、

我們將與主題相關的內容篩選出來之後,會陷入下一個困境。這些作者們可能處於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國家,因此用詞相當的不統一。這時候我們就要運用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的方法,講作者們的這就好像破除了這些作者們之間的交流障礙,他們現在可以用這樣的翻譯工作可能會無比艱辛,因為我們可能就是一種詞彙的創造者。

(3)、

找到了關鍵詞的相通含義,接下來就是要尋找相通的主旨了。最好的方法是先列出可以把我們的主題說的比較明白的問題,然後讓那些作者來回答這些問題。這也是很困難的工作,因為我們提出的問題那些作者們未必有回答,甚至他們可能根本覺得那不是一個問題,因此在書中沒有提到。所以提的問題最好是大家關於主題的共同問題。比如一個現像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會產生?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影響?我們希望這些作者們對我們的問題有不同的回答,這樣我們才好進行下一個環節。

(4)、

如果我們前面的步驟也鋪墊地踏實,同時也夠幸運的話。我們的作者們已經在我們的問題下給出了不同的答案(終於到了一個我們熟悉的知乎的模式之中來了)。因為針對不同的答案,我們就可以細化我們剛剛提出的問題,即提出

議題

。把這些議題整理下來,我們會看到作者們在這些議題上激烈地爭論了起來。在這裡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近期很熱話題影片《驢得水》,影評人們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我們剛剛提出的問題可以叫“如何評價《驢得水》”下面的幾篇文章可以當做我們找到的內容。

《驢得水》不是什麼好電影,張一曼也不是女權主義

反駁對《驢得水》的各種批評,並為「蕩婦」張一曼說幾句公道話

影向標丨《驢得水》是神作還是偽劣產品?

別吵了,這部喜劇片是挺業餘,但它比《夏洛特煩惱》重要百倍

。這些文章中我們就可以整理出很多議題,比如:《驢得水》是不是一部出色的悲劇? 《驢得水》從喜劇到悲劇的反轉是不是成功的?張一曼這個人物是不是具有女權主義色彩?等等。

(5)

終於到達了最後一步,在這裡我們的要求就是把議題下面的爭論的看看各位作者是用什麼樣的在整理的過程中,然後從結論中取長補短,對整個主題的認識也就更上一層樓。

需要說明的是,主題閱讀是一個非常耗費心力與時間的工作,在做主題閱讀的時候,應該保持耐心。因為沒有耐心,必定無法客觀,主題閱讀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

書中其實還講到了各種書籍的閱讀方法,我以後也會結合個人經驗陸續整理出來。但這個“以後”可能是就好幾年之後吧。祝知乎能存在十幾、幾十年。 (嚴肅認真臉)

What do you think?

Written by marketer

谷歌智能購物廣告的困境—高可控還是自動化?

為什麼費曼學習法被稱為終極學習法